程惠哲
[摘要]中国人对于国际奖项的追求,不仅反映了人类的共性,也彰显出中华民族追求进步、渴望融合的强烈愿望,反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情怀。
[关键词]国际大奖 议题设置 奧运会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里约奥运会已结束,中国军团除了取得26金18银26铜的好成绩之外,还迎来女排第三次奧运登顶、自行车首枚奥运金牌等种种突破。在里约奧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不辜负祖国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不辱使命,充分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在国际奖项的设置与争逐中,中国不仅是一个游戏的参与者,更应该成为一个规则制定者,从而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获奖心理是人类的共性,中国正从获奖者向发奖者飞跃
“一朝成名天下知。”获奖欲望是人类的普遍心态、共性思维。只不过近代落后挨打惯了的中国人,在一定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有着强烈的被承认、被认可、被尊重的欲望和需求。对获奖有着异乎寻常的欲望和需求。对西方的意见、态度特别在意、特别看重,有时还掺杂着一较高低、相互比肩的心态。
一些国际奖项的获得,曾经成为举国欢庆、全民鼓舞的国家大事、民族盛典,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自信、民族自强的激励力量。1984年,许海峰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金牌零的突破,“东亚病夫”的百年耻辱,在这一刻得到了洗刷。中国女排三连冠的实现,更被认为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信号,女排精神成了激励几代人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
如果说奥运会堪称当今世界覆盖面最广的国际赛事,因为其包容度最大、关注度最高,那么,诺贝尔奖则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奖项,获奖者会得到超乎寻常的尊重。2012年,中国人苦苦追求了多年的诺贝尔奖。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终因莫言获得文学奖,得到释放、得到解脫。
单项类的奖项中。在人数上没有可以与奥运会相比的,在各自领域中、甚至在社会上,影响力并不小。艺术类奖项中,因为电影的大众艺术的特性,电影奖项格外引人关注。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国际性电影节的大奖中,中国人已经拿了个遍,不再新鲜。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初获国际电影大奖时,却是文艺界激动不已的大事件。如今,让中国人纠结的国际奖项已经不多了,有的其实称不上国际奖项,如美国的奧斯卡奖,只是人家的国内奖,但许多中国人就惦记上了其中的最佳外语片奖。
国际大奖,中国人几乎拿了个遍,风光无限;现在,中国人追求的,逐渐成了创办国际奖项,制造风光无限。
中国现在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了地球村的重要一员。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中国是重要力量,中国在向世界中心迈进。中国不能自居于或安心于世界农村、世界工厂的地位,而要居于世界花园、世界都市地位,成为世界中心。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方面。
作为世界中心,作为国际领导者,需要具备规则制定权、议题设置权、话语掌控权、活动主导权,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要成为发奖者,而不是获奖者。中国正在从获奖者思维向发奖者思维转变,正在从获奖者向发奖者飞跃。
国际奖项是综合实力的反映
国际重要奖项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知名度。奖要有知名度,无名的奖,请人获奖都没有多少人在意。二是权威性。奖要有专业水准,要有真功夫,要让人尊重。三是影响力。不仅业内人认可,全社会都要认可,国际上都要认可。
好奖的标准,奖大于人,而不是人大于奖。诺贝尔奖,甚至做到了人大于国。很多人对诺贝尔奖的了解、尊重,大于对瑞典的了解、尊重。很多获奖者虽然当时风光无限,有的甚至在业内如日中天。但是,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明日黄花。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已经以百计。但是,不说普通人,即使文学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又能说出几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大奖,主要在求名、赠名,不在从奖本身得利。但是,能从求名中得利,从而名利双收。因此,许多人求奖,主要在得名,有了奖的荣誉,再到社会上得利。因而,大奖,不是比资金,主要是比影响力、权威陸。
国际奖项是综合实力的反映。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都具备的国家举办的国际奖项。才能让人向往、让人羡慕、让人渴望。现在我国在国际社会上,被一些人视为世界农村、世界工厂,以歧视的、看不起的眼光相看。缺乏世界都市、世界花园国家的光环、魅力,决定了我国办的一些国际奖项不被人看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被人看作愚昧的、落后的、粗野的,而不是文明的、先进的、优雅的,拿中国办的国际奖。会被人看作是逆向追求,是发展的倒退。
中国需要多办、办成有影响力的国际奖项,引领风向,掌控导向
在设置国际奖项方面,中国面临的问题、突破的路径主要如下。
一是力量分散。中国办的国际色彩的活动、会议、论坛一度多、乱、滥。一方面,国人请人来、求人来。另一方面,国内外的人在活动中吃吃喝喝、玩玩转转、说说笑笑,有的还吵吵闹闹。把豪华交通、吃喝玩乐的钱集中起来,统筹而合理地使用,才有利于办出更大的奖项。
二是政策挤压。改革、压缩全国性评奖的工作,使创办、举办国际奖项面临政策困境。以全国性文艺评奖为例,节庆活动中的文艺评奖压缩了87.5%,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的数量压缩了75.4%,奖项、评奖数量大幅减少。
三是势在必行。美国一国独大的局面正在改观,一超多强的世界正在向数峰并立演变。中国要在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中发挥更多作用、产生更大影响,就要有更多的话语权、规则权。一定程度上,举办国际奖项就是制定国际规则、掌控国际话语。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伟大复兴,需要多办、办成有影响力的国际奖项,引领风向,掌控导向。
四是重同避异。“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决定了只有先跟人玩,才能再带人玩的时代、社会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乱我之行不断。中国与西方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经济上中西交融,同大于异。政治上体制不同、模式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异大于同。文化上,信仰、价值观不同。宗教上,有同有异,中国是无神论导向下的信仰自由。西方是有神论基础上的信仰自由。但是,也有许多共通的成分,例如环保,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情之爱。
五是积极尝试。积极创办国际化、社会化的国际奖项。既与国际上大多数奖项的设置方式、运作方式接近,又在审核、把关上毫不放松,发出中国声音、亮出中国标准、展示中国价值,建立中国评价体系,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影响力。要勇于尝试、敢于担当,把人才高地、学术高地优势与世界的发展需求、中国的优质资源相结合,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主动作为、主动引领,用体现国家意志、学术权威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重要奖项,在国际上树立形象、引领风向。
文化自信重要,文化他信更重要。中国设置的国际奖项得到世界认可,就是文化他信的标志。国际奖项成功与否,是否实现文化他信,他信度如何,具有关键作用。世界上认可了中国的国际奖项,则表明中国通过他觉他信的方式实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愿望,实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了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战略。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