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敏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在渐渐地发生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个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个性化阅读陷入了这样的误区:追求多元化理解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运用多种阅读模式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却忽视了答案的准确性;个性化阅读闪亮登场却忽视了课程目标的制约。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得不低头深思: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哪儿?个性化阅读的底线是什么?阅读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就要受课程目标的制约,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新颖。突出学生的个体体验,还要注意借助文本完成教学目标,一定要从目标出发,为实现目标服务。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阅读呢?
一、尊重文本──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个性化阅读要求反复地“走进文本、走出文本”,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章的本质内容,不能让文本游离于一种表面化的形式,要正确而充分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语文教学更扎实、更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从重点词句的理解加以引申,注意保留好文本的“原味”,把学生随心所欲的思维引至依据文本的创造,让各种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习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我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些什么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大声说:“我的手能偷摸小弟弟的小鸡鸡。”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那么,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不一致的独特见解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要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当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见解与老师理想的答案大相径庭时,千万不能呵斥学生,呵斥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抹杀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老师的“乖宝宝”。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尊重决不等于盲从。这个孩子的发言虽然赢得了同学们的随声附和,但明显存在着审美偏差。作为教师要尊重他的独特体验,但也不能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课堂上,我及时把这种偏差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你说得没错,但听起来,你的小手并不灵巧。想想,它还能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吗?”如此一来,学生随心所欲的思维被引向了文本健康情趣的价值取向。
二、恰当引导──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郎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去,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当学生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或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时,教师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忘了自己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给予一定的提示,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探究、发现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张扬。
如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当我讲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质疑:“鸡毛和铁球哪个重?”我听了不禁一怔,尔后马上明白他的问意,说:“当然是铁球重。”“可铁球一定比鸡毛先着地,是不是伽利略错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对啊,对啊!铁球跟纸同时落下,也是铁球先着地。”“还有树叶。”“塑料袋也是。”这时,我趁机点拨:“是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仔细回忆一下,鸡毛、塑料袋、纸张是怎么落下的?”“是风!”“对,是风!纸和鸡毛易被风吹飘,所以落得慢。”试问,如果教师充当的只是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真了不起”“真不错!”而不加有效的引导,哪来孩子们那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三、整合优化──个性化阅读的准则
意大利诗人洛利斯?马拉兹曾说:“一百个儿童就是一百个世界,一百种个性。”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自由的、个性化的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不能只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上。要使阅读更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要求教师在肯定学生多元理解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倾听、辨别、综合,寻求最优解读。
如教学《司马光》时我问:“还有别的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有的说:“找个梯子来救人。”有的说:“打110求助!”还有的说:“学猴子捞月把小朋友捞上来。”对此,我立即作出评价:“你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但在当时的情况哪个方法最好呢?”在这样的评价引领下,学生再一次作了比较,并达成共识: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快速、有效,安全。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还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落实双基──个性化阅读的根本
小学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技能,基础教育若不注重“双基”,是一种失误,最终会受到惩罚。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不能以“双基”作为惟一目标,还要以“双基”为基点,在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正确的价值观。“个性化阅读”与“双基”应和谐共生,只有基础扎实,才好构建“个性化阅读”大厦。
如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提出了:“到处和遍地这两个词都是表示多的意思,那么课文中能把他们调换过来了吗?”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讨论鉴别,通过一读一比一议,都笑了。有的说:“到处是指人们凡能看到的地方,不分陆地和海洋。而遍地一定指陆地上,水里不能用遍地。”有的说:“遍地是鸟粪说明西沙群岛很富饶。如果换上到处也就是说不光地上有鸟粪,连树枝、树叶上也有鸟粪,这就给人很脏的感觉,那西沙群岛就不美了。”这样,学生既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个性化阅读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珠联璧合。
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和健康个性为目标的教学创新活动,只有做到多元理解而不偏离文本,思维驰骋而不放任自流,珍视体验而不一味认同,个性飞扬而不荒于“双基”,才能真正落实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