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
上大学时,我妈对我提出一个明确的要求:谈恋爱可以,但决不能是异地恋。
我妈的态度之所以这么强硬,是因为我姨妈的女儿,也就是我的表姐,就饱受异地恋之苦。
我这个表姐比我大五岁,她上大学那会儿,不要说微信和QQ,就连手机都是奢侈品。除了隔三差五排队打电话之外,表姐跟男朋友联系,都只能靠写信。表姐给我看过她跟男朋友往来的书信,恋爱三年,书信却只有薄薄的一小叠,这就是身为异地恋的他们,能够用来回味爱情的全部内容。
表姐说,她当年最快乐的日子,就是收到回信的那一天。她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很慢很慢,生怕读得太快,把薄薄一封信很快就读完了。一遍读完,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温柔,往往还会再读一遍、再读一遍。想男朋友的时候,也会拿出来复读,毕竟,他们之间能够拿来感受对方感情的,也就那么点儿东西。信封的边角都有些撕裂了,她就小心翼翼地拿透明胶粘好,收藏在柜子最深处,用最舍不得穿的衣服盖好。
跟表姐那叠薄薄的书信比起来,我跟男朋友之间的文字就要多得多得多。每天的聊天记录能有十几页,偶尔想要查找几天前的聊天内容,还要一顿狂翻。文字多了,反而就不值钱了,除了查找约会时间之类的特殊信息,我很少再回头去翻阅那些廉价的对白,因为每一天都有更新的情话在等着我。
除了书信,表姐还会隔三差五地给男朋友打电话。只是那时打电话要去“话吧”,不仅价格不菲,而且还要排队。于是,双方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说几句话,急匆匆地询问对方的近况、短期的安排,反而不能静下心来,你侬我侬地甜言蜜语。每当表姐回想起打电话的场景,都自嘲像是在打仗,双方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顾不上打情骂俏。时间一长,感情没有升温多少,语文水平倒是提高了挺多。
有一次,表姐正在楼下的“话吧”与男朋友打电话,却发现身上的钱不够续费了。她永远都忘不了,自己站在院子里冲寝室的姐妹喊话、让她们给自己扔钱下来的时候,周围人投来的异样的眼光。现在拿着手机的我们可能根本体会不到,在那个电话断线就很难排上队的年代,与爱人间的通话是多么的珍贵。
而且对一个人的思念,仅靠几个短短的电话又怎么能够平复呢?伤心的时候、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多么渴望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开心的时候,多么想有个人分享。然而这一切,通通都只能是奢望,因为自己的爱人,远在千里之外。
像是命运刻意的作弄,我跟男朋友,也是一个在济南,一个在北京。只不过与表姐一个季度一次轮回的书信不同,我跟男朋友之间的距离,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济南到北京通了动车,加上大学也不是天天有课,只要是我们来了兴致,随时都可以相聚,甚至不用等到周末。我想去西单淘货了,抬脚就走;他想来济南撸串了,转瞬即到。病了累了开心了,只需一声招呼,爱人分分钟就到身边。
就算在平时,我和男朋友也仿佛肩并着肩,从未分开过。尽管地理上相隔万里,但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分享着彼此的世界:早上吃的什么?白天上的什么课?下午去哪儿玩啦?晚上看什么剧?开着手机全程直播,就像在身边一模一样。
现在,我跟男朋友已经筹备结婚了。结婚的话,当然是不能异地的,所以我打算去北京。异地或许依然是婚姻的一道坎,但对于恋爱来说,已经不再是障碍。毕竟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虽然我们名义上是异地,但实际上,他一直就在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