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权 威 观 点·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6年6月以来,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全球经济或将重演80年前的大萧条
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2016年6月16日警告称,美国政策决策者们正在重复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错误。高债务、高通胀、低增长以及低收益率的政策错误是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典型特征。摩根士丹利认为,当前全球经济与80年前非常类似,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因企业不愿支出,通胀预期下滑且政府不采取财政刺激而受到抑制;目前全球经济疲弱态势的“导火索”就是此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由此留下的巨额债务和更严银行监管法规所导致的去杠杆行为正加剧通缩压力。
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在最近的分析报告中指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20世纪30年代有许多相似之处。20世纪30年代和2008年周期的关键相似点是金融冲击和相对较高的债务水平改变了民间部门的风险偏好,并且刺激其修补资产负债表。如同20世纪30年代一样,最终结果可能是长时期的疲软和暗淡的通胀预期。摩根士丹利认为目前的危险在于,央行加息速度太快或者说政府削减支出,从而引发更深程度的经济放缓。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们指出,在1936—1937年时,当局过早过快收紧政策导致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经济重现衰退,并在1938年出现通缩。报告指出,类似的是,在当前的经济周期,当经济复苏时,决策者开始收紧财政政策,从而部分引发近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速放缓。
(二)全球经济增长面临风险
国际清算银行(BIS)2016年6月26日表示,生产力疲软、高负债和决策者有限的机动空间,这“三位一体”的风险为长期的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危机。BIS年报突显出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正努力积极从8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其中增加这些不利因素的就有英国6月24日退出欧盟的决定,给全球政治和金融带来了混乱。BIS警告,全球经济过于依赖货币政策和其他类型的政策,包括必须将经济和金融改革摆到优先位置。BIS首席经济学家Claudio表示,解决全球经济问题已不仅仅是各大央行的职责了,这就是为什么决策者机动空间缩小了;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货币政策已经不堪重负。
BIS在其年度报告中表示,现在迫切需要调整政策以转向一种更健康和可持续的扩张。最近系列事件强调了BIS的愿景的确得以实现。英国6月24日退出欧盟的决定震撼了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暴跌,新一轮经济衰退担忧,尤其是在英国,影响更为明显。在24日英国脱欧的消息刚刚得到确认后,各国央行便迅速做出反应,显示出其通过印钞和强化市场沟通来部署资源的无与伦比的能力。英国央行承诺,有必要的话,可以向银行和金融公司提供低息贷款。瑞士央行干预外汇市场以防止瑞士法郎过于强劲。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联合发表声明表示,他们都在密切关注当前全球局势。
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和低通胀,使得越来越多的政府债券收益率降至负值。截至2016年5月底,8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务交易为负收益率。BIS提出了包括金融和经济改革以及更谨慎使用财政政策的救济方法。各大央行家和其他决策者一直都在督促实行这些方法。
(三)英国“脱欧”或影响全球化进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2016年6月27日警告称,英国“脱欧”可能影响全球化进程,并呼吁各国采取集体行动支持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利普顿当天在华盛顿布雷顿森林委员会年会发表演讲时说,英国“脱欧”公投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选民对移民和主权问题的不满,但结果是英国将退出一个重要的经济一体化计划,“脱欧”或将改变全球化的方向。利普顿指出,经历了几十年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后,许多人对更加紧密的一体化是否会带来明显收益产生疑问,他们看到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成本,并切身感受到收入不平等、工资增长停滞、缺乏就业安全等问题。对此,利普顿呼吁各国采取集体行动支持多边合作,包括重新审视国际货币体系以支持各国经济增长,重新评估宏观审慎和资本流动措施为各国提供保护,通过IMF与区域金融安排之间的协调和考虑,增设新的IMF借贷工具来创设更好的全球金融安全网,加强与亚投行等多边机构的合作,以及更好促进技术转移等措施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努力提高全球化的收益。
(四)全球经济未来一年内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为40%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在2016年6月27日的一份报告中称,英国“脱欧”可能导致依然脆弱的复苏脱轨,将世界经济推向低迷。该银行估计全球经济在未来一年内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为40%,高于之前估计的30%。
虽然分析师认为英国“脱欧”对欧洲以外地区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欧洲大陆增长放缓必然影响全球贸易和跨国公司的经营,因为欧洲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关键市场之一。此外,美元走强也将冲击美国公司的利润和新兴市场,其影响波及全球。据世界贸易组织称,在英国公投退欧引发担忧之际,全球贸易近年来已持续低迷,2015年仅增长2.8%,为连续第四年增速低于3%。瑞士信贷分析师在一份名为《全球化终结》的报告中指出,英国“脱欧”是二战后达成加强一体化和开放贸易共识以来最严重的倒退。这一转变可能在中期内对经济增长、企业利润和资产价格造成重大不利影响。英国“脱欧”对英吉利海峡两岸最直接的不利影响可能是英国需求降低。汇丰的数据显示,英国是欧元区货物和服务的最大需求国,需求占到欧元区总出口的13%。英国“脱欧”后,汇丰将其对欧元区2017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速预期从1.5%下调至1.0%。
未来,关于其他一些国家将就欧盟成员国地位进行公投的预期正加剧这一全球最大贸易区的不确定性。分析人士称,在欧洲仍受债务危机和去年希腊危机影响之际,这将对该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消费者信心造成冲击。英国“脱欧”对欧洲以外地区的影响预计较为有限,与英国的贸易只占美国或中国经济活动的小部分。但是,随着投资者在英国“脱欧”后纷纷涌入他们认为安全的资产避险,美元汇率走高,从而导致对美国公司利润和投资的担忧升温。
(五)英国“脱欧”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IMF新闻发言人格里·赖斯2016年6月30日警告说,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拖累英国、欧洲和全球经济增长。英国、欧洲和全球经济的近期风险主要来自不确定性大幅上升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而这种不确定性则主要来自“脱欧”公投后英国和欧盟未来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需要多长时间确定新的关系和新关系将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长期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者、企业信心随之下降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速会更低。赖斯认为,英国“脱欧”公投之后的金融市场反应比较大但并非过度无序。IMF强力支持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美联储等主要央行承诺和采取措施提供流动性和减少金融市场过度波动,IMF也继续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发展,准备好需要时为基金组织成员提供帮助。
赖斯强调,如果金融市场动荡和不确定性上升威胁并实质性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各国决策者要采取行动果断应对,英国和欧盟在减少不确定性方面要发挥关键作用,协同努力确保双方平稳、可预期地实现过渡。IMF将于7月19日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评估英国“脱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英国“脱欧”公投已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可能会拖累英国经济短期增长,并对欧洲和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一)IMF肯定中国经济转型取得进展
IMF2016年6月14日结束对中国的2016年第四条磋商访问。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参加了最后的政策讨论,并在访问结束之际表示,中国经济转型取得进展,人民币汇率与经济基本面大体一致,对中国政府克服所面临的挑战充满信心;中国经济继续向可持续增长的方向转型,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仍有不均衡之处;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将通过促进消费、扩大服务业、保护环境、进一步开放经济、扩大公共服务、减少贫困和推进国企改革等措施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增长适度放缓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自然结果。
在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利普顿表示,去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正变得更加灵活和市场化。IMF鼓励中国继续推动这一进程,在几年内实现汇率有效浮动。他表示,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大体一致,这与IMF在去年第四条磋商中所做的评估类似。
利普顿提醒,中国的企业债务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企业债务目前虽仍可控,但数额庞大且快速增长;中国需强化预算约束,特别是针对国有企业,对薄弱企业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算,同时还要处理好相关的社会成本。IMF建议中国专门成立工作组推动和实施国企重组,并处理可能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利普顿最后表示,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考虑到过去30多年来中国在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政府对于推动其雄心勃勃的改革方案强有力的承诺,对于中国能够再次找到办法,克服面临的挑战充满信心。
(二)瑞银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放缓至6.6%
瑞银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投资总监胡一帆近期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有序放缓,是健康发展的征兆;中国经济处于L型的下降轨中,今年中国经济会取得6.6%的增长,明年放缓至6.0%~6.2%水平,往后将取得约5.5%增长;假若“十三五”规划执行有序,中国经济会踏入中速发展期;看好A股的中长期发展,认为A股纳入MSCI指数只是时间问题,一旦纳入,加上H股份额,占比逾40%,不容忽视。
(三)美国脱欧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
联合早报网7月4日称,英国公投决定脱欧,这是继尚未结束的2016年美国大选,孤立主义思潮在当地抬头之后,逆全球化或去全球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始于20世纪的当代全球化,其理论和本意在实质上是为西方资本主义,特别是为美国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服务的;但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代全球化却增添了新的内涵。全球化虽然有利于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却也加深了不少国家国内的贫富差距,经济福利并没有让受益民众多于受害民众。英国公投结果及美国孤立主义在大选中抬头,都说明了这一点。
逆全球化是一个要减少世界各国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当前全球经济下,中国出口贸易正在两方面受到严峻的考验:一是基于上述的逆全球化和当前中国经营成本的增加,出口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备受考验,举步维艰。如果不实现产业升级,增加出口或维持本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根本就不可能。二是来自印度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日益逼近中国,特别是印度,其制造业的兴起对中国海外市场的压抑非同一般。这与一些小经济体发展制造业对中国的冲击不宜相提并论。
现在,由于脱欧,英国有可能陷入一连串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英国与中国相距十万八千里,那里发生的事情,如脱欧等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或明或暗,短期内对中国的“政策市”冲击不会太明显,但如上所述,逆全球化在发达经济体的蔓延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方式却将日渐明显。可以预期,中国未来会以多种方式来促进其出口,其中包括通过提供融资来支援出口、产业升级等等,但说易行难。
受英国脱欧消息影响,6月25日人民币兑英镑升了,兑欧元也升了,兑美元却下跌。其后几天,走势相仿,但都属于短暂的市场反应。再看长远一些,鉴于上述的逆全球化等因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暂时不宜被过分看好。如果逆全球化继续在西方蔓延,纵然人民币在10月份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储备货币后,汇率上升空间仍然有限;反之,逆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的出口情况将主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大胆地预期,在今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的机会大于升。或许,1美元升至6.85元人民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沈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