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树雷 孙凤仪 王再文
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7》首发式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研讨会综述
杜树雷孙凤仪王再文
摘要:《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7》首发式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地实施、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和深入交流,认为蓝皮书不仅是对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的一次系统探索和尝试,更是对切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强大正能量的有力汇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的需要,形成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扩大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持续推动力、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证等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
孙凤仪,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副研究员、博士;
王再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教授。
为了及时追踪和评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情况,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取得扎实成效,更好地引领新常态,探路新改革,2016年1月10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7》首发式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研讨会。
会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原副主任宋晓梧、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凤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副教授孙守纪等专家学者和特邀嘉宾,分别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地实施、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劳动力成本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领域进行了专题讨论和深入交流,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绘制了“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新一轮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亟待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蓝皮书是对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的一次系统探索和尝试研究
蓝皮书主编、著名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发表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的主旨演讲,对策划编著蓝皮书的初衷、写作过程和现实意义进行了介绍。他指出,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高度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2014年党中央又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决定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经济发展;2015年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成了重大方案落地实施观成效的一年。正是为了“追踪评估”全面深化改革落地实施的情况,引领新常态,探路新改革,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团队决定编撰出版《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7》。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新年伊始,《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7》的发布,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一剂良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绩,部分领域改革取得较大突破。随着改革向纵深挺进,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既得利益阻碍会越发凸显,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更加复杂。在新时期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蓝皮书从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根本矛盾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梳理,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11个方面,集中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措施和改革进展,与此同时,对于改革过程中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潜在风险,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科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改革成效有着独特的意义。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六年放缓,全面深化改革迫在眉睫。但同时,改革也需要不断调整创新,与时俱进,“新常态”的提出就是一个重要信号。蓝皮书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方向,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科学地阐述了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蓝皮书指出,必须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专业升级、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努力使全面深化改革在新的一年取得重大突破。
(二)“十三五”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新常态下的劳动力成本问题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原副主任宋晓梧展望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走向,他结合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对外贸易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分析讲解了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同时,对“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关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劳动力成本、社会保障制度、集体谈判以及工会和工人之间权利的问题等。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变和要素配置日趋合理等方面。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劳动力总量上处于过剩状态,而有效供给上存在结构性短缺或过剩,包括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结构等多个方面。由于中国正处于“刘易斯拐点”的过渡时期,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增幅趋缓,整体上缺乏灵活性,并且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劳动力供给在不同维度上呈现不同特征。同时,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但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劳动力素质提升与人力资本投入仍是长期目标。
(三)深化体制改革是解决2016年经济困难的尚方宝剑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仇喜雪认为,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结构性改革把准了节奏,抓住了关键点。推进结构性改革,要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经济难题。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最终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改善。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自古以来财税体制始终发挥着治国安邦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财税体制改革成为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体制框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提出了加强预算、完善税收制度以及推进央地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的总体要求,为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奠定了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凤仪对1993年以来财税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认为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的财税体制改革更多呈现出渐进式、试验性和选择性改革特征,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是一次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和系统性重构。但对照全面深化财税改革的基本目标,两年多来预算改革和“营改增”进展较快,其他领域改革进展相对不够显著,关键环节的改革尚待突破,主要改革任务仍相当艰巨。财税体制改革进展不够顺利的主要因素在于思想观念、改革机制、既得利益、配套改革等方面的障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以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涉险滩的历史担当,厘清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机制和建议,既审慎稳妥又坚定果敢地推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顺利有序实施。
孙凤仪指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要牢牢把握转变地方政府观念、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遵守国家税收法定、建立现代全口径预算制度和提高直接税比重等重点进行一体化推进,不断建立健全财税改革的协作联动、试错容错、创新激励、评估实施、转化应用以及监督问责等工作机制,为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开展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尽快收缩政府和财政的生产建设职能。按照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地方政府要彻底转变观念,退出投资权。二是统一公平税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社会公平。加强市场监管,为市场主体创造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按照财税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和完善税制。三是进一步减少财政行政审批,加强依法治税,加大减税清费力度,坚决落实国家统一制定的普遍性降费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四是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和政府投融资模式。积极创新财政资金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建立财政存量资金与转移支付安排、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库款调拨等挂钩机制,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以财政杠杆撬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五是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安排。六是尽快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预算制度,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健全复式预算体系。七是健全中央及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通过科学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强化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职责,不断完善顶层设计,防范和处置系统性风险,推进强制性标准体系改革。
三、扩大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持续推动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开放促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论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是一种胸怀、一种思维、一种气度,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抉择,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时代课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不仅证明了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而且积累了用开放倒逼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开放仍然是重要内容,并且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全面扩大开放倒逼深化改革,以全面扩大开放倒逼转型升级,以全面扩大开放促进加快发展。现阶段我们不论在扩大对外开放还是在深化国内改革上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在改革开放中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在全球治理的层面中国的话语权还不够高。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而且要引导全球规则的制定,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方案,体现出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地位。同时,要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特别要按照“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二是在外贸转型升级和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的对接上还存在不足。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质量,注重创新设计和品牌打造,在提高产品本身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健全保障体系,完善财税、金融、海关、质检等方面政策,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三是在推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海外投资和产业化布局的过程中,面临着企业活力不高、不熟悉当地法律习俗等诸多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和用好各类交流合作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文化、商业和商贸环境。
四、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证
社会保障是关乎基本民生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安排,也是公众关注度最高、反映最敏感、聚焦最持久的重要民生领域。如果说“十二五”是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从长期渐进的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成熟、定型的重要过渡期,那么“十三五”必定是步入成熟、定型发展的新阶段,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真正踏上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中国式福利国家台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副教授孙守纪以中国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例,分析了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和发展历程,指出中国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应对资金不足的短期矛盾方面是相对成功的,在没有完全解决转轨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扩大覆盖面、做小和挪用个人账户初步解决了短期矛盾,即养老基金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也对统账结合的制度设计造成了伤害和扭曲,制度实际运行情况与当初的制度设计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期矛盾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
纵观世界范围内根本的改革措施中,名义账户制的本质属性非常契合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长期矛盾。为此,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估统账结合制度的成败得失,回顾历史、放眼未来,借鉴国际经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名义账户制改革,不再强调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扩大个人账户规模、发挥个人账户的记账功能以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加强精算平衡,促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实践
(一)以上海一门式政务服务看基层治理现代化
上海一门式政务研究中心总监苏博讯介绍了上海一门式政务改革实践,特别是其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创新经验,即围绕着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解决行政审批的标准化、阳光化、透明化以及部门协同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行政服务在物理、信息和数据三个不同层面的一门式。一门式政务服务在审批改革的同时,完成大数据的搜集和应用是很重要的一点。一方面,数据汇集需要从基层入手,数据只有在基层才是实时的,各个职能部门的其它数据都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方式,利用数据技术手段,从企业和老百姓的办事需求出发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这个过程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仅是高技术企业的专利,在信息共享方面需要有能对大量数据进行梳理,能够熟悉老百姓和企业办事流程与需求的中间企业,真正为基层做事。二是一门式政务服务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把各个职能部门无形地连接在一起,通过新技术做好政府间的连接,也做好政府和企业、社会的连接。上述两个特点使政府各部门之间更容易达成改革共识,也促使基层政府下决心推动落实这项简政放权的改革。
(二)国家推动中小企业“双创”政策落地生根的思考
山西临汾中小企业培训中心主任郭晓宏分析了现在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五个问题”“三个误区”和“三点建议”。其中,“五个问题”包括:一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双创”的大环境下,政府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速度之快,使得社会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理解不透彻。二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当中,企业家注重自己的个人实践,而对企业自身发展的认识和定位不准。三是企业家的思维和理念存在不确定性。四是企业改革之后的生存能力问题比较突出。五是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社会定位存在问题,缺乏一些政策上应有的亲切关怀。“三个误区”分别是:一是目前“双创”的开展盲目从新,特别是新三板上市和“互联网+”。新三板上市被大家演绎成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但是很多企业只看中利益没有看中结果。在“互联网+”的应用上,不明真相的易租宝就是一种把企业当成唐僧肉的典型,所有服务机构都是瞄着企业的钱袋子而来的。二是通过技术服务把企业当成试验田,而没有把对应的责任和利益融合进来,容易造成企业盲目投资和经济损失。三是把企业当墙头草现象使得相关政策缺乏连续性,企业家在多边的政策环境下无所适从。针对中小微企业“双创”的情况,郭晓宏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中小微企业在人才培养这方面,注重把企业人才引进和企业自身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和高校联合培养和企业冠名招生,不失时机地把企业展示出去,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理念。二是积极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把社会责任和自己的品牌、企业的发展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赢得口碑、赢得地位、赢得机遇,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机构的功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在基础建设、融资服务、平台优化、综合培训等方面提供便利,力促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责任编辑:李蕊、方虹
作者简介:杜树雷,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硕士;
·智 库 信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