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体会

2016-12-28 10:11杨伟民
全球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建议发展

杨伟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体会

杨伟民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国内“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二五”规划目标胜利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关键词:全面小康五大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学习好《建议》,要把握《建议》的精神实质,深入领会《建议》提出的目标、理念、任务、举措。

一、《建议》的定位和特点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发展关键阶段制定的关键规划。从定位上看,“十三五”规划对应“两个时期”,体现了“两大定位”:第一,“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第二,“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行动指南。

《建议》围绕这两大定位展开,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理念引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用新的理念去寻找新的思路、走新的路径。《建议》提出的五大理念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十三五”规划的灵魂,是我国发展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是《建议》的最大亮点。第二,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既要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又要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既要解决全面小康中的“短板”,又要解决事关后小康时代长远发展的后劲问题。第三,措施精准。坚持思想性、战略性与操作性、约束性相结合,既有思路性、战略性的引领,也有很多可以直接落地的重大举措。《建议》中共提出了300项重要举措,其中约50项是有关全新的重大战略、工程、计划、制度、行动的。第四,改革精神。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三中、四中全会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的改革举措和要建立的新制度,全篇贯彻了改革创新精神。第五,党的领导。六大原则中有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历次五年规划建议没有过的,用专章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提出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要求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十三五”规划。

二、“十二五”时期成绩和“十三五”时期形势

(一)“十二五”是很不平凡的五年

“十二五”期间,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国内“三期叠加”的背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十二五”规划目标胜利实现。

第一,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约7.8%,总量达到67.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924美元。“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对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第二,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业占GDP 比重从44.2%提高到50.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4.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人,比2010年增加了一亿人。农业连续增产,粮食产量从1.09万亿斤增加到1.24万亿斤,实现“12连增”。第三,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铁路营业里程从2010年的8.6万公里增加到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从0.75万公里增加到1.9万公里,占全球的60%以上。第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73%提高到2.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3件,超级计算、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第五,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9.6%。农村贫困人口由1.66亿人减少到0.6亿人左右。第六,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已经建成,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面推开;保障性住房大幅增加。第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形成发展和改革组合拳。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累计下降18.2%和3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12.9%、13%、18%、18.6%,均超额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第八,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出台了一批改革方案,简政放权力度空前加大,中央投资核准事项精简了76%,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减少了85%。价格管控进一步放宽,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第九,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97万亿美元上升到约3.96万亿美元,2015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180亿美元。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实质性运作。与此同时,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强军新军迈出新步伐,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个规律”的认识,形成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第二,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减速,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机会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增长大幅降低,我们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出现新情况,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盛行,我们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经贸规则面临调整,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抓住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第三,我国发展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效益下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从当前看,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工业品价格下降,并导致实体企业盈利下降和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使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突出问题,必须通过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三、“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和理念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十三五”规划的目标,都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展开的。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描述的情景是:

第一,全面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目标,不能单纯理解成经济发展。“全面”,覆盖的领域包括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进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得到总体改善的社会。

第二,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因为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执政思想,作为规划坚持的六大原则之首,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我们要建成的小康一定是要惠及所有不同收入的人口、所有区域的人口、所有民族的人口,一个民族、一个人也不能掉队。

第三,全面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社会。全面小康放到国家发展的意义看,总体上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范畴,到2020年实现目标后,届时我国的人均GDP可能超过一万美元,但也不是高收入国家,实现小康不会改变我国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就居民收入的结构看,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会大幅提高,但低收入群体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

第四,全面小康是不一样的小康。尽管我们要尽力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但绝不意味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13多亿人口、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都一个样,更不是各个地区的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而且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活成本不同,特别是房价不同,硬是按照本地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去倒推,要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达到同样水平,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第五,全面小康是各地区发展速度不同的小康。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议》重申了这一目标。十年翻番,意味着十年年均增长速度是7.2%。这一目标是就全国而言的,不是每个地区都要保持和全国一样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也不是都要一样,有些地区可能高一些,有些地区可能低一些。

(二)“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

《建议》提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提出这五大理念,有一个基本逻辑,即:第一,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不能改变、必须完成、没有退路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的各项内容必须围绕实现这个既定目标来制定。第二,目标是既定的,但形势是变化的。“十三五”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许多新变化,这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的。现在以及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的十六大时相比、甚至同三年前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相比,都有了不小的变化。第三,不能变的既定目标碰上变化了的环境,怎么办?近两年经济运行情形告诉我们,旧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同时,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环境也和“十二五”期间有很大不同。要引领新常态,就要在理念上破题,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确定了新的发展路径,才能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五大理念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是:

第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基点要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主要是针对要素驱动发展的动力明显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不强、改革作为最大动力还有待充分发挥等问题提出的。新常态的一个特征是新旧增长动力青黄不接,新的增长动力尚未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动力。创新包括的涵义很广,就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形成更多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既要注意培育新动力,还要激活老动力,注意推进传统产业再创新,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要通过创新和设备更新,实现产品、技术、工艺、管理、能耗、排放、品牌价值的全面提升。特别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第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这主要是针对发展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重点是补齐“短板”。发展的协调问题,不是新问题,但在新常态下有新的表现和新的要求,如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要正确理解、正确看待,不是各地区、城乡之间的GDP、增长速度、收入水平都一个样是协调,也不是不管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一味地提高福利待遇、增加免费午餐就是经济和社会协调了。如促进区域协调,要在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重点实施区域发展新的三大战略,促进新的大城市群崛起,引导形成若干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我国有13亿多人口,只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是不够的,要在优化开发上述城市群的同时,推动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其中,东北地区、中原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各自都有一亿左右人口的大市场,有条件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城市群。这样,一方面可避免经济和人口过度集中于原有三大城市群,另一方面将有力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重点是城镇化。《建议》在总结“十二五”时,用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而在目标中,用的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有很深的涵义,就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这个问题,不仅在供给侧,关系着未来“谁来务工”和人工成本等问题,而且在需求侧,关系着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等问题。况且,这个问题既有利于稳定增长,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

第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就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绿色发展本质上是处理发展与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新常态下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无节制单向索取自然,转向有度有序利用自然。绿色发展,近期可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远期则决定我国发展是否可持续、中华民族发展是否能永续的大问题。“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内容是历次五年规划中内容最多、涉及领域最广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经济学是比较明确的、发展内容总体上也是清晰的,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还在探索中,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什么、如何发展,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进行了积极探索,这次形成六大领域的绿色发展体系,有很多首次提出的新亮点、新措施、新制度。

第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新常态下,对外开放也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我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增大,再用旧常态下的单纯扩大出口、招商引资的扩大开放已经不适应新常态了。要以全球视野和更加开放的胸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互利共赢中发展自己,也带动世界的发展。因此,《建议》提出要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反映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针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部分群体民生改善面临特殊难题,发展共享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的。《建议》提出“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16字方针是十分重要的。坚守底线,就是要坚守“两个基本”,即基本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政府要承担的责任。这次定义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即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突出重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领域上,如教育、医疗、就业和收入分配是重点。二是人群方面,重中之重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处理好普遍提高民生和针对不同群体实行针对性措施的关系;对城市低保人口、老年人口、农民工、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其他常住人口、残疾人口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帮扶。三是区域方面,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是重点。完善制度,主要是讲要注重建立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的制度,要花钱买制度,仅仅是撒钱、没有制度,最终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要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预期,就是要人人参与小康社会建设,人人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尽力,最后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成果人人享有,所以共享不是坐等享受发展成果。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同时民生改善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否则会过度抬高发展成本,最终民生保障也是不可持续的。

(三)“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总体思路是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当前,重点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四、“十三五”时期的任务和举措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培育发展新动力。主要是发挥三个作用:即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二是拓展发展新空间。主要是拓展五个空间:即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蓝色经济空间。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括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等。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五是构建产业新体系,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六是构建发展新体制。重点是推进国企、财税、金融三项改革。七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创新发展的新举措。包括优进优出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互联网+”行动计划,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巨灾保险制度、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等。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实施新的三大战略:即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主要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等。四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协调发展的新举措。包括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华典籍整理工程、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居住证制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发展绿色金融等。二是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主要是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建立空间治理体系。三是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主要是推进能源革命,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等。四是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提出能源、水、土地等各类资源节约利用的方向。五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等。六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包括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生态保护等。

绿色发展的新举措。包括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开放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主要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完善投资布局,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等。二是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包括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推动同更多国家签署高标准双边投资协定等。三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等。四是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主要是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支持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等。六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落实减排承诺,扩大对外援助规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免费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培训,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防灾减灾、环境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减贫等领域对外合作和援助,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力度,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

开放发展的新举措。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共享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二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三是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四是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五是缩小收入差距,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六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七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八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共享发展的新举措:包括食品安全战略,脱贫攻坚工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全民参保计划,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等。

《建议》最后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等,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责任编辑:艾冰

作者简介: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本 刊 专 论·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建议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