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6-12-28 04:47:16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4期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商专业

雷 洁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1 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直接从业人员已超285万人,由其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2100万人。未来我国电子商务将高速发展。随着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逐渐扩大,中国形成了具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带动了电子商务基础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回暖、对外贸易的复苏,以及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不断提高。加上国家和地方各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电子商务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整顿和规范市场,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及企业营收将不断增加。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互联网+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进一步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另外,电子商务产业已从经济活动当中的一个流通环节发展演化成为涵盖金融、物流、营销、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等各方面的生态系统。行业分工更为专业化,更加注重协同效应,对电商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人才需求覆盖面从原先的主要以营销为主,扩展到其他更多方面,出现了诸如网络模特、网络装修师、网店文案、大数据架构师、O2O策划等众多不同层次全新的工作岗位。

2 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中国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尝试期。中国最早期的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在各高校以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有一小部分学校在本科开设电子商务班、电子商务方向以及电子商务研究生方向等。规范期。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为了更规范化、规模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又批准13所普通高校尝试开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发展期。进行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逐步开展对电子商务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发展培养。教育部于2003年开始允许部分有条件的高校招收电子商务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这意味着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在我国已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电子商务专业共有4个培养方向:电子商务综合、电子商务经济、电子商务管理和电子商务技术。各院校对该专业设置的课程不同。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主要由三种不同背景的院系发展来的。一是技术背景的院系,其培养方向侧重于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和应用软件的规划、开发和维护、网站安全问题以及电子商务系统解决方案等;二是经济贸易背景的院系,其培养方向侧重于电子商务活动、网上交易等;三是工商管理背景的院系,其主要培养学生实现企业网上经营管理的能力。

2.2 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2.2.1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大都与企业业务脱节,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把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分别进行。在这种对电子商务知识进行人为分割的情况下,学生所学不能形成有效的体系,与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综合性及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要求相背离。学校在制定电子商务培养目标时缺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渠道不畅通,导致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人才很难适应社会需求。

2.2.2 师资结构不合理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电商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电商专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基本我国所有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普遍存在教师数量少、专业素质不高,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现象。首先,大部分高校的电子商务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大多是从计算机专业和经管类专业转行而来,不具备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系统知识;其次,电商专业的实战性较强,而绝大部分电商教师没有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缺乏电子商务实战的经验,使得教学案例的来源、讨论,学生创业的指导以及实习指导都受到极大的制约。

2.2.3 教学模式不完善

中国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总体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较小,缺乏对电商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商专业是最具创新创业性的行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而当前理论性的教学模式大大的限制了电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

3 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

3.1 明确专业定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5月1日发表了《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知识体系》(试行)(简称《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提出了经管类和工程技术类二个培养方向,提出了“电子商务综合”、“电子商务经济”、“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技术”等4个知识领域及其知识模块。各高校可根据各知识模块中的知识点要求设计核心课程体系。

3.2 加强课程设置合理性

在设计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知识点的先后顺序,首先将各门课程按照不同的学期进行排列,然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实践环节有效的串联各门专业课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培养电子商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也要紧跟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搜索引擎优化、移动电子商务课程等课程引入到教学中来。

3.3 完善师资结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决定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电子商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这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有必要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组织安排非专业出身的教师系统学习电商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具备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电商相关的课题研究,培养教师的创新应用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加强创新性教学能力。第三,鼓励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案例。第四,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传授学生企业工作的经验,缩短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

3.4 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多种教学模式并重,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强化专项培养。实施导师指导制,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指导对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定期组织电商专业师生开展电商前沿交流分享会,培养学生对电商前沿动态的洞察力,加强学生发现、分析和表达能力。注重实践,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产学研基地”及“电子商务系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项目规划、实施的场所和设备。

4 结论

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增,然而高校培养的电商专业毕业生却存在就业率低、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现状。“专业热、就业冷”的情况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牢理论根基,结合电商产业发展特点及企业人才要求,关注电商前沿动态,调整师资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电商各行业、企业培养更多对口的专业人才。

[1]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189-191.

[2]杜永红.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视角[J].电子商务,2013,(12):72-73.

[3]降雪辉,刘彩霞.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74-175.

[4]杨品林.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1,(1):79-79.

[5]邢志良,温希波,张策.应用型高校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110-112.

[6]石长虹,胡将军,刘慧龙.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建立创新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模式[J].科教文汇,2011,(1):50-50.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电商专业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电子商务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