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发展中的丝路蓝图
——评《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叙事》

2016-12-28 04:01
全球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城市群历史文化

孔 铎



勾勒发展中的丝路蓝图
——评《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叙事》

孔铎

先秦时代,《禹贡》《穆天子传》等典籍在中原大地流行,隐约在历史中窥见一条中原通向西北地区甚至更远地区的商贸路线。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道正式进入历史舞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将这条沟通东西方的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时光荏苒,这条创造了古代商贸与文化交流奇迹的路线几经兴衰,进入近现代以来沿线开发热情依旧不减。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此后“丝绸之路”概念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以及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等新趋势的重要落脚点。当下,以国内地区为研究对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多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研究方法,对社会、文化、历史因素考量稍浅。而在文化历史研究中,传统的历史学、地理学、艺术学研究和新近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研究,则有努力将文化与历史有效地整合入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趋势。

为系统研究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历史与现状、社会与环境等要素,《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叙事》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自主提出的“文化城市群”为指导,历史上国内“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城市为考察对象,城市的文化资源、生态结构及其当代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形态与演变的历史背景中揭示出文化的地方经验与独特作用,力图生动、客观、全面地展示沿线城市的历史演变。该书每章以具地方性与象征性的人文意象开始,如南阳的佛沟遗址、长安的八百秦腔、于阗的玉雕、阿克苏的摩崖等,继而通过多种学科视角对城市的发展演变兴衰进行了全方位阐释。

一是地理学视角。该书在列举特色人文意象之后即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方面给读者展现出每座城市的特殊环境,如南秀北雄依山傍水的天水,湟水流域西海锁钥的西宁,由雪山三面围绕成为“湿岛”的伊宁,“陕甘咽喉”“秦陇锁钥”的会宁等。二是考古学与城市建设史视野。该书着力展示“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交流效应和边疆开发建设的军事戍守、农垦活动,如何在沿线城市演变的历史中综合产生特殊经济社会影响,如西凉国国王李暠对酒泉的开发,朱元璋十四子朱楧为巩固边疆对兰州城的重塑再造,左宗棠亲笔提名的固原归儒书院等。三是城市大历史之下形成的特殊风俗与传统。书中展示了在数千年商业往来与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华文化是怎样逐渐生根发芽,异质性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又是怎样在各个城市的孕育下逐渐开花结果,形成独特历史文化记忆。如清纪昀在《乌鲁木齐杂诗》中吟咏的屯垦活动,哈密“惟以本地出产甚微,故仅为关内外运输货物经山之路”的特色以及本地高度的民族多样性和混血特征,唐宋时期重镇平凉的回族先民聚居活动,敦煌由单纯军事要塞向综合性古代城市的转变,始于隋唐、鼎盛于明代的临夏茶马互市,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胡汉交流等。四是审美与文化研究视角。该书将文学家、艺术家与其作品放入“丝绸之路”城市的历史长河中,叙述了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在当地生成的鲜活过程与历史效应。如,以爱情为主线,展现各时期社会生活趣味的青海河湟花儿;继承融合了疏勒乐、龟兹乐、于阗乐传统,源于喀什噶尔的维吾尔族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敦煌壁画艺术;吸收了印度、萨珊波斯、中国、粟特等地艺术特色的于阗画派等。令读者意识到,“丝绸之路”城市所遗留的历史文脉不仅限于有形文化遗产,这一由古代城市文明和当代自发的地方性传承实践所构建的活态文化空间,拥有丰富的多样性文化资产、广受认同的文化意象、兼容并包又平等互惠的思想意识,理应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中西部地区综合活动不可绕过的前提与基石。

该书力图综合把握自然地理、人文社会、历史文脉、民族结构、审美意识及其之间的有机联系,除参照现代各种专业历史文化书籍和资料汇编外,还注意在可行的范围内参照各类史料发掘线索,如地方志《甘州府志》、游记外传《西域闻见录》等文献,以及《外交官夫人的回忆》《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其今昔状况及俄国臣民的地位》等西人记录,力图展示“丝绸之路”城市群的地方历史。写作的过程对作者的综合把握能力构成了相当的考验,加之个别区域和城市历史资料较少,成书不免仓促,但仍可看作为远去的驼铃和即将到来的繁荣争得一份应有的骄傲与自信。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李蕊

·新 书 推 介·

猜你喜欢
城市群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