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孙杰贤
给共享经济多一点“试错空间”
文 | 本刊记者 孙杰贤
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需要通过制度层面的积极调整予以回应和因势利导,而不是用固有的条条框框去扼杀创新。
世界上最大的即时用车公司Uber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世界上最大的旅行房屋社区Airbnb也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客房,世界上最大的P2P借贷平台LendingClub也没有一分属于自己的钱。
这些迅速崛起的独角兽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共享,其背后是一种新经济模式,我们称之为共享经济。
对于共享经济,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定义。根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
根据从这一定义,共享经济至少包含三个基本内涵:
共享经济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支付、基于位置的服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创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共享经济成为可能。
共享经济是连接供需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面对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共存的难题,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能够迅速整合各类分散的闲置资源,准确发现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双方快速匹配,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共享经济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工业社会强调生产和收益最大化,崇尚资源与财富占有;信息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崇尚最佳体验与物尽其用。共享经济集中体现了新的消费观和发展观。
从共享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来看,闲置资源是前提,用户体验是核心,信任是基础,安全是保障,大众参与是条件,信息技术是支撑,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共享经济模式这五大发展理念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型发展需求迫切。共享经济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对于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改革、建设网络强国、构建信息时代国家新优势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看共享经济的使能所在。
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和创新发展的战略。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通过共享、协作的方式搞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享经济使得人们可以在边际成本趋于零的条件下通过协作进行生产、消费和共享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这就会带来经济生活组织方式的新变化。在共享经济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个体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对接用户,不必再依附于传统专业机构,这种新的组织方式被称为“大规模业余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也会参与到共享经济中来,通过众包、众创等方式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大大提升创新效率,并大幅降低成本。
2016年,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供给侧改革,降产能,去库存首当其冲。在传统模式下,企业无法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产能过剩、库存高压普遍存在,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凡是“下单”的都是有需求的,需求变得清晰可见。同时,共享经济可以快速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提高供给的弹性和灵活度,能够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基于网络的互动评价系统可以及时反映供需双方的意见和要求,有利于提高供给的有效性。
就业问题是一国经济的永恒课题。共享经济打破了传统的“全时雇佣”关系,在使就业方式更加灵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渠道与岗位共享经济给富有创造力的个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谋生方式。你可以选择在家办公的SOHO模式,也可选择集中创业的创造模式,从而使每个社会成员成为自由职业者和兼职创造者的综合混合体,让全社会闲置的创造力被全面调动起来,让每个人的单独雇佣观念,转变为多维发展观念,打破人们创业的顾虑,使人们可以利用自身的闲暇实现创业的尝试,乃至最终实现大众创业的目标。
“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首次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被纳入并系统化。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共享经济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根据滴滴出行发布的《中国智能出行 2015 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仅快车拼车和顺风车两个产品一年下来能节省 5.1 亿升汽油,减少 1355万吨碳排放,相当于多种 11.3 亿棵树的生态补偿量。而Uber中国提供的资料显示,其在杭州的拼车出行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每三天增加一个西湖面积大小的森林。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共享经济为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共享发展作为未来5年的发展理念之一。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指出,所有新生事物都会遭遇“成长的烦恼”,共享经济也不例外。在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还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矛盾和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监管问题。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和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强调集权、层级管理、区域与条块分割等管理方式,注重事前审批和准入。基于网络的共享经济具有典型的网络化、跨区域、跨行业等特征,快速发展的实践使得许多制度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许多新业态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如股权众筹在我国还处于法律与监管的模糊地带。有些创新实践则面临不合理的制度要求,如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被要求配置线下教学用地,否则不予审批;一些地区要求从事网络出行服务的专车需要具有运营资格,等等。如按现有法律和制度要求,多数共享经济模式都有“违法”嫌疑,面临随时都可能被叫停的可能。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共享经济的发展对现有的政策、制度、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在倒逼监管部门研究、制定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和完善监管方式与手段。
其次,共享经济引发利益调整使得统筹协调难度加大。共享经济发展大大降低了诸多行业的进入门槛,共享型企业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创造无限供给的能力、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使传统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在具有排他性的垄断市场中,共享型企业的进入及其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冲击着原有的商业逻辑和经济秩序,直接引发了社会财富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者的质疑和阻挠。共享经济可能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分工与组织变革,涉及的领域之广、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协调难度明显加大。
共享经济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着高契合度。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共享经济的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从而引发的一些问题。共享经济模式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通常是大量不确定的个人或组织,尤其是当前诸多领域的共享经济都处于探索阶段和发展初期,其服务和产品的安全性、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用户数据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隐患。多数企业并未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竞争普遍,多数领域仍处于乱战状态。多数领域的共享经济模式尚未取得合法性,无法纳入正常监管体系,导致不公平竞争、税收、劳资关系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容易被不良商人钻空子。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因噎废食,因为共享经济的价值巨大,尤其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张新红认为,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需要通过制度层面的积极调整予以回应和因势利导,而不是用固有的条条框框去扼杀创新。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共享经济充分发展的红利将惠及每一位社会成员,推动人类走向更加开放、包容、和谐的信息社会,但其成长需要更多的“试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