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会计学术硕士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2016-12-27 15:15刘行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21期
关键词:会计学

刘行

[摘 要] 阅读本学科的经典学术文献是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掌握基本学术能力的必要途径。然而,学生在修读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时会面临诸多问题,授课教师在讲授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时也会面临诸多挑战。笔者以会计学科为对象,结合自身经历,对经典文献选读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参考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会计学;学术硕士;经典文献选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14

[中图分类号] F230;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12- 03

0 引 言

对于学术硕士,提高其学术素养与基本的学术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在这过程中,通过开设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指导学生阅读本学科的经典文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学生而言,经典文献的阅读并非易事。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经典文献的内涵并做到举一反三也并非易事。

然而,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现有的关于会计学术硕士培养问题的相关研究都主要集中于探讨会计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导向型问题。还有研究主要比较了中国和美国会计学术硕士的培养差异。但是,针对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展开细致分析的文章极为少见。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一视角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也为后续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笔者有着丰富的科研经历,也长期担任学术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会计学经典文献选读课程主讲老师。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自身的经历,对现今会计学术硕士经典文献选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在自我剖析与自我思考的基础之上,对如何提高经典文献的阅读效率提供参考性的解决办法。

1 经典文献选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于所阅读的文献没有实际感受,且很多学生不阅读文献

具体而言,在阅读完文献后,虽然学生能够大概了解文献所阐述的含义,但是对于文献中的诸多细节是如何实现的,没有实际感受。换言之,学生对于文献大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因为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分组报告制,这导致当次不负责报告文献的学生基本不阅读文献。这样的话,一学期结束,每一位学生实际阅读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这使得每一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大大低于老师的预期,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1.2 课程由一位授课教师负责,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受课程安排的传统思维限制,经典文献选读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只有一位。然而,每一位授课教师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老师都有着自身擅长和不擅长的研究方向。这使得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会不自觉的偏向于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例如,授课教师会将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内的文献讲解得更为透彻,而对其他领域文献的理解深度相对有限。这种教学安排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1.3 学生只能够了解各领域的经典文献,而对各领域的最新进展知之甚少

经典文献选读课程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该学科内各研究领域的基础性文献,但是,学生无法掌握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这导致的一大问题是:学生觉得这些文献虽然重要,但是要想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工作,没有任何头绪。即便有头绪,当他们咨询老师时,老师会发现他们的想法可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人实现了。长此以往,学生会质疑阅读经典文献的必要性,甚至会产生沮丧心理。这不利于建立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

1.4 学生无法举一反三的将经典文献中的所学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遇到如下的问题:学生在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时,无法将经典文献中的所学很好的结合。事实上,在笔者看来,他们所开展的很多研究项目完全可以借用经典文献中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然而,他们大多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1.5 学生忽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偏向于追求“天马行空”的研究

在了解会计领域的经典文献之后,学生们往往不愿意去强化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例如,研究经典文献中所展现事实的时间序列的变化;研究上述事实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差异等等。这些工作对于学生深刻的理解经典文献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学生们对于深挖经典文献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非常乐意于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事实与经典文献相联系,并试图将这些想法转变为学术论文。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因为学生们的学术积累不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的这些想法都是没有理论基础的,属于两点之间“天马行空”似的随意连线。这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学术似乎是肤浅的。

2 提高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采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型的经典文献,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其实证化,即采用经验数据印证文献中的理论是否与现实世界一致。例如:Ohlson (1995)对会计数据如何影响股票估值进行了理论分析。那么,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对Ohlson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会计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企业的股票价格。对于实证型的经典文献,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中国的数据,将文章的实证过程“复制”一遍。上述内容可以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并要求学生提供实证过程中的原始数据、数据处理过程的代码、以及最终的结果。而且,最终的结果可以在学生进行经典论文的演示时一并呈现。

这种“干中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经典文献,对文献的框架和细节都有实际感受,也可以防止学生不阅读文献。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还有可能会发现一些与经典文献的结论不一致的地方,而这也许就是新的研究机会。

2.2 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的教学安排

对于经典文献选读这类课程,教学安排不应局限于传统思维,而可以考虑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的制度。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如果由每位教师来讲授自己所擅长领域内的文献,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献方面、以及在介绍该领域最新进展方面无疑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而且,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这可以提高课堂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类教学安排对教学单位的师资力量要求较高。因为这要求教学单位的老师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且需要老师们非常清楚自身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所在,或许这也是这类教学安排没有得到普及的原因所在。

2.3 授课教师补充介绍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学生汇报完经典文献,授课教师对学生所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之后,授课教师应留出专门的时间对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从而使得教学内容相得益彰。这项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受益无穷的。因为学生在了解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如能对最新进展了解一二,则对于该领域的发展全貌会有初步掌握。在这基础上,学生开展进一步研究的阻力会大大减小,也可以避免走弯路。

当然,这一工作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也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前完成对大量文献的基础性阅读,而且需要将这些文献有机地组织起来。但是,事实上,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抽出时间对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也可以在客观上迫使授课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时刻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了解学术前沿所在。

具体到笔者自身,在过去两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已经完成了对一半以上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的初步梳理工作,另外一部分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的梳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是,这项梳理工作是值得的。因为它使得笔者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的面对学生,也从内心里觉得自己部分达到了期待中的教学效果,无愧于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它使得笔者的知识结构更为系统,这反过来促进了笔者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2.4 重视文献的思想与理论

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时,应该强调学生多关注经典文献所传达的思想以及基础性的理论,而不应该完全沉浸在文献的细节之处。因为思想和理论是可以通用的,而细节之处关注过多只会造成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无法举一反三。

例如,在探讨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这一研究领域时,虽然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操控性应计利润、应计质量、会计舞弊等),且经济后果也有诸多视角(薪酬契约、投资效率、资本成本等)。但是,这一类文献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来源于信息经济学对于信息不对称的探讨。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献时能够对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倾注一些精力,那么他们对于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会更容易理解。而且,他们在日后开展类似的研究时,也能更准确的找到切入点。

2.5 鼓励学生就本学科最基础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对本学科最基础性的问题展开研究有诸多好处。首先,学科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是建立在对本学科基础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关注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精髓所在;其次,学科的前沿问题大都是基础性问题的延伸与深化。因此,关注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再次,应用类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往往也是与现实世界对接得更紧密的问题。因此,即便学术硕士在毕业之后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对基础性问题的了解对其理解企业实践也大有裨益。

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对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出人意料”与所谓的创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就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尽最大的努力研究透彻,而不是要求学术积累还非常薄弱的硕士研究生在选题上浪费太多时间,而在写作上草草了事,这无疑是舍本求末。

3 结 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的总结,希望这些总结对于学生以及相关的授课教师有所启发。当然,因为笔者所从事的学科为会计学,因此这对于其他学科可能并不适用,这也是本文的局限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谷增军,刘新英. 美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及启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5):116-123.

[2]李明辉. 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101-106.

[3]王浩,杨彩虹,孙玉春,等. 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J].财贸研究,2005(2):109-114.

[4]王清刚. 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财会月刊:理论版,2010(8):97-100.

猜你喜欢
会计学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浅析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会计学的发展
2016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会计学教学模式改革及平台建设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案例教学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