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
Benwu Studio是设计师王鸿超和游鹏成立于2014年的212作室,取名为Benwu(本无),可解释为Nothing,却自有一种虚怀若谷的味道。他们为Hermès设计过橱窗,为Remy Martin设计过鸡尾酒酒器,为Baccarat设计过家居饰品,获得过纽约国际礼品展览会(New York International Gift Fair 2012)的A+Young Talent Designer奖项,也获得过HAY TALENTAWARD 2014,作品Sunmao Stool曾入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短短几年间,Benwu studio声名鹊起。
学院派创始人
对于注重通过设计来讲述产品故事,以及传递品牌内涵的奢侈品牌来说,Benwu的两位创始人在海外所受过的系统而专业的教育背景,或许是他们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王鸿超毕业于瑞士洛桑设计大学(ECAL)奢侈品设计系硕士,本科毕业于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CAD);游鹏则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产品设计硕士,本科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
两位同样出生于1989年的设计师是高中同学。从小所生活的城市苏州,或许曾凭借其独特的园林建筑及丰沛的人文内涵,赋予了两位设计师关于审美的早期熏陶。但谈及自己的成长背景,游鹏却认为与大多数人并无二异,“小时候的梦想很简单,但随着价值观与世界观逐渐成熟,就想找一个比较锻炼自己的方向。后来发现对艺术类、工业设计比较感兴趣,于是开始选择做产品设计这块。”
高中毕业后,王鸿超与游鹏分别前往西安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就读,随后又都在本科一年级的时候转而出国求学。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轨迹,为此后二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牛刀小试的初创期
两位设计师之间的合作始于2011年。彼时都还是在校的学生,王鸿超在纽约,游鹏在伦敦。他们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做了许多项目。“我们在纽约、伦敦两边做展览,做项目,去推广。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很多东西,是非常忙的,工作量常是普通人的两倍。”游鹏回忆说。
有那么几年,Benwu不断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这个过程对于后来工作室在国内的发展影响很大。“我们在荷兰、德国、意大利、纽约、伦敦这些地方都跑过一次,全方位地了解设计的方式。这个过程很有意义,让我们深入了解到design market是怎样的。”
游鹏认为改变一个人最大的阶段应该是本科期间,包括性格塑造等等。而研究生阶段的历练,则让Benwu对设计的模式与商业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当时的老师是荷兰人,他的方法都很实验性,它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你看到个人能力,让你不断去探索、试错,然后定位自己的角色。”
真正让两位设计师萌发做工作室的想法,是2011年做了“Sunmao Stool”,获得纽约国际礼品展览会(New York InternationalGift Fair 2012)的A+Young TalentDesigner奖项。这把椅子还入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从那时开始,就有人建议他们做产品设计、概念设计等等。
国际化设计语言
2014年10月,王鸿超和游鹏同时毕业,并决定回国发展,以工作室的形式整合国内外的设计资源。“国内机会相对比较多,在国外,刚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更多的机会。要么就是工作,要么就是成立独立设计师工作室,需要面临很多竞争对手,比如老师,或是比你更有经验的人。”游鹏说。
与爱马仕的合作的橱窗设计,是BenwuStudio在国内接的第一个奢侈品项目。它给王鸿超和游鹏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爱马仕第六代传人找到他们,带着他们去参观爱马仕的办公室,熟悉品牌发展历程中的故事。“你会发现做前期调研的时候,每个故事都会打动你,然后你的灵感也会根据品牌故事发展出来,很有意思。”最终的作品sketches ofanimals是一系列模拟动物形态、以手工木材制成的俏皮简洁又不失内涵的设计。
品位高端,设计风格优雅而富有创意,是Benwu Studio的定位。从Benwu的作品上,你很难看出它们出自两位中国设计师之手。简约明朗、俏皮而富有创意。用游鹏的话来说,它更偏向一种国际化的语言,符合现代审美,并没有太多国籍制约。“就像Micheal Young,他是英国人,工作室设在香港,但他的作品又能非常国际化。”
好玩,才能做出好设计
Benwu创意与灵感似乎信手拈来。比如树枝容器(Twig Vessels)是游鹏在伦敦海德公园捡到的树枝木头做成的。捡拾从树上掉下来的树枝,然后放到烤箱去烘干,加入特殊材料达到颜色渐变的炫目效果,像烘蛋糕一样烘出来。“我们对材料、手工艺比较感兴趣。新的材料结合传统的手工艺,创造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很特别的。”
Sunmao Stool和Sumo Chair,最初是抱着和工匠一起玩的态度,“我们也不知道会出来什么东西,只是希望分享创意,做一件别人没做过的产品。”借鉴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术,并以此为核心工艺概念构造Sumo Chair获得了HAY TALENT AWARD 2014,SunmaoStool则入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再如乐器系列(Musical Instrument),是将古玩市场买的东西和日常物品的结合,拼起能发出声音的器物,比如笛子、吉他旋钮、口琴、口哨、球、铃铛、烟灰缸等等。
商业与兴趣并行
除了一些商业项目及材料实践之外,Benwu还针对喜爱运动人士、音乐人,和经常需要出差旅行的商旅人士设计过一款非常有型的Fugu Bag。款包可以在充气后保护电子或脆弱产品。“日常用包我会选择重量轻和安全系数高的,充气体育用品给了我灵感,一般填充物比较笨重,而平常我们也用不到,这个包的充气板用TPU材质做成,伸缩和恢复力都非常强,可以在一分钟内充气,维持五天时间,然后可在10秒中恢复。”
实际上,Benwu对自己的业务范围并不设限,橱窗设计、产品设计、装置艺术等等。未来还有可能在室内设计中融入装置艺术。“但只是停留在一个想法阶段,要不要做还要商榷。”游鹏说。与国内老一辈的设计师相比,新一代设计师没有太多架子,不会给自己太多限制,也因为获得许多发展机会。
目前,Benwu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分设工作室,组成一个20人左右的公司。两位创始人的分工并不明显,很多时候都是一起做决定,一起去完成。怎样把设计的生意做大,是他们考虑最多的问题。就像他们对于自己的定位那样:做成功的设计师企业家,用设计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
Q&A
Q:最近在做什么项目?
A:现在基本上在做设计类的服务,比如给爱马仕做橱窗设计,陈列展示等等。也做产品和家具设计以及一些展览。
Q:为什么选择回国做工作室?
A:国内机会相对比较多。在国外,刚毕业的设计师,要么就是工作,要么就是成立独立设计师工作室,会面临许多竞争对手,比如老师,以及比你更有经验的人,会被设计大咖抢走关键的资源。
Q: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什么?
A:是与爱马仕合作的项目。当时爱马仕第六代传人找到我们,带我们去参观爱马仕家族的办公室。一个品牌的故事很重要,你会发现做前期调研的时候,每个故事都会打动你,然后你的灵感也会根据品牌故事发展出来,很有意思。对于这些大品牌来说,每一个故事,每一张图片,它都保存得非常好,所以你能够很系统地了解它有很多的历史阶段。
Q:从你们的作品上,很难看出是出自中国设计师之手的。如何评价自己的设计风格?
A:我认为不一定要局限于国籍。比如Micheal young是英国人,工作室设在香港,可他又在做国际化的项目。Micheal young和我们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会有当地的资源,你会把本地的资源利用好,但是也不要变成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觉得这个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没有国界的。
你的风格有可能会受教育背景和眼界的影响。每个设计师都会有偏好,有人喜欢北欧,有人喜欢日本,我觉得我们的风格还是更偏现代的当下的东西,比较简单、特别。
Q:怎样定义成功,或成功的设计师?
A:成功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还是希望做一个设计师企业家,把一个公司变成一个企业。东西做出来能影响到很多人,很多人用的,能把自己对审美的主张传达出去,我觉得这样应该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点。对于独立设计师来说,我能够通过一个项目,把我的想法做出来,那就很成功了。成功有大有小。
Q:正在读的一本书?
A:David Airey的《Work forMoney,Deslgn for Love》。
Q:看的电影?
A:詹妮弗·劳伦斯的《Joy》。
Q:印象深刻的艺术品(艺术家)?
A:龙美术馆,最近在展出的一个艺术家Olafur Eliasson。
Q:关注的话题(思考的问题)?
A:设计师创业,如何变成一个成功的设计师企业家。
Q:困扰的事情?
A:国内机会很多,但是对设计师的尊重还没有完全到位。
Q:崇拜的偶像?
A:埃隆·马斯克。
Q:一天中时间安排?
A:每天凌晨一点半至两点左右入睡,七点半到八点起床。平时都在工作室。
Q:经常旅行吗?
A:经常旅行,活动,出差见客户,谈客户当成旅行的机会,两到三个月出国一次。
Q:喜欢哪个国家,城市?
A:巴黎,因为对它了解不是很多。
Q:不工作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A:跟朋友讨论生意经。
Q:最近想去哪玩?
A:米兰。
Q:你信奉的价值观?
A:开心比一切都重要,家庭尤其重要。
Q:怎么记录灵感?
A:有个小本子。
Q:你通过什么方式不断给自己补养?
A:看业内的杂志,它们比新媒体有深度。
Q:工作中喜欢听音乐吗?喜欢听谁的歌?
A:法国乐队Daft Punk的音乐。
Q: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A:科技会影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