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杨晓成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李富春在长征中一直是红军主要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之一,始终战斗在红军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长征中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1934年8月底,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不得不做出战略转移的决定。9月中旬,中央调时任中央苏区所在地的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到中央工作。因为红军战略转移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支撑,而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伤未愈,暂不能领导总政治部工作,可能是中央考虑到李富春曾在北伐战争中担任过国民革命二军的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曾做过出色的政治工作,因此在10月初,中央决定李富春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代行主任职务,主持总政治部工作。
1934年10月中旬,李富春刚到总政治部,中央红军就开始了长征。因为各种原因,红军突围转移的行动计划,只传达到高级干部,中下层指挥员和广大战士毫无思想准备。红军要离开根据地,绝大多数战士要背井离乡,很多人是想不通的,部队思想有些混乱。在长征刚刚开始的11月上旬,红军为渡湘江,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最激烈、最残酷的战争。结果红军损失惨重,由八万人减少到三万人,其中很多人伤亡,但大部分是被打散,也有一些人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产生动摇,逃跑脱离了部队。这还是最初的困难,众所周知,在后来漫漫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红军一路上被优势敌人围追堵截,这期间红军与敌人浴血拼杀,进行了600余次大的战斗,几乎每天都在作战;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将士在凄风苦雨中艰难跋涉,先后跨越近百条江河,翻过二十余座雪山,穿越了危险重重的草地;红军还要面对长期缺粮、缺衣、缺药的极其艰难困苦的境遇,在草根果腹、皮带充饥的绝处中求生。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如何做好广大指战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李富春和总政治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靠党在红军中坚强的政治工作,才能凝聚和维系红军队伍,坚定革命意志,振奋战斗精神,克服巨大困难,战胜强大敌人,保证长征的胜利。为此,李富春在长征中领导总政治部做了大量艰苦卓绝和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期间总政治部制定和发出有关政治工作的命令、训令、政策、指示等文件有52份,其中可以确认由李富春署名、联名签发的有20份。此外还做了大量的文告宣传工作。这些涉及红军政治工作方方面面的文件,全面展现了李富春政治工作的思想,体现了他对长征中政治工作的地位、政治工作的内容及如何做好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思考。
对长征中政治工作的地位,李富春有清醒的认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在李富春看来,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领导和执行党的政策的坚强组织保证,是争取长征胜利的可靠前提。因此,“要求我们最高限度的提高我们的政治工作”。
针对长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李富春领导总政治部对红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做了认真的研究和新的部署。长征出发前一天,1934年10月9日,李富春与贺昌(红军总政治部的另一位副主任)即联名签发了《红军总政治部政治指令》,指令对红军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一是进行整理、补充与解释工作,提高部队的战斗情绪与巩固部队;二是加强部队的政治军事训练,发扬部队的攻击精神,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三是保证部队与群众的正确关系,加强地方工作与资材的收集,坚决与脱离群众破坏纪律的现象斗争。聂荣臻后来回忆时指出:“我们根据这些命令,逐步将动员工作、准备工作具
体化。”
关于如何开展好政治工作,李富春特别强调:“政治机关必须把党的工作放在整个政治工作的最前面。”他指出: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作用。“长途行军中党的生活决不应放松,应利用休息召开会议,保障党的领导作用。”二是要坚持政治工作人员的模范作用,这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关键。李富春指出:“政治工作人员尤应以身作则。”“各级政治机关的战斗任务,就是要适合这一转变的高度机动的政治工作与政治工作人员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三是各级政治机关必须深入调查工作,制定适合本部门的政治工作方法。李富春指出,各级政治机关应“分别定出‘整顿补充工作‘行军工作与‘居民工作的具体计划,并采取有效的实施步骤”。四是政治工作要坚持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李富春强调,各级政治机关要“了解与满足群众要求,发动群众斗争”,要“从斗争中去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要“吸引广大群众到红军来,扩大红军”。李富春还根据长征中遇到的民族问题,强调要搞好同少数民族同胞的关系,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同等待遇”。同时指示:“必须进行深入的关于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并依据这个发布切合于某个少数民族的具体的宣传品、布告、传单、图画、标语等等。”这些民族政策的实施,赢得了沿途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和帮助,为部队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区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到胜利结束,李富春在新的斗争环境和新的任务面前,创造性地开展军队政治工作,为统一部队的思想和行动,提高红军的战斗精神起到重要的作用。聂荣臻后来回忆说道:长征的最后胜利,“除了靠正确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避实就虚之外,主要靠压倒敌人的士气。士气从哪里来?靠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知道为何而战。这就要靠政治思想工作,靠平时经常的基本的和时事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战场上强有力的宣传鼓动作用”。
长征中党内正确路线的坚定支持者
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首先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蒋介石和各路军阀军队之间的战斗。其次在共产党和红军的内部,存在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大多数领导同志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和思想路线,与王明(陈绍禹)、博古(秦邦宪)、张国焘等人的错误的斗争。这些党内斗争并不像现在有些人说的是个人之间的权力和权术斗争,而是关系红军长征乃至革命成败的原则性的分歧和斗争。再次红军内部还存在着领导层不同认识和观点的争论,例如会理会议林彪反对毛泽东的意见,这些是正常的党内生活。李富春在这些党内斗争中与大多数领导同志一样,始终站在正确路线的方面。
1934年12月18日,在红军再次被敌人重兵围追堵截,面临灭顶之灾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了红军的行动方针。周恩来、张闻天等大多数人都赞成毛泽东的意见:放弃博古、李德制定的中央红军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李富春支持并严格执行政治局会议的决定,签发了《总政治部关于“创立川黔边新根据地”的训令》,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及政治工作人员,应全体的动员起来,以百倍的勇气和信心,为实现在川黔边创造新苏区根据地而奋斗。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张闻天做的“反报告”和毛泽东的长篇发言,都尖锐和深刻地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军事路线的严重错误。王稼祥、朱德等很多人在会上都做了重要的发言。李富春参加了会议,发言支持多数人的正确意见。伍修权在回忆录中写道:“会上的其他发言,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李富春和聂荣臻同志。他们对李德那一套很不满,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批判很严厉。” 遵义会议结束了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毛泽东再次进入红军的最高领导机构,为保证长征和以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后,李富春及时向总政治部传达了会议的精神,坚定广大指战员的信心。这期间李富春签发了总政治部《关于由川南回师东向对政治工作的指示》《关于收容工作的训令》《关于解决红军给养克服战费困难训令》《关于目前瓦解白军工作的几项重要指示》《动员全体红色政治工作人员争取新胜利的命令》《关于打土豪归地方指挥的指示》《关于宣传工作要点》《关于连队组织工作命令》《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九个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为保证遵义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起到重要作用。
遵义会议后,红军又经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长征,于1935年6月,红一、四两个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但是,会师后在红军下一步发展的战略方向上,出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大多数人的主张“北上”,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主张“南下”两种不同的意见,这是关系到红军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红军内部的团结,6月26日,中共中央在懋功县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做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李富春参加了会议并支持中央的决定。会议后,中央派由李富春等人组成的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并传达两河口会议精神。7月6日,李富春等人到达四方面军驻地与张国焘会面。但张国焘借机向中央提出“统一组织问题”,实际是在向中央要权。李富春感到事关重大,立即致电中央报告了有关情况。李富春在电报中报告:“朱、周、王、毛:张国焘来此见徐、陈,大家意见均以总指挥迅速行动,坚决打胡为急图,尤关心于统一组织问题,商说明白具体意见,则为建议充实总司令部,徐、陈参加总司令部工作,以徐为副总司令,陈为总政委。军委设常委,决定战略问题。我以此事重大,先望考虑。立复。富春 六日一时”(朱指朱德,周指周恩来,王指王稼祥,毛指毛泽东,胡指胡宗南,徐指徐向前,陈指陈昌浩),李富春的电报使党中央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情况。
1935年7月,中央决定由博古代理军委总政治部主任,至此李富春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九个多月的时间,经历了长征的最主要的阶段。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沙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当前的形势和红军面临的任务,同时决定中央红军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周恩来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李富春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积极配合周恩来,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支持中共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8月20日,中共中央又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李富春参加了会议,并在会后与周恩来联名发出关于北进前的政治保证工作的指示。不久,为了加强对四方面军的工作,中央决定调陈昌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到总政治部工作,由李富春接替杨尚昆,到三军团任政委。1935年9月11日,彭德怀、李富春率三军团到达甘肃俄界。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李富春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会议还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又称北上先遣支队);红三军团改编为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后来由彭雪枫接替彭德怀任纵队长,李富春仍任政委。俄界会议后陕甘支队迅速北上,于9月17日突破天险腊子口,18日攻占甘肃南部哈达铺。在哈达铺,毛泽东从《山西日报》等渠道得知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9月22日,毛泽东召集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提出到陕北与刘志丹部会合。23日部队继续北上,于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议,正式决定去陕北,李富春也参加了会议并坚决支持党中央的决定。但是,张国焘仍一意孤行,坚持错误路线。10月5日,张国焘在理番卓木碉召开四方面军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中央”,公然走上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道路。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部会合。自此,中央红军长征结束。一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才终于完全胜利结束。
在此可以看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思想路线的正确,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关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大多数党和红军领导人的正确路线,与王明和张国焘为代表的错误路线作了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这些党内斗争的紧要关头,李富春与党内大多数同志一起,旗帜鲜明地支持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支持毛泽东在党内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表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有效的政治工作做保证,正确的路线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部队和战士的思想认识和战斗精神也不能得到提高。长征途中红军要根据千变万化的形势做好政治工作,工作难度很大。《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外部敌人围追堵截,迫使红军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地改变部队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党和红军的内部不但存在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斗争,而且也存在着少数领导人之间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和争论,还存在领导人自身对形势认识的变化,这些因素都使红军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发生了多次调整和变化,增加了长征中政治工作的复杂和困难性。例如遵义会议之前的黎平会议,改变了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后,又改变了黎平会议的决定,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先是要求红军北渡长江,到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后来又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云贵川边境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期间对四渡赤水等大幅度的穿插机动作战,虽然后来被毛泽东称为是他的“得意之作”,但当时在红军领导内部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后来的两河口会议中央决定继续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最后在榜罗镇的会议上,中央才明确决定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军。而这些敌情动态和领导意图,使得部队行军目标和方向反复变化,基层官兵并不能完全了解这些,给部队思想上造成一些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李富春要求各级政治机关要对中央的决定进行详细的解释与教育工作,“务使每个红色战士了解我们行动的总方针与当前的任务,了解我们离开中央苏区的长途行军,是有一定的方向与目的地的,了解以胜利的战斗,来创造新苏区的任务”。正是李富春领导总政治部通过深入细致和艰苦卓绝的政治工作,保证了部队和战士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理解红军战略目标和行军方向不断变化的意图和目的,竭尽全力使中央这些意图和决策真正贯彻执行下去,变为部队的行动和战士的自觉,最终保证长征的胜利。李富春作为一名红军政治工作领导者为此作出了特殊的
贡献。
长征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模范践行者
从红军长征中看出,作为主要的政治工作领导者的李富春,既是长征精神的主要培育者,也是长征精神的模范实践者。李富春对于长征精神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首先,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在长征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加强红军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李富春一开始就发出政治指令,要求:“在部队中进行充分的宣传解释工作,兴奋全体战士准备进入反攻的战斗精神与对胜利的信心,反对一切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动摇。”可以说,红军打不倒,压不垮,表现出来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首先源于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李富春强调,红军长征的胜利,“靠着对党和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其次,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李富春从长征一开始就根据新的斗争环境,提出政治工作的三个新特点:即由白天作战变为夜间行军,由苏区根据地转入白区作战,由短促出击的阵地战转变到广大区域的运动战。为此,李富春多次要求,“政委及政治部必须迅速的适合战斗环境的转变,坚决的改变政治工作的方式”。李富春要求各兵团政治机关应分别定出“适时的工作与口号,迅速传达到连队中去”。这些宣传口号“必须更实际的与士兵具体迫切的要求联系起来”。在长征中李富春领导总政治部实事求是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逐步摆脱实际的“左”倾错误路线,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坚持顾全大局、团结统一的革命原则。长征的胜利,本身就是党和红军反对分裂、团结统一的过程和结果。对此,李富春有着清楚的认识:“全体红军指战、政治工作人员铁一般的团结在中央的战略方针周围,将保证我们的胜利。”李富春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突出地体现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拥护党和红军新的领导机构;体现在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拥护党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
第四,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李富春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应严格执行总政治部的相关规定,号召“政治工作人员尤应以身作则”。同时他又指出:“政治工作人员的以身作则,主要的不是单凭个人的勇敢和脱离自己的指挥位置,而应以正确的战术动作做表率去影响战士。”在整个长征中,李富春总是以身作则,为人和蔼,对人热情,工作认真细致,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前线,具体指导工作。正是由于以李富春等人为代表的党和红军各级领导在长征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广大干部战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带领指战员浴血奋战,为长征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第五,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千难万险,坚韧不拔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李富春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乐观精神,李富春在长征刚刚结束时所写的《夜行军》一文中有生动的描述:“这样的走,很顺畅,一听到第一次报晓的鸡声,我们是含着愉快的微笑到宿营地了。”“然而当着无敌情顾虑,月朗风清之夜,我们有时可以并肩而行,大扯乱谈,有时整连整队半夜高歌,声激云霄。这种夜间的行军乐,可以‘不知东方之既白!这种行军乐趣中,在总政治部的行列中,以至组成了潘汉年、贾拓夫、邓小平、陆定一、李一氓诸同志再加上我的合股‘牛皮公司。同时也产生了所谓‘徒步旅行家,这就是说:大家在行军一路走一路谈,上下古今的乱谈,也忘记疲倦,也忘记骑马。总而言之是‘徒步吹牛皮!”李富春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整个长征队伍。
毛泽东在谈论长征的伟大意义时说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李富春等人在长征中领导的政治思想工作,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同时对巩固部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为长征的最后胜利,乃至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编辑 杨 琳)
(作者李勇是李富春的外孙,原在天津开发区工作,退休后任南开大学“和富研究中心”主任;作者杨晓成是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