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群
在一些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人们最常见到的文物是草鞋。今天的人,常常在想当年红军到底有多难、有多了不起,长征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其实,看看这些草鞋,心里就有了答案。
有人说,长征是“草鞋之征”。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四支红军加起来六万五千里征程,绝大部分官兵是穿草鞋走过的。他们穿着草鞋,走过了南方的田间小径,走过了云贵高原的泥丸山路,走过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走过了大雪山,走过了大草原,走过了万水千山……
有人说,长征精神就是“草鞋精神”,不无道理。草鞋的原材料是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稻草;草鞋的编织(南方人通常叫“打草鞋”)是人人可以掌握的技术;而草鞋一经穿在脚上,便紧紧地抓住大地,策动起负重前行的脚步。草鞋,对于中国工农红军这支起于草莽的人民军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一双草鞋大致使用寿命为40~70华里。有人测算,四支红军队伍走完长征,大约穿烂了1000多万双草鞋。草鞋在长征途中是最重要的军需。每到一地,只要时间允许,红军除成立临时工厂赶制草鞋外,还发动官兵自己打草鞋。由邓小平担任主编的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专门刊发《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等文章,指导官兵筹集草鞋和打草鞋。
穿草鞋、打草鞋的军队没有了同老百姓的距离,老百姓认可了这支同他们一样穿草鞋、打草鞋的军队。于是,便有了长征路上军民鱼水情的一路佳话。
四川巴中市旺巷乡农民余官章脚有残疾,但却是当地打草鞋的一把好手。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巴中一带后,他在红军草鞋厂打了一年多时间的草鞋,有多少红军官兵穿过他打的草鞋,谁也说不清。1935年3月,红军西渡嘉陵江,他几天几夜没合眼,赶打了上百双草鞋送红军西征。他还特意在稻草里加入旧布条,精心打了两双“布筋草鞋”,送给了一位看起来“比排长大”的红军干部。50年后,这位“比排长大”的红军干部,从北京特地托人来看望他、感谢他。这位当年“比排长大”的红军干部,就是国家主席李先念。
凭着“草鞋精神”,这支穿草鞋的军队硬是一次次打败了几十万穿皮鞋的国民党“追剿”兵。1935年5月,中央红军三万人长途跋涉到达大渡河西岸安顺场渡口,此时国民党中央军数万半机械化部队正紧紧尾追而来。几万红军如果集中在安顺场靠渡船渡河,至少得要20天时间。于是,红军兵分两路,一路在安顺场渡河,一路由红四团为前锋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合力夺取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红四团官兵穿着草鞋急行军,恰逢大雨滂沱,他们草鞋换了一双又一双,草鞋没有了就赤脚跑,不到一个昼夜赶了240华里路,迅速占领了泸定桥。随后,红军主力从泸定桥安全渡河,终于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国民党中央军赶到河边时,只见到红军丢下的一堆堆烂草鞋。
草鞋和“草鞋精神”,成了红军的标志和身份。穿着草鞋的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从而铸就了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作者系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