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与动手实践的结合

2016-12-27 19:31李子灿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19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实验

李子灿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9.111

摘 要 传统教学局限了某些科学实验及科学现象的过程展示。在小学科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整个科学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但不可每节课都用信息技术代替学生动手的实验机会。

关键词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11-02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能够优化课堂结构,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分析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常见运用模式,讨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后的意义,剖析了使用环节上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了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信息技术对科学课程的优化作用

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多顽皮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在课堂上利用传统讲授法,讲不到5分钟,就会有大半的学生已经在玩自己手中的钢笔、尺子等“小玩具”了。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及爱好,结合大部分学生喜欢电视电脑,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科学课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欲望起到很好的激发效果。

如在教学“月食和日食”一课时,日食、月食现象不是经常出现的,即使有时出现,也会因地理位置或时间等关系,难以亲眼看到。学生见都没见过,去给他们讲什么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只能看到他们满脸的不耐烦,除此之外就是浪费口舌及时间。可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上课一开始就给他们播放日食、月食那奇妙的视频录像,让学生感知日月食的美感与奇妙,激发探究欲,再提出问题:地球和月球是怎样运动的?在学生的一片讨论声中,利用课件模拟演示地球与月球的运动规律,帮助学生分析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

再如教学“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课时,当问“你的手干净吗”,学生都肯定地答到“干净”,而且教师在课堂上讲手若没洗干净,手上细菌对人体的危害时,学生仍然不重视饭前洗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图片,使学生触目惊心,对教学内容好奇而产生兴趣。

有助于突破时空限制,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科学实验中许多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科学课中探究的许多自然现象是受条件限制的,不是每种现象每时每刻都存在、都可以观察到的,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更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开发条件。这些都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制约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解决这一难点。

如在教学“火山”时,在西北地区“火山”现象并不常见,现有的教学仪器及设备中也没有模拟装置,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操作。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想象及理解能力还很弱,教师讲得费尽口舌,而学生听得是雾里看花。运用多媒体,可以直接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使学生听到火山喷发时隆隆的地鸣声、山体的撕裂声,看到那火红的岩浆喷发的现状,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此情境下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地球构造、岩浆上升,让其学生认识到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及喷发条件。

再如教学“植物的茎的作用”时,教师列举很多事例,学生满脸迷茫,从眼神中看得出没有听懂;做实验,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无法看到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有了多媒体课件,模拟一个实验过程,花上短短几分钟时间,就能将实验全过程展现给学生。看完模拟演示,他们不再迷茫,相互讨论得出植物茎有能够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有助于实验课堂化难为易 信息技术进入科学课程,能将部分实验化难为易。比如在教学“月球”及“月相变化”时,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几张图片与教师的语言描述,难以让学生理解掌握月球的运动、月球的地形特点及月相的变化,以他们的理解及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整个月相的变化规律。有了多媒体网络,可以下载动态的月球运动模拟视频,也可以制作月相变化过程的动画演示,这样用多媒体设备反复播放演示几次,整个月球就会很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也就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月球知识。

科学实验课还存在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问题。小学生好奇心强,有时在操作开始后,一个教师无法顾及全班学生的安全操作。为了安全,为了学生能感知实验的整个过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网络,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模拟演示也可达到仿真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环境里进行演示,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进入学校课堂,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科学课程教学是以探究为核心的,给学生提供充分而科学的探究机会是开展好教学的关键所在,而且让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能力,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学会尊重,利用科学知识为日常生活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利用网络拥有的丰富资源进行科学教学,顺利完成科学课程的核心任务。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教师所讲的地球上的水枯竭了、空气因污染严重而不能呼吸了等,对于处在西北这个农业小镇的学生来讲似乎是在夸大其词。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五六个小组,引导他们打开环保相关网站,收集资料,将历年地球上水资源的减少、污染作对比,会有惊人的发现。

3 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实验操作

在科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抽象的现象形象化,利于抓重点、破难点,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但信息技术对教学只是辅助作用,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地依赖和使用信息技术,不可忽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小学科学是学生接触科学的初级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看重知识,轻视能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造成严重影响。对科学实验应该首先考虑能不能用现有的操作来完成,避免信息技术展示影响学生亲身感知实验的过程。

如教学“做一个摆”,用信息技术来演示,很快很容易得出结果。只是这一实验并不受季节及时空的限制,学校也有完成该实验的装置,而且实验操作过程没有太大的难度与危险性,因此,类似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与课件演示相比,会多花一点儿时间,而这点儿时间能换来学生动手的乐趣和亲自感悟,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建坤,叶宝生.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探究[J].中小学电教,2006(9):21-24.

[2]宗红蔚.小学科学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5(1):104.

[3]冯光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55-56.

[4]孙洪刚.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探究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00.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做个怪怪长实验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