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趋势研究

2016-12-27 19:20李江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32期
关键词:创新体系发展趋势

摘要:大学科技园是中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期,中国大学科技园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理清未来发展方向是目前所有大学科技园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以清华科技园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了建议,希望对其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带来帮助。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发展趋势;创新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001-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32.001

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1年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园的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科技园以高校为依托,结合高校科研能力和社会优势资源,在转移高校学术成果、孵化初创企业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兴建科技园的热潮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后,中国从1988年开展了火炬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建立科技园,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的国家高新区共有145家(新华网,2015)。此外,大学科技园也已经建设了10批共115家(科技部,2014)。

当前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表明,大学科技园在推动区域创新和创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转移了高校科研成果、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和培养了创新人才。另外,大学科技园在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大学科技园的定位模糊、资源缺乏和管理落后等问题。然而研究者对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只是给出了建立合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和增加政府投入等宏观指导性建议,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

清华科技园目前作为中国一家世界一流的科技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对孵化创新型企业、促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本文选取了清华科技园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最后预测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对其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1 清华科技园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清华大学自1993年提出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构想以来,目前清华科技园北京主园区已经拥有园区总面积约7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400家,成为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大学科技园,其管理和运营单位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成为我国首个千亿级的科技服务企业,并将在全国20多个地区兴建启迪科技城、启迪科技园和创业

中心。

清华科技园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1994~1999年,是清华科技园的建设起步期。清华大学组建了北京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并初步完善了清华科技园和清华创业园。2000~2005年,是其的初步成型期(2004年北京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启迪”)。该阶段完成了主园区的建设和招商,搭建了创新服务体系以及初步形成了全国分园网络。2006~2011年,是其进入初步发展期。该阶段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孵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以科技园为载体,覆盖科技服务、科技地产、科技金融、科技教育、科技酒店和科技传媒多元化的业务构架。2012至今,是其快速发展期。该阶段完成了战略升级,开始建设为新型的孵化器和新型的科技园,致力于为整个科技行业服务。其科技园开始向更大规模的三区联动科技城转化,孵化器开始向金融领域转化,现有园区网络集群化和园区形态及模式的国际化。

1.2 发展现状分析

1.2.1 科技园构成。

(1)知名企业。当前入驻清华科技园的知名企业有三类:第一为国际知名公司,如微软、NEC和斯伦贝谢等;第二类为国内知名公司,如搜狐、赛尔网络、快手等公司;第三类为校属企业,如同方股份、同方威视、紫光华宇、紫光捷通和启迪控股等公司。知名企业的入驻使企业可以通过清华大学的现有资源和技术开发中国市场,清华大学也可以通过和企业进行合作扩大科研经费,并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机会。

(2)孵化器。它被称为清华科技园的灵魂,是清华科技园创新的源头。清华创业园发展而来的启迪之星是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孵化器,逐渐形成了现在“孵化+投资”的发展模式,在全国共建立孵化基地60多个,并在香港、台湾和美国分别也建立了孵化器。启迪之星通过提供创业广场、联合办公空间和创业咖啡厅等硬件服务,通过“创业营”“金种子”“钻石计划”“海聚工程”“千人计划”等项目以及通过提供基础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和专属服务等创业服务,促进新创企业发展并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成功促成了27家企业成功上市。

(3)科技城。往往是由清华科技园与某地政府进行的战略合作,如启迪科技城(南京)占地39万平方米,是目前整个清华科技园辐射网络中体量最大的园区。科技城的建造以三区联动为发展理念,配合当地优势产业,致力于形成区域内以科技发展为主导,教育、居住、商业等元素共同发展的新型科技区。

1.2.2 现有优势。

(1)公司化管理,平台化运作。清华科技园由清华全资逐渐变为清华控股,通过吸收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介入,公司运作更加市场化和规范化,并进一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治理。通过梳理公司结构,布局全国科技园,凝练科技转化成功模式,启迪控股已经超越了清华大学的科技园,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2)战略清晰,模式先进。清华科技园制定了“国际化、支撑平台、辐射发展”三大战略,并以“聚集、聚合、聚焦、聚变”为发展模式,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多方创新资源,逐步形成了涵盖地产、金融、实业、酒店、教育、传媒等“三核驱动、多点联动”的多位一体的业务架构,并努力成为科技创新和创业环境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增值服务提供者,分别面对政府、其他科技园和创新型科技企业。目前,仅北京主园区企业的年研发投入已经超过5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

(3)硬件和软件网络初步成形。清华科技园通过建立与区域产业配套的专业科技孵化器、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形成了目前包括科技城、科技园、孵化器(包括创业广场、联合办公空间和创业咖啡)等硬件支持服务和包括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政策咨询等一系列扶持服务在内的软件支持服务。此外,清华科技园通过建立启迪研究院并发布年度行业报告、建立启迪商学院、参加国际协会并举办国际会议以及举办创业大赛等形式得到了社会对其的高度认可。

(4)国际化进入新阶段。清华科技园最早加入了国际科技园协会,不仅成为该协会在中国的驻地,而且举办了国际科技园大会。此外,清华科技园还在美国硅谷、香港和韩国成立了孵化器,为中国科技园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借鉴。

1.2.3 存在的问题。

(1)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清华科技园在转化跨国公司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自身也培育了一些世界级的产品,但目前一些知名企业的核心技术并不是起源于清华科技园,反观台湾新竹科技园和香港科技园已经产生了大量自主技术,原因可能在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不足。因此,清华科技园仍需持续增加自己的研发能力,保持自己的持续创新能力,并对清华大学内部科研进行合理引导,使之与市场需求对接。此外,由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较强的增长,因此对大学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反而使高校面临了严重的竞争。

(2)现有网络激活不足。虽然清华科技园现在已经构建了130多个分布在不同城市的创业空间、科技园和科技城等硬件服务中心,但由于现有软件服务的不足,并没有充分使单个园区或科技城内的企业形成有效互动,更没有使分布在不同城市或地区的科技园之间形成生态网络。如促进园区内各成长阶段的企业充分合作或促进各地区在不同产业的企业进行有效沟通,进而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3)园区企业国际化不足。在清华科技园的三大战略中,国际化战略是其首要战略,目前在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国际先进技术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促进园区内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只是在国外建立了少数几个孵化器,且孵化的企业多为国外当地企业。反观香港科技园孵化的企业有3家入围红鲱鱼2015年百强名单,并有企业获得IBM Start Camps亚太地区最高奖。

2 清华科技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未来发展环境分析

(1)政治经济环境。政府大力支持,如中国科技部和教育部把清华科技园列为首批重点试点单位,同时它也是中关村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国家给予的相关国家级开发区优惠政策,而与各地政府合建的科技园或科技城也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重点项目。此外,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时期和政府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都会促进科技园区的建设。当前,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政府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这也给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行业竞争环境。目前清华科技园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学科技园,但未来的竞争对手往往来自其他行业。由于中国的民间金融不够发达,因此潜在的竞争者会出现在现有的地产公司或者其他科技公司。如清华科技园现在已经和招商地产进行合作,共同建立科技园区。万科地产也组建了自己的产业地产部门,开始布局孵化器业务。此外华为已经开始进入科技服务业,如2016年与巴西PUCRS科技园合作建立城市智能创新中心,通过建设智能城市和运行系统,解决公共管理、医疗和教育问题。因此清华科技园的发展必然需要迎接新进入者的挑战。

(3)其他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创业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技术交流和产品开发,甚至可以接受孵化企业的远程指导,因此这就摆脱了对创业地点和环境的依赖程度。但融资却是大部分初创企业不可缺失的环节,因此初创企业对孵化器的需求就变成了对资金的需求。这就要求孵化器提供从企业估值到上市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另外,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靠近大学可以受益于很多溢出效应,如大学课程教育、优秀毕业生和科研资源。清华科技园主园紧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等中国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最后,虽然当前政府设立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但由于执行成本高等原因,导致抄袭其他企业的创新产品的行为无法得到惩罚,因此很多企业倾向于独立进行研发而不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未来的法律建设可能会打破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如严格执法,减少执行成本。

2.2 未来发展建议

2.2.1 处理好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的关系。

一方面,清华大学始终是清华科技园创新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源头,园区从学校获得相关科研成果和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通过大学科技园获得企业和社会的最新资讯,成为学校的一个窗口和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清华大学的控股也使得科技园的管理必然受到清华大学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也有研究表明清华大学会在职称评定和人员安排上对清华科技园直接干涉。因此处理好科技园与大学的关系,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明晰二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清华科技园继续发展的关键。如学习硅谷的经验,学校的教授以个人身份加入公司并担负公司的科研任务,而不是通过学校这一中介,强化了教授这一个体的独立性。

2.2.2 围绕现有要素进行深入挖掘。

当前清华科技园的组成要素主要有三种:物理空间、资源聚集和创新服务体系。从深度上进一步挖掘,是指在不同地区的园区内形成某种单项技术的产业群和研发群,构建和完善产业链;从广度上布局网络,是指把现有的创新体系推广到更广的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硬件的扩张,一方面科技园或创业空间要融入城市布局中,而不是占据大部分土地;另一方面把科技园建设深入中国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第二部分是软件的扩张,包括咨询、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从高度上进行理论创新,通过成立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在理论上进行创新,进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者和政策建立者。

2.2.3 融资来源多样化。

清华科技园要实现其第四阶段的成长,变为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解决方案提供者、创新型科技企业增值服务提供者,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自身建设。为此,启迪控股建立了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公司,发行和管理基金并与多家银行和其他投资机构进行合作,但未来仍需扩大其资本来源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服务业,此外还需要从海外市场寻求资本,如海外IPO或发行债券。

2.2.4 集群发展和主题发展并重。

对于中国大部分区域来说,能够在本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必然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清华科技园在昆山建立了启迪生物科技园,形成创新药物、抗体和医疗器械等多个生物科技产业,进而和昆山小核酸产业共同促进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全面发展。但目前清华科技园在部分大城市也应该考虑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发展,如北京和香港地区,面对城市居住拥挤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科技园区应该以这些问题为发展主题,大力支持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种城市发展主题成为未来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向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因此从宏观来看,清华科技园未来的发展必须集群发展和主题发展并重。

2.2.5 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创业企业不再需要进驻一个具体的科技园,只是少数几个创业团队聚集在某个地方,进而与其他创业团队在网上形成一个虚拟化的创业社区。同时,也需要考虑当前创业者多为90后,他们的需求已经不再是5A级写字楼,而是低成本和可随时转型的办公形态,这就必然需要清华科技园开始布局虚拟化和小型化的创业平台。此外,国外的科技园往往会同时孵化大量的初创企业,搜集并挖掘由此产生的大数据。当前清华科技园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的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数据挖掘和数据管理能力。

3 结语

当前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大学科技园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当前所有科技园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清华科技园为研究对象,理清了其成长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发展建议。虽然其成功具有独特性,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如处理好与大学的关系,扩大融资途径,网络化布局和结合互联网发展等,也应值得其他大学科技园学习并促进其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AUDRETSCH D B.From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to the university for the entrepreneurial society[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4,39(3).

[2] LINK A N,SCOTT J T.US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s

[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6,25(1-2).

[3] 张明明.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1,(6).

[4] 胡品平.广东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4,(4).

[5] 张帏,成九雁,高建,石书德.我国大学科技园最新发展动态、评价及建议——以中关村地区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1).

[6] 谢璐琳,张喆.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2).

[7] 夏英,张勇,贾芳,高敏.大学科技园: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8] 徐井宏.试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

作者简介:李江涛(1966-),男,山东烟台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商业模式。

(责任编辑:黄银芳)

猜你喜欢
创新体系发展趋势
“十三五”时期,烟草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探究
创新优势学科平台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