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经商难”是印度国内外一致的抱怨。长久以来,层层的阻碍,让印度零售市场发展缓慢。
尽管在政策层面,印度的零售业正逐步开放,但进入这个市场,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困难。
面对这个全球最后一片未开垦的“零售业处女地”,全球领先的零售企业都在不断开垦。
如今,一些中国零售企业开始踏上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他们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环境?
巨大潜力
据预测,印度零售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15%来自实体零售店。
今年6月,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软银,宣布减持阿里巴巴的股份,转投印度的“阿里”——Snapdeal公司。这是软银和阿里合作16年之后,首次出售所持的阿里股份。
就在同一天,印度当局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相比于中国第一季度的6.7%,印度7.9%的同比增长率冠绝全球。
据印度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印度的零售业市场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增速在快速增长。2015年,整个印度的零售业市场超过了6000亿美元。
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2016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报告,列出全球最适合零售商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位居首位,印度较去年跃升13位居次席。
GDP增速以及明确的FDI规则使得印度从除中国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
报告显示,2013年—2015年印度零售业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8%,年销售额过1万亿美元大关。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FDI政策的放宽,印度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据世界银行估计,印度2015年GDP 达2万亿美元,若以约8%的增速继续增长,2019 将超过德国和日本。
印度零售市场存在巨大潜力,未来的增长速度在15%~20%左右。而印度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则是增长的保障,其中包括每年6%~7%的GDP增长,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
从现在的规模来看,印度的零售市场非常小。市场规模大约为6000亿美元左右,也就相当于全球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的销售额。
而作为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各个市场的需求都在与日俱增。拥有13亿人口的印度目前有2.5亿至3亿的中产人口,据麦肯锡预计,2025年印度中产人口将达到5.47亿。这样庞大的人口将催生大量的消费增长。
这意味着印度的零售市场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空间。
旺盛的市场需求吸引着国外品牌的入驻。
闸门开启
尽管印度从2001年开始实行了面向市场的改革开放,但对于零售业的开放过程却相当艰难。
其实,历届印度政府曾多次试图放开零售市场,但几乎每次都因为遭遇民间的反对,开放进程缓慢。
今年8月5日,无印良品在印度孟买最高级的购物中心Palladium开了第一家店。这家店仅仅只有207平方米,相当于无印良品平均店铺面积的三分之一。这家店更像是一种尝试。
无印良品在其他的海外市场,基本上都是采取了全额出资,直接设立当地市场的日本法人公司的方式。此次在印度,无印良品则选择了与RBL合并成立印度当地公司的方式。
H&M、Gap、Zara、Forever21、Marks&Spencer Group PLC等知名品牌也都已经在印度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为了这个巨大的市场,他们无疑都采取了无奈的妥协态度。
据悉,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印度工业政策和促进部门从2012年1月开始严格限制外资公司在印度的发展。其规定,外资公司需政府批准才可从事单一品牌零售业(建自营店和特许经营店),而关键性的限制条件是该企业30%的采购须在印度本地进行,且优先选择中小微企业。
直到今年7月,印度政府才调整了单一品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FDI)政策,这意味着非本国实体通过“全资公司或合资企业”从事单一品牌零售业将获批准。
就在政策放开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有很多外资宣布开店计划。
阿迪达斯将于2016年下半年正式在印度开设首家自营店,耐克也正式获得许可。
苹果的第一批零售店正在筹备之中,其门店标准将向其他地区看齐,孟买、班加罗尔、浦那均是苹果的目标城市。目前,苹果在印度只能通过第三方销售渠道销售他们的产品。
瑞典家居品牌宜家计划于2017年年底在印度城市海德拉巴开设第一家门店。同时,宜家将在未来10年对印度投资超过15亿美元。
连锁超市仍受限制
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及家乐福都曾进军印度,但遭遇失败。印度一直限制外资企业向经营多个品牌的零售业出资。
据报道,自2012年向外国投资敞开大门以来,只有英国零售巨头乐购获得了可在印度经营出售多个品牌的超市的许可证。乐购与印度塔塔集团合资创建了零售合资公司。
种种困境之下,2013年,沃尔玛结束与印度巴蒂集团在印度的合资关系。家乐福在2014年也因此宣布将退出印度市场。
目前,转机似乎开始出现。沃尔玛正就投资事宜与印度最大的电商 Flipkart进行谈判。合作意向如果达成,可能会成为沃尔玛通过电商变相进入印度零售市场的好机会。此前,沃尔玛多年都想进入印度零售市场,但一直未能成功。
沃尔玛 2016 年财报显示,目前在印度只经营着 21 家批发门店,没有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零售门店。
印度政府对批发业务的管制要宽松得多。全球知名的连锁企业包括沃尔玛在内,家乐福、特易购、罗森及麦德龙等在不允许参与零售业的情况下,已经以批发及特许连锁等形式涉足该市场,目前正积极推进基础建设,时刻准备政策的进一步开放。
沃尔玛自2007年与巴蒂集团公司进行合作以来,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呼吁印度政府放宽对外国资金在印度经营超市的严格限制。
不过,沃尔玛在印度的营业成长却一直不是很顺利,除了受到外资投资法规的限制外,还必须面对内部贿赂调查以及与其合资伙伴巴蒂集团公司之间的磨擦。
同时,沃尔玛也积极向美国政府施压。美国参议院公开的一份文件显示,自2008年之后的五年里,沃尔玛公司花费了2500万美元用于游说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和政府官员,要求他们向印度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开放国内零售市场。
沃尔玛入股印度电商Flipkart的消息引起轰动,此前,亚马逊、阿里巴巴等都试图与Flipkart合作。
连锁卖场在印度的前景不明,多数外资都认为印度消费者正放弃传统零售而转向电商,沃尔玛通过对电商的介入,实施进入印度的计划可能实现,想象空间巨大。
势力庞大的小店铺
印度可能是全球最排斥连锁零售超市的国家。为何外资连锁商超进入印度市场如此艰难?
在印度,比较像样的连锁超市难得一见。有人估算,印度连锁店水平相当于10年前中国的十分之一以下。
早在2011年,中国仅主要连锁便利店数量就达到1万家以上。由于统计数据不完善,估计目前印度主要连锁便利店总计只在100家左右,而且并没有全国性连锁店。
缺少外资的进入,是印度便利店及超大型自选商场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印度人似乎从未想过引进全球零售业相关技术经验,连锁零售业在印度零售市场所占的比例不到10%。
印度随处可见的是名为吉拉纳(kirana)的家庭经营的传统零售店,店面通常不大,由店主或者店主夫妻经营,商品数量很少,摆设凌乱,甚至有些脏乱。
据估计,在印度大约有1200多万家吉拉纳,控制着74%的市场份额,并且以7.1%的增幅稳定增长。
因为吉拉纳的规模太小,很难拿到便宜的货物。但是大多数印度人还是愿意去吉拉纳购物。这是因为吉拉纳信誉好,再小的订单也会送货上门。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人实在没有更多的选择。
早在2011年底,印度政府宣布将向海外企业开放零售市场。不过,这一被称为印度历史上最大胆的经济改革举措一经公布,就遭到印度国内民众和其他政党的强烈反对。
反对态度最坚决的自然是印度中小零售商,因为外资的进入会对吉拉纳的打击最大。代表小商贩利益的印度全国贸易商联合会,号召全国5000万中小零售商举行全国性罢市。
印度工商业联合会称,印度人不排斥开放,但任何开放都应该以保护印度的利益为前提,外资进入会导致国内大量中小零售商破产、失业。
印度零售业是除农业之外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这导致印度的一些党派和邦政府也强烈反对开放政策。
迫于各界压力,印度政府不得不紧急叫停开放计划。
在全球化的今天,进一步开放已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印度的零售业迟早要面临开放的局面。但政府这样“出尔反尔”影响到海外投资商的信心。
退出印度市场的家乐福,目前仍没有再次进入印度市场的计划,可见受伤之深。
开放是大势所趋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今年7月,印度政府在数十个双边协议中启动例外条款,此举意义在于通过重新谈判,更好地保护印度政府在与外商打官司时,能获得更好的保护。
报道说,根据印度想要做的这些改变,未来外国投资者如果觉得印度政府的决定不利于他们在印度经商,他们也将更难通过法律途径来发起挑战。
报道指出,发展中国家现在越来越担忧,现有的投资协议最初都是由西方国家设计的,这些协议给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大力度的保护,但是没有确保吸引投资国的管控政策或法规的权利。
这反映出印度在对外开放中的复杂心态。
美国在2016年投资环境报告中,指责印度政府“经济改革步伐迟缓,许多改革措施在议会难以获得通过”。
莫迪2014年大选中的胜利对在印度投资的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是在获得绝大多数支持的情况下掌权的,市场预测印度的改革将会顺利进行。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印度议会否决了土地征用法案》和《商品服务税法案》等几项关键的改革措施。
美国政府还表示,假如说印度的重要法案未付诸实践,那么印度称自己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一说法就更不靠谱了。
零售业是基础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对国民经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外资进入零售业,曾让很多国家的本土零售商都遭到了打击,不过在政府的扶植下,也涌现出一批本土企业。
中国的零售业是开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但本土的零售商却逆境崛起,挑战也可能会变成发展的机遇。
印度是世贸组织成员,零售业开放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引进外资,改革本国的销售体系,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符合印度的利益。印度中产阶级的崛起,也对零售市场有着巨大需求。
包括很多印度机构和媒体也都认为,印度零售市场的开放大势所趋。
那么,近年来处于关店潮中的中国零售企业,做好进入印度市场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