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中言
版画杂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教学
A Discussion of Print—The Teaching of Print Program at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文 文中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工作室
[编者按]
何为“版画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文中言说:“版画的思维方式是对物理属性材料的理解与认知的实践结果,是对时间的理解与认知的实践结果,是‘人’与‘物’互动的结果。”“时间”和“秩序性的过程”在版画的学习中被强调得淋漓尽致,学生们需要严格地按照版画的“规定动作”来进行实践,任何不经意的轻视、怠慢都会导致前功尽弃。长时间运用版画的思维方式会让人不自觉地变成一位“完美主义者”。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大多具备超于常人的顽强毅力、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以及遇事从容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上文中言教授强调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构建,这将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自主艺术风格的建立,从这一角度看,美术界众多知名画家拥有版画的研习背景就不难理解了。
本期“名师授业”栏目,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文中言教授,为我们介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学架构,讲述版画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在文章中还展示在此方法学习下的教学成果。学生究竟在这里学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言老师的课堂,一起去探个究竟。
文中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副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当人们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版画工作室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摆在屋间中央的各种机器,手动的、电动的,轮盘式的、摇把式的,机器台面平整光滑;周边的架子上摆放着装有不同的酸液、油墨、感光胶、颜料的各种瓶瓶罐罐;桌面上摆着刷着棕黑色沥青、棕黄色漆片的金属板子,旁边是各种宽度的刮铲、刮板、辊子和宽窄各异的刀具、钢针,闪着熠熠的光芒;角落里间放有各种颜色、尺寸的网框及不同厚度的板材;好几十层的晾画架、大型的铁皮柜、拷贝台,大理石、玻璃台面上还会有团团的油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味道;头顶有拐来拐去的通风管道、排风口,墙面上有一排排的电闸盒,还有更多平时没有见过的其他工具……工作室里的人穿着各种颜色的工作服,系着围裙,戴着手套,安静地刻着、划着、画着,刀与板材之间因为摩擦发出了轻微的声响,微卷的木屑无声地散落一地……这是艺术工作室吗?第一感受以为误入了一个工厂,一个车间,一个实验室,一个建材商店。没错,这的确就是版画工作室,是我们进行版画教学和版画制作的专业教室。
版画艺术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功能各异的机械设备、造型多样的工具,一步一步制作出来的。
版画是一种间接艺术,是通过一系列的制作程序完成的艺术作品,是一个需要各种制作环节不断完善、不断转换的艺术创作过程。版画的制作过程是人与设备、材料充分互动的过程,“人”与“物”亲密交流的过程,是理性与感性互动的过程。机械设备、各种工具、酸液、感光胶是理性的,人是感性的;流程、工序是理性的,制作者是感性的。互动过程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个互动过程是可变的,过程中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力道的大小、酸液的浓淡、墨色的厚薄、印刷的遍数等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充满了各种偶然与可能性。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互动过程使得版画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造型艺术创作方式的独特画种。版画与中国画、油画、壁画共同构成了二维平面艺术的基本类型,是绘画的传统形式之一。
文中言为学生们讲授版画知识
国外专家,美国南伊利诺伊州菲尔德曼教授来工作室为学生授课
艺术或者艺术品在人类初始阶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人们生活的需要、社会需求是艺术出现与存在、不断演进、变化的根本原因,亦是其价值所在。版画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亦是如此,且生活的需要、社会需求的社会价值体现更为明确。中国是版画家族里历史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木版版画的起源地,这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有着直接关联。版画是一种印刷技术,在当时是替代人工抄录经卷的先进的印刷技术,之所以出现,完全是社会的需求所至。古时社会诵经拜佛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传播教义的经卷是人工誊写的,但速度慢,一部经卷可能要抄写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且由于抄写者个人文化水平及素养等方面的因素,还会出现错抄、漏抄问题,影响经卷的正确性。抄写完毕的经卷只能传阅或者一人诵读,众人围坐听经,受众面有了很大的局限性。而将经卷内容刻制在一块木板上,之后刷上墨汁,铺上皮子、布、绢、纸张,通过一定的压力,就可以快速印制出经卷内容,不会有差误。虽然刻板会比书写慢得多,但模板做好之后的印刷却很迅速,一天可以制作成百上千张,如此一来,很好地解决了人工抄录的不足,宣讲教义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受众效果,因此,这种技术很快就成为经卷、诗词典籍、话本小说传播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印刷术。学术界公认的现存最早的木版版画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印刷的《金刚波罗蜜经》扉页,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从雕版到活字印刷,从纯文字到上图下文、左文右图再到独立成页的插画,印刷技术与样式不断完善、精致,典籍中的插画正是木版版画的前身。版画插画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先由画工画出蓝本,再由雕工使用刻刀转换到木板之上,之后再大量印刷、装订而成。后来为了增加销量会请知名画家来绘制蓝本,再由雕版世家的优秀刻工来完成后续工作。明代民间流行的叶子(一种牌九),样式繁多,最为著名的是陈洪绶画的画《水浒叶子》。雕工完全按照国画蓝本雕刻,追求国画白描的笔意,是对国画的一种大量再现手段,是复制版画,和现代所说的版画是同一个名词,却是两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版画是原创版画,即“为了创作版画,画家本人利用木、石、金属和丝网版材参与制版,是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的。艺术家自己,或在其本人监督指导下,在原版直接印刷所得的作品。”—引自《维也纳公约》(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在维也纳提出,亦称维也纳公约)。
《故宫角楼2011.7.27》 文中言 综合材料 150cm×280cm 2011年
《木堆里的童年》 文 乐 黑白木刻 120cm×340cm 2012年
《格物志》(部分作品展示) 连培伟 宣纸、油墨30cm×30cm 2104年
当今,国内外艺术院校的版画系或者版画专业都是在教授原创版画的制作原理、方式、方法与思维方式。
人们常说版画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独特的制作方式比较好理解,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不同的制作方法、流程,各种材质的使用,直接形成了版画的独特制作方式。那版画的思维方式从何而来?如何形成?我想是从具体的版画制作、各种实践操作、不断摸索尝试中训练而来的,是日积月累的渐变过程。版画是一种需要技术支持的间接艺术创作。需要先学会基本技术才可能进行版画制作,这是一个准入门槛,必须要迈过去。只有如此,才可能熟能生巧、游刃有余地进行自己的版画艺术创作。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制造出所需要的“版”。版画有传统的四个版种(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这些版种有其特有的基本方式,也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带来的新方式与方法(摄影、复印、电子数码、3D雕刻打印等)。版画技术包括对于机械设备的了解与掌握,也包括对于各版种的流程的理解与掌握,更包括对于各种材质特性的认识与利用,对于各物理属性不同的材料的接触、使用、掌握、把控。木版的纹理、刻刀与板材触碰的深与浅、宽与窄、粗糙与精细;铜版画制作时,时间长短对于酸液咬合金属板材的各种可能,擦墨的多与少;丝网版画制作时,曝光时间的长与短的变化,印制时回墨遍数的多与少,印制时机器压力大小对于画面所带来的各种效果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考虑周全。脑子要在不断地尝试、实验、摸索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活跃的状态,这是版画与其他绘画艺术创作方式最大的区别。对物理材料的掌控与把握,对机械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对时间的计算,对顺序、步骤的预判与掌控,凡此种种,逐渐形成了版画思维方式。版画思维方式是对物理属性材料的理解与认知的实践结果,是对时间的理解与认知的实践结果,是“人”与“物”互动的结果。
版画制作有一套复杂的流程,一套严格的方式、方法,只有走完这些流程。遵循这些方法,才能够制作出有意思的艺术作品。它让人着迷的原因或许正在于此。在流程和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你可以去驾驭、操控、利用它;反过来,它也可以驾驭、操控、利用你。你投入的时间、精力、心思愈多,它反应、显现、回馈得就愈多,没有一丁点儿可以偷奸耍滑、似是而非的机会。
版画是有技术门槛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只有迈过这道门槛进去了,才能够体会它的美妙之处。经过版画制作流程和工序的专业训练,最直接的效果除了在画面上有明显的变化之外,还会产生一个“副产品”—完美主义,什么都要追求完美、精致。印版画的所有纸的四边和反面一定要从始至终干净洁白,版画机器台面一定平整洁净,不能有任何的胶带、杂质和颜色。版画工作室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各种物品都会被摆放得整齐划一。之所以会有这个“副产品”,是因为版画制作的流程工序训练所至:每一步都需要注意各方面的问题、细节,否则会前功尽弃,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从头再来一个流程与工序。习惯成自然,这些看似有些不可理喻的方式方法,追求完美,对细节的关照甚至“强迫症”的这种态度,才会逐渐从版画制作的繁杂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享受这个漫长的过程,版画思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强化。
迈过技术门槛之后该如何持续,继续保持住制作版画的最初热情与状态,不断地进行创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把握“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技”与“艺”的关系,在严谨、有限、不可逆的流程、工序中寻找适合自我的具体方式方法,进行自由的创作。“人”不能被“物”所缚,互动关系一定要灵活掌握,这样方可运用自如,为我所用,不会成物质的奴隶。“艺”不能被“技”所束,在掌握版画制作的基本方式方法之后,要学会将技术隐藏于艺术的后面,而不是炫技的直白表述。在人类经过了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所划分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阶段之后,现在是“科学革命”阶段,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他认为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技术可以发达到运算生物结构出的人体分子,可以更准确地掌握人类思维的规律,人类的感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事物,而是可以被运算出来的理性现象,人类的决策将不再由原来的内心感觉做出,而是取决于外部的分子运算。但这样的依赖计算机运算出来的数据技术真的是人类的终极真理吗?人真的会被技术、信息、资讯绑架而失去思维、感觉、灵感吗?这是一个未知数,不可预测,但我相信,无论什么样的时代,只要人还真实地存在,思维是不会消失的。有了高科技,将人类从众多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其实反而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有时间精力做更多原来无暇顾及的事情。用返璞归真的态度,用质朴的方式,表达所感所悟,进行艺术创作。要像李可染先生所说的“要勇敢地打进去,也要勇敢地打出来”。
用质朴的方式表达所感所悟,运用基本的版画语言进行平实的版画艺术创作,用版画思维方式进行艺术思考,要勇敢地打进去。不要让技术束缚你的手脚,更不能束缚你的思想,版画只是一种和其他艺术制作方式不一样的艺术创作手段,需要时信手拈来,不需要时不要陷在里面画地为牢,不敢越所谓的版画画种界限半步,要勇敢地打出来。这是我在上版画课时经常会和学生说的几句话,也是我这些年来进行版画教学一直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以下简称:清华美院版画专业)2001年开始建立,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有了绘画系之后开始筹建,通过十五年的不断改造、完善,现在已经拥有了较完善的版画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通过不断探索与改进,逐步形成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的教学构架与体系。
版画专业的基本课程是四个传统版种:木版、铜版、丝网、石版。其他专业课程包括黑白转换、色彩转换、素描、色彩、风景写生、摄影与多媒体、创作练习、透视、坦培拉等。
版画专业是绘画系四个专业之一,教学的基本要求遵循绘画系的基本教学宗旨:本科阶段“宽口径、厚基础”,强调通识教育。研究生阶段:本专业的深入探索与研究。
《隐者的视线》 孙天龙 丝网版画 2015年
《听涛路口》 向园 绝版套色木刻 24.5cm×30cm 2015年
《文娜经》 陈兴兴 丙烯壁画
《守护者烧掉了它》 李天琦 布面油画 260cm×200cm 2012年
本科阶段是基础教育,是为今后硕士研究生阶段打下相应的专业基础。版画有四个传统版种,作为专业学生都应该了解掌握,每个版种均有自己的制作特性、流程与工序,不可能齐头并进,同步展开,单元制的课程设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门课程一般为期4周,课内课时为48学时,教师授课时间;课外课时32学时,学生进行专业练习与实践时间。我们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掌握版画四个传统版种的基本制作原理和制作流程,理解版画制作的间接性、复数性等特性,从基本技术的简单掌握到比较复杂的版画制作,从技到艺、由技而艺,在版画制作过程中体验感悟版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版画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及方法。这个阶段是“迈门槛”“打进去”的阶段,是版画基础训练阶段。
研究生阶段:版画语言的多元探索与研究,以本科学习的基本专业技能为依托,结合自身的艺术思考与欠缺,对版画以及后印刷时代版画可以实现的艺术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与研究,通过艺术实践实现版画创作或艺术创作的质变。
1. 小而专
版画专业建立之初,我们认为无论从师资、学生数量还是专业规模方面,要建立起与其他独立艺术院校版画系的教学模式与规模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我们应该立足于清华美院,更应该立足于清华大学这所全国著名综合型大学,将版画专业打造成小而专的专业,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索版画制作的深度,抓住一点,尽可能放大并逐步深入,实现版画创作的深耕细作。集中优势,从四个基本版种出发,集中精力进行教学与创作,用作品说话,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展览,在展览中要有清华美院版画专业的作品,并有相应的奖励与支持。
版画工作室只开设了版画四个传统的版种,在四个版种上作好文章,作足文章,深入挖掘每个版种的自身特点和可能性,从传统出发,从基础出发,运用版画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不断地进行艺术创作。我们认为越是基础的,越可以生发出无限的可能。只有最基本的版画方式,其实就是没有太多其他艺术方式和观念的过早介入与束缚,相对单纯、朴素,不会过早地被当代纷杂的艺术观点和样式、流派侵扰,做到无欲而为。现在是一个资讯碎片化时代,信息量巨大,但无效信息过多,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可能分辨出“有效”与“无效”,但这样会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弄得身心疲惫。以基本的版画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可以静心、精心地在版画这块土地上深入耕作,就像著名版画家、教育家李焕民先生一样“一生只打一口井”。另一个方面,因为没有过早地介入当代纷杂的艺术观点和样式、流派,眼睛是干净的,心理是清净的,头脑是清醒的,没有重复的疲惫感,反而更有兴趣、动力与激情去尝试更多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走出版画这个人为画种的概念,如此可以取得更有意思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年来,在全国美展、全国版展、全国青年美展,新的重要的学术展览,例如中国青年版画展、青年艺术100、常青藤计划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千里之行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在路上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等上,均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版画工作室师生的作品参展并获奖。通过不断参加展览,现场观摩、交流,以此来促进教学不断深化、细化。
①WORKSHOP工作坊
邀请国内外版画专家进行WORKSHOP工作坊,短期的专业课程演示与交流,使学生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版画艺术的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近几年,我们先后邀请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版画系、比利时烈日皇家美术学院版画系、法国第八大学、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版画系、丹麦皇家邮政总局、日本等国家的专家、教授来工作室授课或者进行WORKSHOP工作坊。
②课堂之外
我们还在课堂之外做一些具体工作,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在学生毕业之际“扶上马再送一程”,形成课内课外的良性互动。我们每年在造型专业本科学生(绘画和雕塑)毕业展的前一天会举办“毕业展VIP专场”,邀请画廊、艺术机构、策展人、艺评家、专业媒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通过这个平台推介我们的学生和他们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学会在专业媒体、画廊、艺术机构、策展人面前学会推介自己的艺术作品与观点。版画专业在毕业展之后还将学生的作品在798艺术区画廊展出,使学生作品直接面对社会公众的检阅。
2. 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单元制教学模式,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本专业之外的课程,而且专业自修时间会很多,他可以选修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创作,生发出新的艺术创作灵感与方式。通过多年的实践,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在本科阶段毕业创作时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要求:规定动作是所学专业的直接体现,是重点,不能缺少。学生在规定动作中有着很好的面貌,坚定了今后从事艺术创作的信心。在完成规定动作之外,有精力和时间的学生,还可以呈现各自的自选动作—非版画的艺术作品。有很多学生在本科毕业时就在自选动作方面展现出较好的艺术状态,为今后独立进行艺术创作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天地。也正是由于有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这个规范,学生在进行毕业创作时可以集中精力于一点,也可以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拓宽今后的艺术道路。
《十个用漫画论述的当代艺术》3 王 烁 电脑打印尺寸可变 2014年
这样的模式符合我们自身的实际状况,也符合本科阶段宽口径、通识教育的大方向。我们始终强调学习版画,掌握版画的制作方式,使艺术创作时多一个手段、一个表现形式、一种艺术方式,可以从多视角、多层面思考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强调以艺术家的视角审视生活与社会,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不刻意强调版画、版画技术、版画家。
①规定动作
规定动作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内容,学生们也会投入最多的精力与时间,对每一张作品反复推敲、研究,因此,每届都会有很有意思、优秀的、有学术思考的版画作品出现。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直接反映了作为学生对于自身生活、周边校园、社会的各自感悟与体验。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能介绍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
文乐的木刻作品《木堆里的童年》,纯粹的黑白,单纯的语言,直抒胸臆,繁简得当。
研究生连培伟,本科毕业创作是《格物志》系列黑白木刻作品,黑色幽默的表象下是对生死、欲望、理想、爱情等人性的深刻思考。
生活在城市中,尤其是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地铁是很多人每天出行的交通工具。研究生孙天龙同学的丝网版画《隐者的视线》系列作品表现的正是不同的地铁站内光与影的种种变化,画面里没有一个人物出现,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地铁站里的喧闹与嘈杂。他是这样解读自己作品的:“我想在绘画中反复挑战的不仅仅是反复折射而近乎消融的室内光线,而更想用绘画中的‘润’去冲淡摄影里温和的炫目,反观倪瓒的一河两岸,却在冷酷中遇见温润,我想大家可以用绘画的温度去调和我们每天所处在的数码图像的环境,用版画手工纸和水溶颜色的美妙反应去对抗颜色在计算机中的运算法则……”
《咸甜党》2 于 灜 电脑打印 尺寸可变 2014年
《Batu Pahat-Minyak Beku》 汤铭伟 18cm×32.3cm 丝网版画 2013年
《首饰印象》III(A) 李 浩 丝网版画 36cm×40cm 2014年
去年毕业的向园同学,是我的第一个研究生,毕业创作《听涛路口》《夜舞台》,表现的是她生活了近七年(油画专业本科4年,版画专业研究生3年)的清华园里最熟悉的各种路口。使用的方式是绝版套色木刻,就使用一块木板,先从大面积、浅颜色开始刻、印,之后再刻、印其他形状、颜色,最后是刻、印最重的颜色与形状。过程很是复杂、漫长,要对刻印顺序有严密的把控。通常要套印七八十个版,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才会形成微妙、精细的色彩变化,浓郁而富有诗意画面。
②规定动作的延伸与拓展
陈兴兴,又名文那,很活跃的一位青年艺术家,一个阳光活泼、开朗、超级爱笑的女孩。2008年毕业于版画工作室,毕业时她创作过一幅黑白木刻作品,借用中国传统纹样勾画出翻滚的云层和缠绕的藤条。之后去了《北京青年报》做美编,再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江西景德镇三堡,从此改变了她的艺术方式与生活,开始了大家后来熟知的全国、全世界的“画壁”艺术活动。
她的艺术作品以创作中的《文那经》为主原型,自编自绘制作了大量的壁画。由中国民间年画(版画的一个门类)与日本浮世绘版画生发而来,融合中国古典文学形成的艺术风格,造型繁复,色彩艳丽,诙谐幽默,充满了想象力,可读性很强。不论是《文那经》壁画还是后来的艺术衍生品,都带有明显的版画痕迹。
③自选动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较早毕业的王烁,在工作室读本科时就喜欢画一些自己编写或者将《山海经》里的山神鬼怪转换成自己的图画,已有些绘本的意思。在法国留学读研究生阶段,专门研读和版画有着密切关联的插画专业,使个人的艺术思考与创作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发展。他创作了《十个用漫画论述的当代艺术》通过手绘漫画的轻松形式探讨装置、建筑、多媒体和绘画之间的关联,对可能产生的必然与偶然的结果进行了个人的思考与探究。
李天琦,一个帅气阳光的大男孩,本科的时候版画做得不错,课余时间喜欢画油画、做装置,思维很活跃。毕业展时有版画作品《周遭的灿烂》,一幅油画《守护者烧掉了它》,一个关于艺术高考的装置作品。他的艺术实践涉猎绘画、装置、影像,一位跨媒介艺术家,是ON SPACE艺术空间的创始人之一。
3. 艺术创作广阔的社会视野与独特的人文关怀
清华园里学生加上教职员工据说有十多万人,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超市、银行、菜市场、医院、派出所、网吧,一应俱全,具有一个小型城市的规模和完备形态,清华的学生不用出校门就能够直面社会的千姿百态、形形色色。
学生在学期间除了专业学习,接触的面也很宽,清华有上百个社团,从登山、帆船到话剧、音乐、电影,参与其中,接触的事情、得到的锻炼和感悟也会很多。
清华大学的学生会、团委是很有名的,很多领导人当初都是学生会、团委的干部,他们需要进行激烈的竞争、严格的比拼才可能胜出,个中滋味很是复杂,所以像清华大学这样综合型大学的学生对于时政和社会要敏感得多。美院的学生们身在其中肯定是要受到各方面影响的,很多时候就不再是单一的艺术思考,而会从社会这个大的层面去感悟生活与艺术,思考人生与艺术,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所以学生的艺术创作会呈现出广阔的社会视野和独特的人文关怀。
《梦》NO.2 付 强 丝网版画 45cm×68cm 2014年
这个方面,“阳台”发起人和成员之一于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于瀛在本科的时候就对历史文献、社会时政感兴趣,是清华大学这个小社会对清华美院艺术学生的影响具体体现。他上学时就曾经利用“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图片制作丝网版画,后来他所从事的创作基本上没有离开这个范畴,而且更加直接了。他以绘画、拼贴和影像为主的创作实践,来源于他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与感知。
④开放式
版画专业立足于清华美院、清华大学,使版画成为学院、大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让更多的本科生、研究生通过课程了解版画、接触版画、制作版画,扩大版画的社会认知度。版画专业现开设了四门全院选修课程、两门大学选修课程、一门大学探究课程,都是最热门的选修课程。
大学的探究课,是大学面向所有的院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综合素质课,是一个讲授和动手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介绍性课程。一个课程四次,每周一次两节大课,每节课约20人左右。一个课程下来,约有160人次,目前有近四十个其他院系的学生选修了丝网版画这门大学探究课程,上过课的学生约千余人。当初开设版画探究课,就是想让非艺术类的理工科学生,在本科的时候能够零距离接触版画,了解版画的相关知识,通过操作实践,感知艺术的魅力和版画制作的魅力,留下具体的版画认知印象与概念。通过课程宣传版画、推广版画,普及版画知识,在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扩大版画的认知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各省的高考状元、学习尖子,不远的将来很多人都会是各领域、行业的领军人才,他们的影响力是不可限量的,那个在本科学习过的版画印象与概念或许有朝一日起到某些作用也未可知。自课程开设以来,很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看到、知道了很多原来从未见过、听说过的关于版画的作品与常识,惊叹、赞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每次来上课的人数都超过了网上选课人数,应该达到了开设课程最初目的与构想。
版画工作室为非版画专业学生搭建了一个艺术创作平台,工作室面向学院、大学开放使用,只要不影响基本的专业教学,我们对于版画有兴趣的师生开放使用,版画工作室是美术学院开放程度和使用率最高的工作室之一。美院很多专业的相关课程会在版画工作室完成:陶瓷系、工艺美术系的玻璃专业,环境艺术系的建筑模型课程,染织服装系的家居图案纹样课程,视觉传达系的书籍海报课程等等。很多非版画专业、外系、外院的毕业设计和创作都是在版画工作室完成的。
通过开放式教学,增加了工作室与其他专业的横向沟通与交流,很多非版画专业的艺术设计创作样式与理念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版画专业的学生,对其版画创作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也是版画工作室教学跨学科有益的外延与扩展。
自1997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以来,十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版画一直是我艺术的重心,虽然也在画画,而且时间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但还是手握丝网刮板,听着颜色与丝网因为刮板的刮压而发出的丝丝声响,看着颜色从感光的图形中压印到纸上形成平整的画面时心里感到最为踏实。一年要是不印制几张新的版画总觉得虚度了光阴。平时只要去版画工作室,不管印不印画,都要顺手把乱七八糟物件与东西摆放整齐,把台面的脏东西清理干净。这或许就是版画带给我的“追求完美、对细节关照的版画工作态度”吧!一时还不好“改掉”,感觉挺好的,也就没有想过要改掉它。
组稿/刘竟艳 责编/刘竟艳
《梦里花落知多少》 王汐月 黑白木刻 107cm×155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