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傣族佛寺壁画中的“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

2016-12-27 07:25:28赵云川
中国美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粉墙画工表现型

文 赵云川 安 佳

略述傣族佛寺壁画中的“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

On “Phenotype of Modern Dai Ethnic Group Painting” in Dai Buddhist Temple Murals

文 赵云川 安 佳

在南传佛教寺院中绘制壁画是傣族的一个传统,“章跌姆”[1]一词就是对擅长作画的能人行家的一种称谓。在“文革”中,许多壁画被毁,画工所秉承的传统也被割断。改革开放后,在佛寺兴建和壁画绘制的热潮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年轻傣族画工,他们绘制的壁画既不同于傣族的传统样式,也与泰缅等外来壁画有别,整体上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和现代感。本文对这种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中的另类风格进行了分析和阐明。

傣族 南传佛教 壁画 现代画工 表现性

“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是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五类[2]风格样式中的一种。在当下,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绘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请当地有较高水平的佛爷画工或还俗画工,依照传统或境外现代壁画样式、粉本进行绘制;二是直接聘请泰缅画师进行绘制;三是本村或本寺喜欢绘画的僧人、村民进行相对自由的绘制。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文革”时期意识形态的争斗和极“左”路线的影响,南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受到全面禁止,僧人纷纷被迫还俗,导致存活至今的“文革”前的画工少之又少,由他们绘制的壁画可谓凤毛麟角。第二种方式也是由于傣族画工严重缺失而不得以采取的途径。比较而言,第三种方式是改革开放后在寺庙修建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本土业余画工所为,他们绘制的壁画较少模仿传统样式或外来风格,也非遵循原有的规范和章法,而是画面形式自由随性,具有强烈的表现性、现代感和个性特色,其绘制方式呈现出某种当代民族绘画创作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因而,笔者将它称之为“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这里,我们从云南省临沧市勐准佛寺以及沧源县的芒弄,西双版纳州景洪县的曼斗、曼阁、曼将,勐海县勐遮镇的曼迈,德宏州芒市佛光寺等南传佛教壁画中,来探讨这种类型的风格特征。

[图1]俸强在介绍他所绘制的壁画,2008年9月11日

[图2]《五戒图》俸强绘 粉墙壁画 勐准佛寺

[图3]《五戒图》俸强绘 粉墙壁画 勐准佛寺

一、勐准佛寺壁画

勐准佛寺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勐准村,根据该寺的修建铭文介绍,寺建于明朝末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大殿的建筑形式为典型的傣汉结合风格,1986年在原基础上进行了翻修。寺院的现任住持俸强,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长老。俸强在家中兄妹五人中排行老三,从小由外婆带养,10岁出家。由于南传佛教提倡出家修行,傣族男子到七八岁时,都要离开家人去寺院出家生活一段时间。在过去教育尚不普及的情况下,少则三月,多则几年、十几年的寺院生活,成为傣族男子接受文化教育的唯一途径。他们在寺院跟着佛爷学习傣文、诵读贝叶经,学习佛教仪轨,并了解傣族的传统文化。这种宗教习俗逐渐成为傣族社会习俗和教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傣族男子如果有谁未进过寺院当过和尚,就会被鄙视为“生人”,被整个傣族社会所排斥。不过,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市场化、商业化的盛行,这种出家修行的现状有所变化,特别是立志一生修行出家的人越来越少,只有那些身患残疾的和尚、佛爷,才更安心于佛寺一生。

俸强在入寺的17年中,曾经多次想还俗回家。原因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村里许多同龄人都向往外面的世界,纷纷离家出门打工或经商。这些出门打工和经商的同龄人,确实为自己、为家庭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积累,如盖了新房、买了汽车等。俸强也多次心动,但终因外婆的耐心劝说,最终立志出家并安心于佛寺工作。由于其聪敏好学、为人谦和友善,加之工作努力,27岁就成为临沧地区最年轻的长老。

[图4]《五戒图》俸强绘 粉墙壁画 勐准佛寺

[图5]《五戒图》(局部) 俸强绘 粉墙壁画 勐准佛寺

俸强自幼喜欢画画,是入寺后自学成才的画工。在勐准佛寺藏经楼内墙和主殿正门的左右外墙上,都留下了俸强的作品,其题材来源于经书、五戒等内容。如在藏经楼的一层室内,以“五戒”为题材分别绘制了对杀生、偷盗、调戏妇女、欺骗人、酗酒闹事的人进行惩罚的壁画(图1至图3)。这些绘画皆无固定的粉本,也很少模仿传统的和外来的壁画风格,而是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俸强在谈到自己绘制壁画的动机和想法时认为:作为长老,宣传教义,普及佛教精神,特别是扬善惩恶、遵循做人的准则,是其责任和义务。为了更好地宣教,仅靠嘴说不够,通过绘画形象的展现,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诉求作用。在俸强的作品中,很少选择画佛传、佛本生故事,而是多表现“五戒”,用更为直接的劝善惩恶的形象强化教义。实际上,对于俸强而言,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面对信众,面对具有各种宗教情感的善男信女,给予前来“赕”佛和祷告祈愿的人以精神和情感上的抚慰。这种情感不是一般的世俗情感,而是一种宗教情感。一般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而宗教情感的产生并不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它是以虚幻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为前提,是人和超自然力量之间关系的反映。也就是说,宗教情感的由来和对象是非客观、非现实的,是由宗教信仰所引起的,并由诸如恐惧或畏怖(如害怕自然的力量,如生老病死、天灾),博爱和永恒之爱(慈悲、怜悯、行善),依赖感、感恩、罪恶负疚感,神圣、圣洁与不洁,心灵上的安宁感等构成。[3]从俸强的壁画作品中可以看出,视觉形象首先在于要满足宗教对人的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与震慑,之所以选择画“五戒”,意在直接表明宗教的教义,即认为欲望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故要引以为戒,克服人的欲望和烦恼,以获得“改心”“重生”。

在俸强的绘画形式看,体现出其无拘无束、自由想象的造型意匠,以及对宗教主题通俗、直白的表现(图4、图5)。他强调一定要将经书上的内容表现出来,让人看得懂,这一点最重要。在形式表现上,他认为要用脑、用心去画,最好不要照搬,避免与别人相同,要有感而发,尽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画出自己的一些特点。他说自己的作画灵感常常来源于一些石头上的浮雕造像,不过这些传统的造像在形象上多为古人,与现代人距离较远,因而在自己的壁画中,所画的形象都是本地傣族的形象,这样更为真切。作为一个立志一辈子从事佛教工作的出家人,俸强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导、教育信众多做善事,不做恶事。他为信众诵经讲道时也注重以心相待、以诚相待,用虔诚的心跟佛交流,跟信众交流。他说画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手把佛经内容表现出来,认为跟佛有缘才会发展,也才能帮助教育他人。

俸强的壁画注重线的表现,一般是以线立骨,施以重彩,画面风格具有现代中国画的特点。材料多用国产丙烯和水粉。红、黄两色是俸强画面中喜好的色彩,他认为这两种色是佛祖袈裟和喜庆之色,画面以这两色为主,表明对佛的尊重。俸强除了画“五戒”图等壁画外,还画十二生肖,并制作图案纸膜,将其喷印在寺庙建筑墙面上,形成了独特的装饰效果。

二、其他佛寺中的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

应该说,像俸强这样追求表现性风格的业余画工,在南传佛教壁画创作队伍中不在少数,但他们大多默默无闻。

距沧源县著名的广允寺[4]不远的芒弄佛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其中的藏经楼已被粉饰一新,但却保留了天花板四周的绘有双龙、双凤凰、太阳、海水等内容的清代壁画。虽然这些壁画作品已漫漶不清,但从造型和浓重的色彩中仍可以感到其风格的古朴、大气。主殿的壁画都为现代所绘,题材有《召瞿昙》(即释迦牟尼)、《维先达腊》(图6)、《地域天堂图》(图7)等。作品尺度较大,造型泼辣、粗犷、随性,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其中《地狱变相图》中罗刹、夜叉,手持刀、剑、戟等兵器,相状可怖,令人生畏。在表现手法上有以墨为主,线条勾画,随形赋色的特点,明显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整体而言,画中人物造型的比例、结构不到位,表现技巧也显得粗糙,一看就知是当地民间绘画爱好者或僧人业余画工所绘,是一种相对自由的创作,呈现出率真、写意的画风。

澜沧县上允镇的下允佛寺是一座建于傣历1222年(公元1860年)的傣族寺庙,面积约2960平方米,大殿为拾梁式重槽歇山顶建筑,坐西朝东。墙面原有的古老壁画现今已不得见,只有大殿格扇门和窗上的木雕,梁柱上的金水纹饰以及正殿四周格板结上的傣族歌舞人像、孔雀佛塔等金水图案,还残留着一些曾经有过的历史沧桑。现在能看到的粉墙壁画均为近几年所绘。如大殿前围墙影壁的前后两侧墙上就绘有多幅彩色壁画。内容有出游、麒麟、孔雀公主、土地之神郎妥落尼以及《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取经等,从中可以窥见汉文化对当地傣族文化的影响。画中的人物和动物造型简洁,表现手法基本为平涂,艺术表现显得幼稚,是当地没有经过训练的民间艺人所画。在上允镇的上允佛寺,也有傣族民间画工所绘制的佛本生故事和龙、象等动物图像,与下允佛寺的壁画一样,造型简洁、稚拙,是一种轻松、随性的表现。

[图6]《维先达腊》(局部) 粉墙壁画 芒弄佛寺

[图7]《地域天堂图》(局部) 粉墙壁画 芒弄佛寺

[图8]《维先达腊》 (局部)粉墙壁画 曼斗佛寺

[图9]《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粉墙壁画 景洪曼阁佛寺

在景洪县的曼斗(图8)、曼阁(图9)、曼将(图10、11)等佛寺中,也有许多具有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特质的壁画。其构图均衡有序,形象多用线条勾勒,色彩采用平涂或点染结合,轻松、写意的表现,使画面形象生动自然,充满灵气。

在勐遮镇曼迈佛寺僧舍外墙上(图12)和五云寺主殿南侧的僧众活动室的墙壁上(图13),均画有触犯了“五戒”而遭到惩罚的壁画,其画面惨状横生,充满血腥感:乱杀生者被下油锅受煎熬;偷盗者被钉在布满尖刀的柱子上,并被狼狗撕咬;乱淫或夫妻行为不轨者被下油锅受煎熬;酗酒和吸毒者被用刀叉戳穿舌头;说坏话、搬弄是非者被沸水烫烂嘴舌。这些壁画构图充满动势,并强调局部或特写的描绘,恶鬼形象狰狞,犯戒者痛苦不堪。人物造型夸张、生动,红、黑两色的强烈对比,形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从曼迈佛寺、五云寺所绘制的《五戒图》看,其形式不同于以线勾勒、平涂赋彩的表现手法,而是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和透视空间的表达,色彩有一定的冷暖对比效果,画面所呈现的形式风格和造型趣味,与地道的傣族民间艺人和僧人画工所绘制的作品有很大区别,一看便知是受过一定的美术基础的人所绘。由此可以窥见,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的作品中除了多为地道的傣族民间艺人和僧人画工所绘外,也有一些是由相对专业美术工作者所绘。

对于在《五戒图》或《地狱变相图》中为什么将画面形象画得很血腥、很恐怖,对此临沧勐准佛寺长老兼画工俸强解释道:南传佛教教义与社会伦理道德联系很紧密,在生活中(村里)总会发生一些违规的、忤逆的、偷奸犯科的坏事(尽管傣族社会这样事较少),画“五戒”并以此来教训犯错误者,告诫后来者,可以引导人们向佛、从善、求和。他认为在他讲经念道中,这些严酷血腥壁画能有效地起到认知、理解和震慑作用。通过看这些画,人会得到一种视觉刺激和心灵洗涤,知道怎样去做事做人。他说,凡到他这里来赕佛,听其诵经讲道的人,都会注意到墙壁上的这些绘画。不仅老年人对壁画所传达的教义心知肚明,增添了祈求的愿望和施舍的香火,甚至是年轻人和儿童,在此时此地也会安静、耐心地听讲,油然而生地露出虔诚的目光。俸强认为佛教戒律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有制约作用,触犯戒律在傣族生活中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如老百姓也对诸如偷鸡摸狗、偷奸乱伦、搬弄是非等坏事深恶痛绝,故而通过现实与来世因果关系的直接表现,并将画面画得血腥一点、恐怖一点,会有更强烈的视觉震慑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总体而言,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的业余性和自发性,作画不依章法而为,原有的传统壁画形式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作为参考,体现出一定的个人感受和艺术直觉。与广允寺等“傣汉文化交融型”的严谨、细腻、深厚的风格,以及曼宰龙佛寺、召庄佛寺等“傣族本土型”富有传承的格式、章法的壁画相比,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更为自由、放松,形式上无拘无束,画面更具现代感。虽造型欠精准细微,表现技法粗陋笨拙,但从中却透露着朴实、率真的美学特质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

(赵云川/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安佳/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

责编/刘竟艳

本论文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AJ2015-15)阶段性成果

注 释

[1]张公瑾、王峰《傣族宗教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31。

[2]笔者曾对云南傣族地区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在掌握大量壁画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后,曾将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风格样式归纳为五种类型,即“傣汉文化交融型”、“傣族本土型”、“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现代境外样式模仿变异型”以及“现代境外画师型”。详见安佳《傣族佛寺壁画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47。

[3]牛军《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6。

[4]广允寺: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懂镇大街北侧往娥村,是国内唯一一座以南传佛教壁画为申报要件获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0]《五戒图》(局部) 粉墙壁画 曼将佛寺

[图11]《维先达腊》粉墙壁画 曼将佛寺

[图12]《五戒图》(局部) 粉墙壁画 曼迈佛寺

[图13]《五戒图》(局部) 布画 五云寺

猜你喜欢
粉墙画工表现型
农家即景
初醒
粉墙花影
家居廊(2019年2期)2019-09-10 07:22:44
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
鉴赏
当代贵州(2018年9期)2018-04-13 01:02:17
THE WRITING ON THE WALLS
汉语世界(2017年6期)2017-11-24 05:31:08
ON THE WALLS
马皇后救人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遗传学概率问题的求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