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国桥 谢朝清 徐建华
徐福东渡:华夏文明第一次海外传播
文/张国桥 谢朝清 徐建华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首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经黄县、腄县,攀成山,登芝罘岛,南下琅琊台。在琅邪郡期间,他想找到“长生不老仙药”,于是谋士就找到方士徐福。徐福,即徐市,齐地琅琊人。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乐于助人,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甚高。徐福上书说:东方大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在那儿可找到长生不老药。秦始皇立即下旨遣徐福带人乘船泛海访求。
徐福一行入海后,颠簸了数个春秋也没找到“仙药”,且一去数年没了音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琅琊,追问徐福当初的求仙药之事。徐福因无功而返怕皇上怪罪,就欺骗他说:蓬莱岛的仙药本来是可以得到的,但有大鲨鱼兴风作浪船队无法抵达。如果派些善射之人一同前去,就能求得仙药了。秦始皇听信徐福的话,就派弓箭手跟船去射杀大鲨鱼。船队从琅邪出发,直到崂山、成山也没见鲨鱼的影子。到了之罘,大鲨鱼出现了,射手们乱箭齐发,终于射死了一条。《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事加以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等人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这时徐福再无法推脱,只好带人奔向了漫漫求仙旅途,但最终没能找到“不老药”,而发现了“平原广泽”(日本九洲)。对这一史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这样记载道:“遣振(童)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日本是个岛国,除日本列岛外,无其他岛屿具有“平原广泽”的地理特征。日本和歌山县的新宫町《秦徐福碑文》说:“今东海可当蓬莱者,无可舍皇国他求,则谓日本国,得其实也必矣。”徐福最后在九州的和歌山县登陆,成为向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第一人。
和歌县新宫市有块由绪版记录了当年徐福东渡日本的历史传说。这块由绪板是一片介绍徐福传说的大理石板,高1.6米,阔3.2米,日本平成6年(1994)由中国山东龙口市赠送。由绪板的右边刻有徐福传说的说明文字,左边雕刻一幅江户时代松川半山绘画的徐福登陆图(徐福渡来の画),描述了徐福乘船登陆日本和同重臣及童男童女取出物资下船的情景。
新宫市有许多关于徐福的传说和遗迹,如“徐福町”“徐福茶”“徐福饼”“徐福长生不老果子”等,是一座充满浓郁历史气息的“徐福城”。徐福公园是1994年重建的,仿中国风格的大门飞檐斗拱,雕龙画栋。公园中央是一洼湖水“不老池”,池边种植着天台乌药树,根茎部沃渗池水中。池边坐落一座古奥的石质徐福雕像,两棵大楠树下是由绿色片岩勒成的“秦徐福之墓”。徐福墓碑右侧有块绿色片岩立石,铭之“七冢之碑”,建于日本大正4年(1914)。相传这是徐福七位重臣的古墓,呈北斗之势分布于徐福墓四周。徐福墓的左侧,有昭和十五年(1940)建的徐福显彰碑,横镌“秦徐福碑”篆字,2 000多字的碑文记述了徐福到日本寻仙药及为何在日本定居的事迹和对日本文化的贡献。
在日本有关徐福的传说和记载很多,甚至有学者认为徐福就是日本建国史上著名的神武天皇。至今,很多中国人甚至很多日本人都受这种说法的影响。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就曾公开承认徐福是日本的神武天皇。日本人民把徐福作为先圣崇拜,尊为“司农神”和“司药神”。1991年,佐贺县诸富町建立了一座“徐福之路”公园。每年秋季,当地人都要向供奉在“金主神社”中的徐福敬献“初穗”,每隔50年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蔡典。每年的11月,和歌山县人都会聚集在徐福墓前举行一次盛大庆祝活动。
2002年12月,75岁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应邀来参加“中国·赣榆第七届徐福节”。这是羽田孜第二次来到徐福故里寻亲问祖。开幕式上,羽田孜热情登台致辞,他深情回顾了5年前来赣榆的情景,感慨徐福故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真诚希望中、日、韩各国珍惜徐福文化资源,为促进世界和平友谊做出贡献。开幕式后,羽田孜来到徐福庙大殿焚香祭拜徐福像,参观纪念徐福的碑廊和纪念馆,并亲手植下象征中日友好的友谊树。接着,他兴致勃勃地来到徐福纪念广场为他亲自题写的“中日友好始祖徐福”石刻碑揭幕,并向徐福雕塑敬献了花篮。在随后召开的徐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羽田孜发表了题为“在日本的秦(羽田)姓与我”的演讲,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姓‘羽田’,名‘孜’。羽田这个姓氏,如果追踪寻源就是来自‘秦’姓。就是秦始皇的‘秦’!日语中‘秦’的发音和‘羽田’的发音相同。”“明确无误的历史事实是,我们羽田一族的血脉之源是在彼岸的亚州大陆,并在日本扎根成长……,针对徐福的故事,(中、日、韩)这三个国家共有的话题,应该比以往更加珍重这个历史性遗产。让我们发挥相互学习、和平相处、共同繁荣这种徐福精神,努力构筑东亚地区相互和谐的友好关系吧!”
据韩国的《瀛洲志》《三国史记》《东国通鉴》《高丽史》《世宗实录地理志》等书记载:徐福首先到达的地方可能是今韩国西归浦的济州岛,古称“瀛洲”。济州岛的中央有汉拿山,古称瀛洲山,海拔近2 000米。
传说中,徐福一行在济州岛北部朝天浦登陆,在海岸的巨石上写下了“朝天”两个大字,巨石因名“朝天石”,地名也从原来的“金塘浦”改称“朝天浦”。徐福上岸后率童男童女登上瀛洲山寻找不老草,找到了“不老草”(当地人称“岩高兰”,像是今天的“灵芝”或“芝草”)。今天汉拿山流传着“徐福采药”“雪门台婆婆及五百个儿子”的故事,这与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东渡的传说颇为相似。徐福一行从瀛洲山上下来,经过正房瀑布时在石壁上留下了“徐市过之”四个大字,尔后由西归浦启航返回中国,西归的途中又折往东行,抵达了日本。
在韩语中,“西”字与“徐”字的发音基本相同,所以“西归浦”也可称为“徐归浦”,于是后来就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地名——西归浦。这同《史记》记载的徐福至少有2次东渡(始皇二十八年、三十七年)是相吻合的。徐福在西归浦的最重要遗迹是正房瀑布石壁上刻下的“徐巿过之”字样。1910年有日本学者拍了照片,撰写了《济州岛秦徐福遗迹考》并收入《朝鲜志》一书。直到1950年,当地人还能看到这四个字,但后被湮没了。今日所见石刻,是根据当时照片重刻的。济州岛是徐福东渡的第一站,这个弧悬于海峡中的大岛,不仅是海上的交通桥梁,也是重要的补给基地,是徐福入海东渡采药的必经之路。2003年底,正房瀑布上方建立了“徐福公园”“徐福文化展示馆”,汉白玉雕凿的徐福全身塑像伫立在广场上,眼神注视远方。相传,徐福在济州岛住了几个月后,得到了在遥远的地方有辽阔的土地和神山的报告,于是再次乘船远航,向日本驰去,开始了他在日本传播中华文明的壮丽历程。有学者研究出徐福登陆后的路线图:先到朝天浦,登临汉拿山,转至西归浦,后在此返回中国。时间应在徐福第二次东渡之前(始皇三十七年)。1999年10月,西归浦举行了首次“徐巿过之”的盛大祭祀仪式活动。
在西归浦市,民间还有“三姓文化”的传说。徐福受秦始皇派遣后率部到济州岛,但因这里是火山喷发造成的海岛长久立足有困难,就决定回国多带人员物资来。得到秦始皇同意后,因准备时间较长他又改变主意南下东海并一度在浙江象山“隐迹两年”。等到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隐迹不成,他才不得已扬帆东渡。从第一次东渡韩国到最后抵达日本,相隔了七年之久。这时徐福得知七年前曾有三个小伙子被留在了济州岛,感念他们留守建立基地的艰辛,遂专门派人送了三个童女(“三公主”)到济州岛与之成亲。如今,济州岛三小伙儿迎亲的“延婚浦”还在,“三公主”洗澡的“婚姻池”和三对新人成亲的山洞(一个洞内有三个分洞)依旧。当地也有传说,这三个小伙子是三兄弟,父亲被秦始皇军队所害,三兄弟被徐福收留,东渡济州后不愿回国,于是徐福就送三公主与三兄弟成亲。三人依父亲秦良夫之名,分别改姓为秦、梁、傅三姓,后来这三姓成了岛上居民的三大姓。
徐福东渡的传说在中国东部沿海和东北亚的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独特文化圈。它起于求仙传奇,接着探究故里所在、起锚地、途经路线、动因和归宿等问题。
徐福东渡求仙的故事流传了2 000多年,家喻户晓,然而徐福故里究竟在何处却成了千年之谜。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展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的普查工作。在普查过程中,江苏赣榆县金山公社徐阜村的老道士徐永成和陈守仁等老人向调查人员反映:“徐阜村”原名“徐福村”,并讲述了早年徐福如何为乡民治病、秦始皇如何出巡到此和徐福如何被派去寻求长生药等旧事。普查人员张慎良听后觉得价值重大,就据此在1982年5月23日写了这份《金山公社徐阜村名调查报告》。
调查时有村民说:徐阜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大清朝乾隆年间前…叫“徐福村”。在本村姓王、姓韦的家谱上,都有徐福的字样…。据陈守仁、徐永成等老前辈讲,古时有一个人名叫徐福…住在本地…是一个方士…。徐福生活在秦朝,当时秦始皇想得到长生不老药…命徐福一定要制出长生不老药来,炼不成要斩首问罪。徐福想,要制出不老药是不可能的,因此用了一个脱身之计…徐阜村后有一座古庙…古庙的前边有两棵大白果树…直径3米之多…1942年被“区公所”砍伐。据讲,那么大的白果树得有千年历史。1977年,在庙后挖掘出…两口大铁锅,重量97斤…锅边沿有六个大铁鼻…还有其他小型的陶器和铁器,都是奇形怪状的…这些古物、寺庙、河流证实,徐福村…历史悠久…当时村庄占地约五百余亩…徐福得到了皇上的批准,要了五百童男童女,带足船只、粮食和其他物资直奔东海而去,就是今天的日本。
战国至秦时方士很流行,齐地和燕地的方士很多,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就有大批齐燕方士入海求蓬莱仙药。和徐福同时代的方士卢生、侯公等,不仅通晓方术,且熟知天文地理、医术、农业及航海等知识,因此徐福作为其中最著名的术士为始皇入海求药极是可能的。《史记》《汉书》是历史权威史书,且《史记》的成书年代距徐福东渡时期相隔仅百年左右,因而可信度是相当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了倭国(日本)的大体地理位置,而中日民间的交流实际上也一直存在(考古学家裴文中曾提出史前中日之间的黄海陆地化观点),尤其是沿海地区渔民很可能有人到过或听说过倭国。徐福是齐地琅琊人,距离大海不远,很可能早就听说过倭国的传说并认为那可能就是蓬莱仙山。而出海时,也极有可能在沿海渔民的帮助下找到日本列岛的具体位置,首先在北九州登陆是因为那是距中国大陆最近的地方,且后来也一直是中日交流的传统登陆点。
张慎良写的这篇“调查报告”朴素而翔实,为揭开徐福故里之谜提供了难逢契机。1982年,退休后受聘编纂《赣榆县地名录》的汪承恭先生在查寻地名原始资料“地名卡”的过程中发现“徐阜村”原叫“徐福村”,它是为纪念徐福而起名的,卡片还简述了徐福入海求药的事迹。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首次发现徐福故里遗迹”。于是就查阅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和嘉庆、光绪年间的《赣榆县志》,发现里面也有不少关于“徐福村”的记载。他又仔细分析了《调查报告》,认为其中的徐福事迹虽然是传说,但传说往往反映历史眉目,徐福故事在徐福村世代相传必然有其理由。而且,徐福的“上书”地在琅邪,家乡也应在附近,徐阜村作为徐福的故里是极有可能的。于是,他就撰写了《徐福之谜——关于徐福故里调查报告》并作了初步结论,这对后来论证徐福的故里所在起到了先导作用。
汪先生还把1980年第3期《人文杂志》上的《秦始皇出巡路线示意图》用五种不同的线条连接起来,发现“秦始皇曾两次经过赣榆”,这为秦始皇确实到过赣榆提供了佐证。《徐福之谜》还引用《水经注》等文献记述说明秦汉时赣榆游水口的有利条件。“游水”今叫“蔷薇河”,是当时南北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能通过泛巨海的船只。《汉书·地理志》也说它“北入海”,北端的入海口就是“游水口”。游水口是秦汉时期的天然良港,上溯江淮下达燕代,两岸可建“干坞”有造舟楫之便。秦始皇两次到赣榆走的正是游水,徐阜村当时就在游水古道西岸。既然有这些便利条件,若徐福入海求仙确有其事就不会舍此地而求他。
另外,1979年12月,陕西秦始皇陵西侧发掘清理出刻有死者姓名、籍贯的陶文残片,其中两片上写着“赣揄止巨”和“赣揄得”。这一发现表明:秦代或秦以前就有了“赣榆”地名,证明了当时的赣榆属琅邪郡,是齐国旧地,这也跟《史记》中“齐人徐福”和“徐福琅邪人”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1984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徐州师院(今江苏师范大学)罗其湘和汪承恭两人合署的《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论文首次披露:江苏省赣榆县徐阜村是徐福的故乡。论文发表的次日,日本《朝日新闻》即发表驻北京特派员横崛克已的报道《传说求长生不老药而来日本的道士徐福确有其人》。报道说:在九州和近畿地方,留着有关徐福的种种说法。但是,有不少学者由于中国、日本史书关于徐福的记载充满着神仙鬼怪而认为当时并没有徐福其人,有关徐福的事是纯属虚构的故事。假使中国的报道是正确的,那么徐福就是历史记录上最早东渡日本的中国人。
报道在中日朝各大媒体上播发后影响极大,随后掀起了一股关于徐福的研究热。赣榆“徐福研究会”成立后,曾几度组织人员在金山乡周围地区深入调查,先后发现了徐福村附近的徐福种药遗址和徐福河遗址。2008年11月,在赣榆大王坊村发现了徐福造船遗址。遗址在通往荻水口的古河道1~2米处埋着大量造船用的柞木、桑木和檀木,有些还可以看出是用锯、斧或锛等加工过的痕迹。经碳14测定,年代在2 200—2 400年之间,跟徐福东渡的时间大致相当,这也为徐福故里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距徐福村七公里处的马站乡“下驾沟”,传说是秦始皇东巡路经时下驾的驻跸处,后来才演变为“夏家沟”。“下驾沟”北面的旧大道叫“马趟子”,是当时直通咸阳的驿道。由此可推定:游水口、荻水口临近的海州湾是徐福东渡入海的起航地。
今天的徐福故里建有徐福祠,门阙为仿汉建筑。徐福座像高3米,面向东南,面带刚毅、睿智和离乡时的眷念之情。这里每年都接待许多游客,其中不少来自日本韩国的游客。
关于徐福的故里,除上面较详细介绍的赣榆外,还有浙江宁波说、山东胶南说、河北秦皇岛说等多种。
2012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徐福传说列入其扩展名录中,赣榆、胶南为徐福传说的申报地区。宁波加入到徐福东渡地之争,还全力进行徐福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胶南的徐福传说不仅成功进入第三批“非遗”扩展名录,“胶南徐福东渡启航处”也获认同。胶南根据《史记》《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载,琅琊台风景区及周边一带可供考证的遗存,地理位置和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及船队东渡日本求仙药的历史事件,经多年考证认为胶南为徐福故里,琅琊台是徐福东渡的启航处。这一结论在学界也有大量认同。
获批“徐福传说”扩展名录中的江苏赣榆县,当地认为徐福是本土名人。“这里不仅有徐福故居,还是徐福当年东渡时的上船地,赣榆县就是主要纪念徐福的地方。”从1990年开始,赣榆就开办徐福节,两年一次,起先是“中国赣榆徐福节”,2004年起叫“中国赣榆国际徐福节”。
和徐福传说有关的还有龙口、青岛、秦皇岛等城市。由于史书上对徐福的记载庞杂,加之徐福还是一个航海家,在十年出海时间里可能到沿海各处运送食品和淡水,所以多个地方都流传着徐福传说。目前据史料记载可以确定的徐福信息只有两个,即徐福为齐人,在秦始皇17年时曾到琅琊登船东渡,带大批童男童女来到朝鲜半岛、日本。由于主要文献资料是《史记》,所以仅“齐人”就有五种介绍,故常见争议徐福为何许人也。由于徐福传说在中国沿海广为流传,胶南和连云港赣榆申报徐福传说不算竞争而是分享,根据国家规定省级项目都可以申报。
探讨“求仙”的动因是徐福研究的主要内容,除了求仙药说,还有避祸说、复仇说、海外开发说等观点。
《后汉书·东夷传》说:“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宋代《册府元龟·外臣部·种族》也中说:“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新宫市的徐福墓碑文也写道:“盖徐生之避秦”。
日本学者奥野利雄认为徐福东渡是为了报亡国之仇,消灭族之恨而策划的一次叛离始皇恶政统治的行动。为实现目标,他巧妙说服始皇一再拨发经费、赏赐宝物、申请船只、组织人员、集结各种有用人士、准备粮食种子,为逃离后的安居乐业做好一切准备。
持海外开发说则观点认为,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不会轻信长生仙药之说,他派徐福出海应有海外开发之意。《吕氏春秋·为欲篇》曾指出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东至扶木”即“东至扶桑”,就是后来所说的日本。
关于徐福东渡的归宿问题。有韩国学者认为徐福集团不是全部去了日本,其中一部分应该到了济州岛或韩半岛南部地区,特别是马韩地区(今全罗南道和庆尚南道西部区域)并在那里生活和定居。济州岛是从古代到中世纪被称为“耽罗”的独立国家,12世纪初合并到高丽进入耽罗郡时代,朝鲜王朝时期为济州牧。二战结束后1946年开始了济州道时代至今被称为“和平之岛”,也是政府指定的“国际自由城市“,2006年成为特别自治道。
徐福两千多年前东渡日本,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华夏文化,使日本从原始的绳纹记事时代迅速过渡到了文明的弥生时代,被日本奉为司农耕、医药、桑蚕之神,开创了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也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
改革开放后,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他与日本友人谈及日本就是以前传说中的蓬莱国,有长生不老药时说:仙药究竟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我这次来,希望带回去日本优秀的科学技术。随后,1979年2月和歌山县新宫市市长来华访问时将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天台乌药的三株树苗赠给邓小平同志。这由此引出了中日友谊的一段佳话。被喻为“长生不老药”的天台乌药树是新宫的市树,属樟科常绿灌木植物,其块根部可以入中药使用。依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人体内吸收的氧有一部分属于活性氧,对白血球具有杀菌功能。但如果体内活性氧过多,也会因为氧化应力的影响造成细胞的破坏,这也是老化及各种癌症诱发的原因之一,而由天台乌药树萃取的成分对抗氧化有显著功效。
2007年4月12日,在日本进行访问温家宝在日本国会众议院发表了《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自秦汉以来,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从中国传到日本,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也为日本所吸纳与借鉴。2010年5月温家宝访日时与当地文化学者座谈。当茶道大师千玄室说“40年前我接待邓小平时,他跟我说茶是中国的根,希望您能把茶道在中国广为推广,珍惜这份中日之间的共通文化”后,温家宝接着说:“先生讲的非常好,小平说茶道是中国的根,也是和平的象征。其实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蚕丝。远要说到徐福,近要说到郑和。”
徐福文化也是中韩两国文化沟通的桥梁和交流纽带。2007年韩中建交15周年之际,韩中亲善友好协会会长李世基请当时正访问韩国的温家宝为徐福公园题名。他说:“上任后温家宝没有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留下过墨宝,但当时他说希望这能有助于中韩友好,于是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2008年12月26日,“徐福公园”泰山石揭彩仪式在西归浦市举行,碑石高3.5米,重10吨。2009年4月,李长春在西归浦参观了徐福公园。他怀着浓厚兴趣听取专家介绍“徐福东渡”的传说,详细了解公园建设的经过。李长春说,中国和朝鲜半岛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徐福东渡”的传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国人民在漫长的友好交流史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为东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修建一座公园,铭刻一段历史。中韩友好的基础在社会,主体是人民。相信徐福公园作为中韩友谊的载体和象征,一定会为播撒友谊的种子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发挥积极作用。
2010年10月4日,中国赣榆徐福纪念碑揭幕典礼也在“徐福公园”举行。“徐福纪念碑”是象征长寿、吉祥的“龟驮碑”。碑额纵镌小篆文:“秦琅邪赣榆徐福登临碑”。碑面竖刻汉隶碑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方士邑人徐福,受始皇帝命,率三千童男女百工五谷种种,泛海东渡,求长生不老药,尝过南海岸,登耽罗瀛洲山,得不老草,为交流中韩文化,发展中韩友谊做出了不朽贡献。为纪念徐福,勒石铭碑共志之”。
徐福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泛海东渡第一人,伟大的航海家和中外友好交往的开拓者。19世纪前,中国、日本和朝鲜就有《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神皇正统纪》《罗山文集》《海东诸国纪》《三韩金石录》等史籍记载徐福东渡事迹,为后人研究徐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20世纪初,中国学者王辑五、梁启超、陶亚民、廖世功、汪向荣等人参与徐福研究并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文章,日韩学者研究徐福的著作和文章也相继问世,从而奠定了徐福研究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徐福研究进入了令人瞩目的新阶段——中日韩三国的徐福研究社团纷纷成立,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纪念活动学术活动频频举办,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中国一些与徐福事迹相关的地区,也意识到徐福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邀学者论证,请专家设计,营造出了许多徐福人文建筑。山东胶南先后建了“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徐福殿”“徐福石雕像”,龙口市兴建了“徐公祠”、徐福像等;河北盐山县在千童镇建立了“徐福千童望乡碑”“徐福千童馆”,秦皇岛市建立了以“秦皇求仙入海处”为主要景点的徐福公园;浙江慈溪市建起了“徐福纪念馆”、“徐福纪念亭”,岱山市建起了徐福石雕像和徐福公祠,还有其他一些限于篇幅此不赘叙。这一切不但推动了徐福研究的深入开展,也推动了中日韩友好事业的发展和徐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徐福东渡扶桑的历史影响,并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漠和减弱,它至今仍是鲜活的、富于生命和有巨大传承力的。徐福东渡名为“求仙”,实则是一次海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华夏文明迈向海洋文明的一种尝试,大大丰富了中国东部沿海和东北亚地区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当年的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海纳百川和崇尚科学的徐福精神仍是当今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平崛起、建设强大海洋国家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张国桥,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谢朝清、徐建华,淮海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