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规范会改变乱象吗?
余煜华
上海汽车媒体圈内的熟练工
长期关注国内外汽车行业,以逆向思维著称。采编之余喜欢无偿教导对汽车了解不深的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汽车,立志让下一代国民真正了解汽车产业是怎样滚动的。
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理由的,尽管相应的理由可能并不怎么合理,甚至不合法。大城市的正规出租车服务有短板有缺口有问题,这使得网约车出现了,并且在很短时间内疯狂地生长起来。在没有规范、没有有效监督监管、没有合理引导的情况下,在大量社会资金注入后,网约车就如同SARS病毒一样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蔓延了开来。正规出租车很快被这些成本极低的竞争者打败了,在公共交通体系中已然退居为网约车的替补队员,而网约车的种种弊端又使得这些超大城市的交通问题乃至公共安全问题变得更严重了。
“滴滴”在打败了众多对手后,是当今中华大地上众多网约车的真正老板,但它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就是合法性问题。早期滴滴打车提供的是出租车在线叫车服务,业务扩展至专车、快车和拼车服务的时候,大量私家车涌了进来,而这些车辆中的大部分都没有运营资质!说白了就是黑车!既然大量承运车辆和驾驶员没有营运资质,那一系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其中和每个乘客息息相关的的乘坐体验乃至乘坐安全没有保障。滴滴要求网约车司机无犯罪记录,但相关审核程序形同虚设,所以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发生了多起网约车司机抢劫、性侵乘客这样的刑事案件。与出租车司机相比较而言,无照运营车辆的司机还缺乏规范的培训和监管,所以网约车司机绕路、随意加价、不认路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正规出租车的运营车辆保险齐全,有出租汽车公司做担保,发生交通事故后理赔相对有保障,而网约车最多只有普通的商业保险,部分车辆只有交强险,甚至有一些车辆连保险都没有,发生交通事故后理赔困难,司机逃逸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国庆长假后第一天,京沪穗深四个城市同时推出地方性的“网约车新政”,这是网约车运营公司和司机倒逼政府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对网约车轴距(≥2700毫米)、排量(≥1750毫升,≥1.8T或2.0升)、车辆准入年限(≤两年新车)以及网约车驾驶员必须有当地户籍的规定,直接抬高了门槛准入标准。这谈不上是迟来的正义,只不过是职能部门面对乱象采取的应对措施,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至于措施有没有效暂时看不到效果,但是“滴滴”和网约车司机们第一时间坐不住了。
这个新的利益集团首先对新政策提出了质疑,同时指出新政会导致网约车高档化高消费化,进而导致市民出行效率降低,由他们弥补的正规出租车短板问题会更严重。接着,“滴滴”又以数百万网约车司机会失去目前的工作机会,将造成群体性危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来威胁政府。当然,我们并没有见到政府部门对滴滴的直接回应,“滴滴”在网上发布的“檄文”没多久也自行撤下,但我们能够想象到“滴滴”、正规出租车公司、政府等多方面的斗争已经趋于白热化了。
网约车在全球都是新事物,国内有“滴滴”,国外有UBER。庞大而又混乱的国内市场使得“滴滴”迅速成长为一个估值达到了350亿美元的怪兽,从而又一口吞掉了UBER。在这只怪兽牙齿还没有长齐时,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为其准备好链条与枷锁,现在它已然成为了哥斯拉,自然不会轻而易举地钻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个四个地方的政府为其准备的笼子。那么就这么束手无策了吗?政府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商务部已经对“滴滴”并购UBER是否涉嫌行业垄断进行了调查,结果很可能是将这只怪兽拆分。不过即使“滴滴”被肢解,专车运营资质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量专车司机会继续他们的黑车生涯,区别只不过是不依靠“滴滴”这个平台而已。想要彻底扫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个四个特大城市的黑车顽疾,最有成效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恢复“遣返”,这似乎又不符合当局城市化进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