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河湾的桥

2016-12-27 05:36本作品由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供稿
连环画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工部局苏州河木桥

本作品由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供稿

康 桥/编文

桑麟康/绘画

苏河湾的桥

本作品由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供稿

康 桥/编文

桑麟康/绘画

1 美丽的吴淞江(苏州河)从烟波浩渺的太湖一路走来,穿过江南运河,流经苏州、上海,在上海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再注入长江,最后奔流到东海。

2 吴淞江全长125公里,其中上海境内长53.1公里。吴淞江古名“松江”,因其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后被称为“吴淞江”。一百多年前,上海租界里的外国人因这条河可以通到苏州,故称之为“苏州河”。

3 苏州河平均河宽40至50米,是上海市区的重要航道,也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的主要水上交通线。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两岸的人民,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成长。

4 苏州河从上海市中心自西向东,流经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和黄浦区等。而闸北区之所以得名,也是因为明清两代所建两座挡潮石闸:老闸和新闸。两闸以北的地区,习称“闸北”。

5 苏州河在流经闸北区时,画出了两个连续的“W”形。其中,在流经闸北区南部的乌镇路至浙江北路时,苏州河张开臂弯拥抱闸北地区,优雅地画出了一道长达千米的柔和孤线,形成了一个美丽宁静的河湾,这就是“苏河湾”。

6 苏河湾是上海苏州河北岸最繁华的工商业中心。一百多年来,苏州河上船只众多,两岸工商业渐次繁荣,码头和仓库随处可见,沿河上演着一幕幕市井风情,被誉为沪上的“清明上河图”。

7 旧时上海,在黄浦江、苏州河上的端午龙舟竞渡是最热闹的娱乐风俗。据史料记载,清代由地方官员主持竞渡仪式,首先酹酒吊屈原,然后竞渡开始,以先得锦标者为胜。胜者由官员当场赐酒。

8 鸦片战争前,苏州河上的桥梁有重建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的三洞老闸桥(今福建路桥处)和建于1735年的新闸桥。闸上有桥,可通行人。除此之外,两岸来往都靠船渡,最多时渡口有22处。

9 1856年至1886年,工部局于苏州河上先后架设了11座跨径较小的木桥,如河南路桥、福建路桥等。

10 1900年至1920年,受辛亥革命前后“发展实业”思潮的影响,工部局陆续拆除木桥,改建为下承式钢桁架结构的桥,如外白渡桥、浙江路桥和新闸桥,另外还建了四座钢筋混凝土单悬臂梁桥。

11 由于租界内工商企业分布不平衡,造成苏州河上桥梁分布也不平衡。新闸桥以东至入黄浦江河口2.88公里的河段,建桥10座,平均相隔320米即有一座桥;而新闸桥以西至中山西路10.15公里的河段,却只有5座木桥。

12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苏河湾上摆渡的舢板,也渐渐被津梁替代。同时,对苏州河桥梁进行大修、加固和经常性养护工作,使之在交通量猛增和车辆荷载加重的情况下,继续发挥其通行功能。

13 如今,苏州河在上海全长53.1公里的河段上有31座桥,形成一座天然的桥梁博物馆。其中,全长4.7公里的苏河湾上,共有11座桥梁,成为闸北区亮丽的风景线。昔日繁忙的水陆运输,也渐渐趋于平静。

14 这些诞生于不同年代的桥梁,风姿绰约,谱写着苏州河的风情诗。让我们沿着苏州河逆流而上,逐一回顾这些桥的故事。

15 外白渡桥,位于市区中部苏州河下游河口与黄浦江汇合处。为便利南北交通,1855年,几个英国商人组建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在外滩北端苏州河头摆渡口之东筹划建造一座木桥,称作“韦尔斯桥”,并于1856年10月竣工。

16 韦尔斯桥建成后,即开始向过桥行人收取过桥费,后来变成只向华人收取过桥费。华人居民闻讯在北京路怡和码头、源远街(又名盆汤弄,今山西南路)、谦顺安茶叶庄码头相继设立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往华人,以示抗议。

17 1873年7月,工部局拆除废铁桥,拨银1.9万两,在原址另造木桥,过桥者均免费。因毗邻外滩公园,定名“公园桥”,后称外白渡桥或外摆渡桥。

18 1907年,外白渡木桥改为钢桁架桥,桥上钢件全部在英国制造后运来上海。它是苏州河上第一座钢桁架桥,也是当时上海所有桥梁中人流量和车流量最大的一座。1908年5月,外白渡桥通行有轨电车。

19 吴淞路闸桥曾是上海市区最大的闸桥,1991年4月建成通车。它集道路桥梁和河闸于一身,既能连接南北交通,缓解外滩地区的交通压力,又能在黄浦江特大潮位时关闭河闸,提高苏州河沿岸防汛能力,保证苏州河两岸的安全。

20 乍浦路桥,又称头摆渡桥。1670年,此处设渡口,名为头坝义渡。1876年,工部局改浮桥为木桥。1927年,木桥拆除,改建钢筋混凝土桥,以乍浦路路名命名,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大桥。

21 四川路桥,旧称里摆渡桥。1878年,工部局建造木桥,因此处原为里摆渡,故称里摆渡桥。1922年建成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欧式风格桥梁。此桥车辆通行频繁,是通往虹口的主要通道,俗称邮政局桥。

22 江西路桥,又称自来水桥。当年建造的目的是为了让杨树浦水厂的自来水输送到苏州河南岸的英法租界。在今天的江西中路香港路口,还有一个巨大的水塔,高3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物。

23 从河南路桥溯流而上,便是美丽的苏河湾。

24 苏河湾上的第一座桥,是河南路桥,又称三摆渡桥,是苏州河上与河道成最大夹角的桥。它位于市区中部,南接河南中路,北连河南北路,是市区贯通南北干线上的主要桥梁之一。

25 187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近河南路的苏州河上架设简易木桥一座,时称三摆渡桥。1883年12月,因桥破损不堪、无法修理,工部局在原址另建木桥代替,1884年5月完工。

26 1924年,工部局拆除木桥,改建钢筋混凝土桥梁,次年年底竣工,并以路名为桥名,改称河南路桥。该桥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单臂梁曲线型,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梁墩,与苏州河斜交30度。

27 河南路桥得到不断养护和维修,2004年,桥上的路灯全部恢复成1927年“老上海”时期美丽的欧式古典宫灯。2006年,重建并拓宽到29米。如今,地铁10号线从桥下的苏州河底穿越而过。

28 清末,在河南路桥北堍建造天后宫(亦称天妃宫)和出使行辕。天后宫供奉天后圣母(妈祖),兼作来上海的官宦、商人、游子的住宿之地。

29 河南路桥畔的北苏州路470号,是昔日的上海总商会会所。大楼气派非凡,有高大的西式拱门、矩形过道及精美的立柱和石刻。

30 上海总商会会所于1916年落成,一楼为办公楼和车库,二楼为大议事厅,即大会堂,三楼有董事长会议室,整个楼顶是露天大阳台。商会及下属机构的大会都在大议事厅内召开。

31 苏河湾上的第二座桥,是山西路桥,又称盆汤弄桥,是拆除与重建间隔最长的桥。1885年,英国人在此建造六孔木桥,俗称盆汤弄。后随着盆汤弄改名为山西路,木桥也易名山西路桥。

32 “盆汤”在上海话里是沐浴的意思,上海人称浴室为“混堂”或“盆汤”。当时,山西路上公共浴室众多,最有名的是上海最早的澡堂“畅园”。加之此处道路窄小,所以称为盆汤弄。

33 1956年,木桥已破损不堪,加之城建部门要在苏州河修建防汛堤岸,因此拆除木桥。2006年6月,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考虑到在重建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行人过河,因而新建了山西路人行桥,于2007年年底建成。

34 今天的山西路桥是全钢结构桥,通体为淡蓝色,桥宽6.6米。弧线形的桥身跨河而过,净跨度54.5米,水中不见桥墩。新型防滑路面、桥上的木质扶手、简约的路灯、步行楼梯两边设置的自行车推行坡道,都透露出山西路桥的雅致和亲民。

35 桥北不远处的山西北路457弄12号,是幢旧式石库门两层楼房,它既有精美的砖雕又有西式的墙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昌硕故居。吴昌硕(1844—1927),海派宗师,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篆刻风格雄浑苍劲。吴昌硕晚年寓居于此,挥毫创作了最后一幅杰作《兰花》。

36 位于山西北路470号的山西大戏院,建成于1930年,是目前上海仅存的几座俄罗斯风格的建筑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它被改成了山西电影院。

37 山西北路430号的“樨英画室”将老上海的“月份牌画”推向了极致。以爱国画家杭樨英(1900—1947)为代表的这一创作团体是中国近现代广告设计的先驱,1600多种署名“樨英”的月份牌是海派文化的结晶,其所运用的擦笔水彩技法已入选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8 苏河湾上的第三座桥,是福建路桥(老闸桥)。1570年,明朝中叶,应天(今南京)巡抚海瑞疏浚吴淞江,为阻潮水和泥沙倒灌,在今福建路桥附近建造吴淞江闸门。海瑞用“束水攻沙”的方法治河,涨潮时关闭闸门,潮位低的时候迅速打开,用冲出的河水带走泥沙。

39 至清初,此闸废毁。1672年,此处重建三洞石闸,闸上有桥可通行人。后因潮水冲击毁去。1675年复建石闸。1735年,石闸移建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称新闸,此处留下老闸之名。

40 1864年,福建路木桥建成。1885年,工部局拆除福建路旧桥,在原处建七孔新木桥一座,名老闸桥。老闸桥原定宽3.66米,为便于马车通行,拓宽后为5米多。该桥于6月动工,10月完成。

41 吴淞江上船来船往,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老闸南堍为太湖流域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泊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此时,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

42 随着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这里还渐渐形成了航运中心,有十多家航运公司的客船,运载旅客往来于上海和江苏各地。

43 1946年,木桥因年久失修,桥桩、桥梁及面板腐损严重,危及行旅。为防意外,上海市工部局禁止通行,随即拆除旧桥重建木桥,桥面浇灌石油沥青并洒铺石屑,桥长61.6米,桥宽7.62米,改名福建路桥。

44 当时,福建路桥是通往城隍庙的主要通道。人们坐上人力车,经过苏州河一带的大桥,车子刚上桥堍,常有蓬首垢面的乞丐一手握住车杠,口里嚷道“拉一把”,等拉到桥面,乞丐就索要一枚铜板,以此谋生。

45 为适应经济发展及城市交通需要,1966年拆除木桥,196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建成后的福建路桥遭遇多次撞船事故而变为危桥,2001年被拆除。

46 现在的福建路桥于2004年开工建设,2007年年底竣工通车。人行道和桥面两侧的护栏均是花岗岩,还设置了盲道。护栏上镶嵌着圆环图案,十二座巴洛克风格的路灯安置在花岗岩灯座上,显得格外典雅。

47 苏河湾上的第四座桥,是浙江路桥,又称老垃圾桥。1879年,工部局从今浙江路架起步行木桥。因当时租界内生活垃圾多在桥旁码头外运,俗称垃圾桥。1899年新建的泥城桥被称为新垃圾桥后,此桥乃称老垃圾桥。

48 当时,运送垃圾和粪便的独轮车和三轮车在岸边聚集,河上是从农村来的破旧船只,免不了脏乱。1887年,桥已朽损,马车不能通行,工部局拆除旧桥后另建新木桥。1893年,原是小路的桥北堍设警筑路,桥的使用率增加。

49 为通行有轨电车,工部局于1906年10月又将木桥改建为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梁,铺设木板桥面,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改建后的钢桁架桥呈现出力学之美。

50 1908年,此桥铺设单轨,通行电车。1924年为配合电车复线运行改铺双轨,将木板桥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桥面,人行道亦改铺预制水泥混凝土板。1942年,更名为浙江路桥。

51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路桥不断得到修理加固。为适应航行与防汛要求,1974年,加高桥台,升高桥面,拆除电车轨道,改驶无轨电车,原人行道改作非机动车道,两侧再挑出加建人行道。1986年,全桥大修,面目一新。

52 在浙江路桥附近,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天潼路上的徐园“又一村”是中国首次营业性放映电影的场所。附近还有“百年书场”玉茗楼。

53 早年清政府设在租界的司法机构“会审公廨”,是中国第一个“西式衙门”,旧址就在浙江北路上。

54 在唐家弄(今天潼路)、北福建路、海宁路、北河南路、老闸大街一带,先后开设米号、香烛店、豆浆店、国药号、煤号、茶号等数十家店铺,出现外国资本经营的进出口商品贸易洋行。

55 浙江路桥附近多石库门弄堂,很好地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风格和市井风情。随着里弄住宅、商业店铺的大量出现,标志着老闸以北地区率先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56 距此不远,是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旧址。武昌起义后,上海光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之后,在闸北这块土地上,又上演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上海近现代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57 苏河湾上的第五座桥,是西藏路桥。1853年,今西藏路处即建有木桥。因毗邻泥城浜,俗称泥城桥;又因桥北堍为垃圾码头,亦称新垃圾桥。1942年,改称为西藏路桥。

58 西藏路桥邻近北京路,北堍有蔬菜市场,经西藏路与通往铁路上海站的天目路相交。除通行公交车辆外,机动货车、特重车多经此驶行,是沟通市区南北交通的主要桥梁之一。

59 1853年,万国商团与清军隔着护界河开战,英国记者看到一名英军士兵从泥淖里走出来,大叫:“这真是泥足之战。”编辑误以为“泥城之战”。从此,人们这小河称为“泥城浜”,后来小河填平,“泥城桥”这个称呼就延续了。

60 1899年,工部局拆除旧桥,重建木桥。1917年,工部局对纵梁及桥面板进行大修。自泥城浜填浜筑路后,此处交通地位愈显重要,为市中区贯通苏州河两岸之要道。

61 1922年,工部局拆除木桥,于原桥址东侧建造钢筋混凝土桥梁,1923年竣工。因为地面沉降,该桥成为苏州河上梁底标高最低的桥。遇有较高潮位时,驳船不能通过。

62 历经长年使用,此桥多有损坏。1964年,修理桥面,铺沥青混凝土,并采用橡胶伸缩缝。1969年,又大修并升高桥面。1987年,用钢板环氧粘贴法加固大梁。现在的西藏路桥,是2004年重建的。

63 因桥南堍有英商建于1863年的“大英自来火房”,又称自来火厂桥。煤气灯的应用和普及,使得上海的夜晚变得明亮,故此有“不夜城”之称。1934年,该厂在桥南造了两个硕大的煤气罐,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拆除。

64 桥北堍西侧,便是著名的四行仓库。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中国军队死守四行仓库,威震日寇,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目前,四行仓库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附近晋元路的路名,便是人们对抗日英雄的纪念。

65 1936年至1943年间,还有一条用中国人姓名来命名的路——虞洽卿路(今西藏路)。虞洽卿(1867—1945),与他人合作创办四明银行、三北轮埠公司、宁绍轮船公司等,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24年当选上海总商会会长。

66 苏河湾上的第六座桥,是乌镇路桥。1929年,工部局始建六孔木桥,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桩排架,木板路面,上铺沥青石子。

67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该桥严重损坏。抗战胜利后,这座桥梁的修复工作启动,几经周折,1948年工务局将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

68 1949年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通过苏州河时,跨过的第一座桥便是乌镇路桥。

69 由于年久失修,桥墩频频被撞损,乌镇路桥于1997年拆除,1999年5月建成新桥。如今的乌镇路桥,是下承式单跨钢管系杆拱桥。远远望去,两根弧形钢管犹如苏州河上的金色彩虹。

70 苏河湾上的第七座桥,是苏州河上始建时间最早的新闸桥。1735年,水利通判徐良模在今新闸桥附近金家湾建造一座三洞石闸桥,1737年竣工。1862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将它改建为三孔帘桥。

71 此时上海沪西北地区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沿岸地区集市贸易日渐兴隆,各种皮草行、竹木器行、杂货行纷纷开设,行人车马往来不便。

72 1897年,由中国商人集资,仿西式桥型,将其改建成木桥,取名新闸桥,成为嘉定、太仓、宝山诸县通往上海老城的要津。1910年,因桥面朽烂、桥墩坍裂,予以封闭,另备渡船专渡行人。

73 1911年在旧桥旁建成临时浮桥,1913年拆除旧桥。1916年由工部局建成钢桁架桥。上部为铰接式简支梁钢桁架结构,下部是重力式木桩基础桥台,载重量3吨,机动车不能通行。1946年,用电焊加固钢梁。

74 新中国成立后,新闸桥经过几次整修。1998年11月,这座老桥终因不堪重负而被拆除。2001年,一座崭新的新闸桥横空出世,桥梁主跨57米,一跨过河。

75 苏河湾上的第八座桥,是苏州河上最宽的桥——成都路桥。作为南北高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主跨度65米,两边跨度各为45米。桥长568.2米,宽度达55.5米,共设十二车道。

76 苏河湾上的第九座桥,是恒丰路桥。1903年,作为民族工商业代表的汇通公司,联合地方士绅,集资在此建造木桥,名汇通桥,俗称新木桥,因南岸桥旁有舢板厂,又称舢板厂新桥。后因年久失修,南端坍陷,于1914年7月拆除。

77 1917年,由闸北工巡捐总局建成木质梁式桥。1927年7月,因不胜重载,中孔东边桥梁断裂,桥面坍圮河中。9月,上海特别市工务局就原址建临时木桥,其北堍与恒丰路相接,遂名恒丰路桥。该桥于日军侵占时被拆毁。

78 恒丰路桥以西的苏州河两岸,曾经是我国民族工业集中的沪西工业区,其中荣氏集团的申新纱厂,便是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

79 抗战胜利后,车辆均须绕道苏州河下游各桥通行,而迫迁南岸避难的闸北居民,返家心切,致市中心交通更加拥挤。上海市工务局于1947年2月委交中国桥梁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五孔简支梁桥,于1948年3月竣工通行。

80 1986年,重建恒丰路桥。该桥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桩基础重力式桥台,上部结构主桥为三向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引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主桥三孔,净空高约4米。

81 1987年年底,新桥落成,为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1989年5月,老桥拆除。新的恒丰路桥为铁路新客站的主要集散通道,是贯通市区南北干线的主要桥梁之一。

82 恒丰路桥三次建造,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恒丰路桥附近的闸北水电厂,也是中国民族资本建设城市的代表。

83 苏河湾上的第十座桥,是建于1997年的普济路桥,此处原为渡口,附近有兴建于1898年的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民族资本面粉厂——阜丰面粉厂,渐渐面粉厂越来越多,形成了苏州河边的面粉王国。

84 苏河湾上的第十一座桥,即苏河湾上的最后一座桥,是上海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桥——长寿路桥。

85 上海解放后,河西的普陀区有千余家工厂,而居住在河东闸北区的工人上下班全部依靠渡船过江,每天往返人次多达5万。为了解决行人过江以及工厂的货运问题,1953年建造此桥。

86 1987年,上海火车站建成,长寿路桥成为重要交通干道。1997年,在老桥基础上改建拓宽,两侧加了两座新桥。

87 长寿路桥以西,有“三层楼”遗址(四安里),位于裕通路85弄,建于1932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唯独四安里沿恒丰路一侧近20间房屋虽顶部被毁但房屋框架尚存,未彻底毁坏,战后又逐步修复。

88 由此,闸北“三层楼”建筑长期成为闸北西南部的最高建筑。1987年,上海火车站西移,作为往来要道的恒丰路改造拓宽,目前仅留存裕通路85弄沿街的一排单体建筑。

89 苏河湾以西,还有许多著名的桥梁,如武宁路桥、曹杨路桥、华政桥、中山西路桥等等,各有特色,各有历史。它们就像一道道彩虹,横跨在苏州河之上。

90 回眸历史,苏河湾曾是上海早期的水陆北大门,1874年修筑了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1892年首辟上海至杭州的苏州河定期轮船班线。这里有过上海最大的内河码头,因水运便利而万商云集,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摇篮、华界工厂大本营,堪称上海工业半壁江山。

91 如今,闸北区已确定苏河湾地区规划设计方案,全面完成苏河湾旧区改造工程,市中心这一沿河地带重现盛景。

92 在苏河湾开发中,着力挖掘珍贵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信息,一条“时光纵轴”串联起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把老上海开埠码头文化、近代金融仓库文化、民族抗战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融为一个和谐整体。

93 正在兴建的4.7公里长的苏州河生态走廊,将建起一连串沿河休闲观光平台,修筑游船码头。生态走廊东北角正在建造苏河门户公园,将用独特的建筑形态配合大地景观,塑造出标志性的门户形象。

94 苏河湾上的一座座桥,形态丰富,各异其妙,沉淀着历史的辙痕,见证着苏河湾的变化、上海的发展,成为上海的骄傲和象征,为这座城市走向未来开辟了金色的通道。

猜你喜欢
工部局苏州河木桥
长出来的大木桥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1937年上海公共租界增捐风波述论
竹筷木桥
木桥上觅夏凉
Single-Log独木桥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筑路中的利益协调
苏州河
苏州河的现实与梦境
苏州河,百年的诉说——访上海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建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