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和法国艺术的交融追溯到十八世纪的罗可可时期,罗可可艺术风格的盛行与当时中国商品在欧洲市场的流通有着莫大的关联。中国艺术对于罗可可美术的影响,在许多画家的作品中都有着充分地表现,中国的丝绸,瓷器,家具的流行,也同样影响着罗可可美术的艺术风格。
罗可可艺术的诞生以及它的影响
”罗可可”(Rococo)源于法文rocaille(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意即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期,是些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艺术家们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的装饰样式。1.罗可可风格对艺术的影响:罗可可风格不仅仅表现在绘画方面的影响,在雕塑,建筑等方面也有同样深刻。它主导了路易十五在位的整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所以罗可可风格也称之为“路易十五样式”。2.罗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罗可可喜欢用柔美的光线来烘托气氛,使之更加的奢美华丽,同时,罗可可风格喜欢加上一些装饰性的饰品,使作品看上去更加的奢华,它结合了东方装饰性的趣味同时也保留了巴洛克时期绘画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和宏伟、生动、热性、奔放的艺术效果。3.罗可可艺术的表现主题:罗可可绘画喜欢描绘上流社会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景,其中以表现其中的妇女为主要目的,画中的妇女多是体态丰腴,姿态优雅的。同时,罗可可也喜欢描绘静物,这些静物画往往珠光宝气,爱用柔和的光线进行渲染,充满高贵的气质。3.罗可可艺术对生活的影响:罗可可从一定程度上面摆脱了宗教对于艺术的束缚,扩充了绘画的主题,同时,将中国装饰艺术和西方的写实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法国人的审美趣味得到了新的扩充。同时,法国人的生活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在艺术方面,同样也在穿衣打扮,家庭装饰,雕刻建筑等等。
中国商品对罗可可艺术的影响
早在十六世纪初,西班牙的商人就把中国商品带到了欧洲的各个国家,由于中国商品的独特魅力,引起了当时的中国商品热。“日本和中国的强大影响对法国的巴洛克和罗可可美术乃至欧洲各国都是存在的。”相传,当时的上流社会、宫廷,都以穿中国的丝绸为荣。如此热销的中国商品品起了一些法国艺术家的重视,他们开始对自己本国的艺术品进行改造加工,在绘画雕塑乃至日用品方面都加上了一些含有东方韵昧的图案花纹,亦或是在中国的手工艺品上,鎏金把手,镶嵌宝石,来保留一些自身的艺术价值取向。巴洛克时期,绘画的色调大多是深沉的,繁复的,场面宏大的。由于受到中国绘画以及服饰的影响,他们开始喜欢用明亮的黄色,以及典雅的天青色,这样的色彩不仅仅可以给人一种高贵、富丽堂皇的感觉,同样会让人感到浓厚的异国情调。不仅仅在色彩方面,在造型艺术方面,罗可可艺术显然也受到了中国艺术品的启发。罗可可艺术喜欢变现的是玲珑别致的曲线美,相比较中国艺术品而言,我们很容易在二者之间找到相似点,在罗可可之前的巴洛克时期,很少有人在艺术品中表达这样的造型,中国的珐琅彩,青花瓷,工艺品,丝绸等等艺术商品带给他们新的感官享受,同时也给他们的艺术价值观开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不仅仅局限于立体和宏伟的表达,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柔美的曲线和婉转的表达。
在法国人看来,中国的艺术是典雅且高尚的,他们纷纷开始效仿中国人的艺术,从中汲取一些本国艺术没有的元素。在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在当时被当成是潮流和先驱,意大利的艺术在法国不再成为主导力量。中国艺术品在影响着法国的同时,法国的艺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我们在中国的宫廷中时常会见到一些从西洋进贡的自鸣钟,带有编织纹饰的地毯,欧式家具,瓷器等等。所以,艺术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交融的。
从具体作品来看中国元素对罗可可艺术的影响
华托,是罗可可时期美术界的代表人物。华托创造出来的新的绘画的样式,意在描绘青年男女在大自然中的聚会,嬉戏,谈情说爱的场景。他的代表作品《乘船赴西特拉岛》,描绘的是一群年轻的恋人到威尼斯故乡朝拜的场景。华托用轻巧细腻的笔触,以及柔和的色彩,描绘出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气氛。这幅画得中心位置的女郎,身着金黄色的衣衫,其中的大金色体现出来一定的东方韵昧,同时,画面有着梦一般的朦胧感觉,笼罩着一层金黄色的暖调子。而处在整幅画面的左端的那颗树,它的枝干的画法,以及构图的技巧,都能看出中国画对它的影响。
布歇,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罗可可画家之一,深受蓬巴杜夫人的赏识,他为这位贵妇绘制过一幅画,名为《梳妆的维纳斯》,这幅作品中的画面中心是一个裸体的女神,芊芊玉手,并极力做出一副可爱的模样,粉嫩的身体显得非常的柔软,有种有肉无骨的感觉,用各种小笔触来点缀,并强调这种玲珑的曲线美。利奇温说道:
“罗可可艺术风格和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在于这种纤细人微的情调。”
与其说是女神,倒不如说是法国宫廷中高贵典雅的妇人。在布歇的笔下,散发着浓重的脂粉的味道,他笔下的妇女仿佛是中国的小瓷人。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宫廷中,掀起了一股日用品变革的风潮,他们开始用中国的瓷器来替代原本宫廷中的旧的银器,当时法国人对于中国的瓷器文化还不是很了解,他们开始把中国的瓷器与本国艺术审美的好恶联系起来,在很多的瓷器身上镶上了金银宝石,或者在把手上面进行鎏金工艺,使它变成了“金属瓷器”。通常,一些贵族喜欢用这样的瓷器作为自己装饰家居的摆设,同时也是他们炫富的一种手段。我们在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夏尔丹的画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器皿。藏于巴黎罗浮宫的《静物》则充分地显示出了中国的瓷器在法国当时的流行程度。位于画面正中问的白色瓷瓶,在把手和瓶盖的周边镶嵌了金属,显得富贵异常,同时也体现的东方的韵昧。整幅画面明亮而细腻,瓷瓶和玻璃杯,正是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罗可可肖像画领域一心一意耕耘的画家要数莫里斯·昆丹·德·拉图尔。他绘制了一系列精致无比的肖像画,成为法国最为杰出的色粉笔画家之一。能够体现他精湛技巧的作品就要数《蓬巴杜夫人》这幅肖像画了。这幅画色调恬淡优美,笔法精致无比,非常生动准确地展示了那个时期的审美趣昧。这位夫人身着的衣衫是一件米白色大礼服,这件礼服上面点缀的花纹图案,像极了中国妇人喜欢的用的红色山茶花的图案。注意观察右下角粉红色的枕头上面的图案,仿佛就是中国帝王宫廷中喜欢用的龙的圆形图腾。画面中显露出桌脚的雕刻花纹,这样的阳刻方法,以及雕刻出来的图案,正是在中式家具中常常出现的样式。
中国的艺术对罗可可艺术的影响
我们比较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会发现两个截然不同的感觉。东方的绘画注重表达的是抽象的,对于人性的思考,西方的绘画注重表达的是具象的,对于感官世界的描绘。中国画注重的是对于人性的思考,注重的是写意,而西方的绘画注重的则是写实。在中国的瓷器,绘画作品,丝绸,家具流入到法国市场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传统审美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他们开始采用蓝白色的对比,喜欢用金色,喜欢在衣服以及画面上描绘东方的图案和花卉,我们在拉图尔的《莲巴杜夫人》这幅画上面就可以领略一二。在这幅画上,不仅仅是衣服上的花纹,同时还有桌子,椅子背部多处地方都充分显示出了东方元素。中国的绘画有种超脱世俗的潇洒,这是许多的法国乃至欧洲的艺术家们去着力模仿和学习的,他们有些人甚至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来增强自己对于中国艺术的了解。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图案精美,样式多变,有一种超脱于世的美感,在中国瓷器大量流行于法国的同时,正是罗可可艺术大行其道的时候。明清时代的瓷器以青花瓷和珐琅彩而闻名,它那细腻的处理,雅致的细节,规整的图案,明快的色调,给当时沉闷的巴洛克式的艺术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珐琅彩的花瓶,简直跟罗可可时期的花瓶如出一辙。罗可可艺术反对巴洛克的僵硬死板的线条,以及过于繁复艳丽的图案,变为风格雅致,色调清淡,笔触细腻,光纤柔美的艺术风格。利温奇认为“罗可可艺术风格和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这种细腻雅致的情调,正是中国元素和西方美术的完美结合。
结语
中国元素对于罗可可艺术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于欧洲人的影响不是通过书籍,不是通过典故,而是在众多的丝绸,瓷器,绘画商品中潜移默化留下来的。中国绘画的写意,瓷器的素雅,丝绸的细腻,家具的别致,无一不在影响着罗可可时期的法国乃至欧洲的艺术大观。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邹振盛(1989-),男,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