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

2016-12-26 13:25沈银珍
亚太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沈银珍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化人才素质要求、培养举措等,以冀探索出如何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83-01

一、引言

在科技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带动下,曲折前进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期间,又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是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战略举措,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具有时代意义,高瞻远瞩,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此背景下,需要我们培养一大批语言精、技能强、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专门人才。

二、国际化人才素质要求

2016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国际化人才,在掌握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的基础上,还需要有国际化水准的视野与能力,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并占据主动权。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七种素质:国际化视野宽广、创新意识强烈;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掌握熟练;国际惯例熟知;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国际活动能力独立;运用、处理信息能力强;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心理素质健康,对于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等,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步发展成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渗透,更加显著地影响了各国高等教育。随着“互联网+”、“跨境电商”、“一带一路”等的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目前还有很多重要因素印象这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一是意识培养未得到良好的推广,未能全面渗透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之很多高校不具备相应水平的办学条件,无法直接合作其他世界知名高校,软条件还有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师资建设不足,与国际化要求水平差距明显。三是很多高校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不相匹配。为此,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学校,我们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顺应国际、国内形势,满足社会需求,多管齐下,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更新观念,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

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高校认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形成国际化战略思维、拥有全球化的视野,通过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快速提高高等教育整体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形成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以学习世界各国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收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为方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而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理清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为基础、以职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优秀高端具有综合素养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积极借鉴和吸取国外同类高等院校的优秀先进经验,对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提高和创新,从而提高整个高等院校的专业水平;营造出学生积极学习外语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学生更多社会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应用能力。通过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提升,是奠定了培养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坚实基础。

(三)加大力度,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教师对外交流工作,力求增强管理人员与教师的语言交流水平和专业外语能力,需积极开展一些面向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外语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著名高校开展的学术会议和各类高水平的学术研讨班、出国深造和访问;增强管理,提高教师出国深造和出访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积极与国外高水平高校进行校际交流和合作。

(四)广开渠道,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促进和更多国外高水平高校的交流与学习,在内,逐步推进一些满足国际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的设立和发展,积极培养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开阔高校领导、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升华思想;对外,着重加强和国外著名高校的互动,学习最新的优秀办学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开展一些具有高水准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力度。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通晓国际惯例与法规、具有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