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燕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涉及面广、难度大成为主要特点,这就让一些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无从下手,甚至产生畏难心理,搞了好多年阅读教学也只是盲人摸象。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注重课内,忽视课外,学生的阅读习惯差的现象,课外阅读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付诸实施或收效甚微,因此,阅读教学成为名符其实的难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多年,现就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中学生阅读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师教法呆板单一,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在农村学校,仍然大范围存在着陈旧的“满堂灌”模式,这极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阅读兴趣大减。此外,部分教师不认真钻研课标与教材,表现出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考什么,教什么,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无视教育规律,枯燥的教学方法渐渐地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阅读动力不足。农村学生大多由于父母在外打工,没有人照管,久而久之养成散漫自由的习惯,学习上缺少督促;农村的文化积淀相对薄弱,在家的大人们也是以看电视、玩手机作为娱乐方式,没有引导孩子阅读的习惯,学生阅读的字数真是少得可怜,不要说达到课标要求了。自由散漫的学习习惯与严重不足的阅读数量是农村中学生令人忧心的阅读现状。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阅读深入到中学生生活之中,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呢?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开设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帮助学生选择好的课外读物;加强阅读指导的层次性、针对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层次,克服阅读盲目性,增强阅读效果;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的大阅读策略就是要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在平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这些方法:
1、悬念调动法。教学中,留下悬念给学生,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讲一些名人名家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多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3、活动支撑法。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而寓读书于活动中,却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前安排5-10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好的内容或语言材料;可以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手抄小报的内容让学生自行阅读寻找搜集;还可以利用班会活动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凡事预则立。”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每天读报时间读课外书。当然,教师也可每周抽出一节的语文课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类型的书目,提出不同的要求。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可以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可以记下读后感受、写读后感;可以进行句子、段落、篇幅的仿写;也可以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收集在一起。
3、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只需要了解大致内容的,常常采用略读;而需要认真学习、仔细揣摩的则需要精研细读;查找信息、收集资料则只需浏览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
4、指导学生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阅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集中精神,思考问题。
5、指导学生联系课堂。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我们应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与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少便是中外名著节选,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适时地阅读原著,便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必修三小说单元讲授《老人与海》 节选时,便可让学生去阅读整本小说,更好地理解老人的这种“硬汉精神”。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爱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在学生心里树立伟大的形象,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才有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严而有度。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他们任性、叛逆,犯错误是常有的事情,教师不能一味批评,要以教育鼓励为主。
2、充满爱心。要让学生喜欢,最好的方式就是能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关心体贴学生,要特别关心贫困家庭学生和离异家庭缺乏温暖的学生。要多和他们谈心,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这样就能深深地感动和感染其他学生,让全班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爱,自然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
3、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学生一下子难以做到的,从不强求学生。教学生做人,自己首先做好人。总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表率。
4、幽默风趣。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时一定要多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引入新课。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在学生感到疲倦时能用风趣幽默的笑话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学。
总之,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读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怎么阅读,授以阅读理解的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