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杨慧瑛周健恺丁洁琼
摘 要:
古代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载体,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形式。这种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古代书院文化的研究分析,结合当代大学教育的特点,总结出现代大学“书院文化”具有的若干特点,同时结合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建设实践,对大学书院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现代大学;古代书院;书院制;文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35
1 前言
“书院”一词最早起源于唐代,胜于宋代,延绵至明清,传承千年,出现了众多著名书院,如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的应天书院等。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组织,已然形成其特有的书院文化。古代书院的兴盛离不开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即为精神之所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消耗殆尽,而因时间的积淀使得文化更加具有厚重感。“近现代大学”起源于十二、十三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开始于十九世纪初,一般认为,德国洪堡在1809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而我国现代大学教育起步较晚,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随着中国现代大学教育近一百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代大学对学生的培养过于重视学科化和专业化,而轻视通识教育。因此,在国内以香港中文大学为首的众多高校早已开展了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以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而在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制度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积淀。因此,本文总结古代书院文化精髓,探索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下文化体系的构建对实现全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古代书院文化
我国古代书院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体系。从书院的选址、书院的建筑文化到育人理念、教育形式再到师生关系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讲究的,而且环环相扣,互相作用,浑然一体,形成别具一格的古代书院文化体系。
古代书院是当时鸿儒大师,文人雅士讲学交流之地,引领学术潮流,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学问和德行,因此古代书院的教育不是专才教育,而是注重培养具有崇高道德理念和学问的有志之士。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礼,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是因为其可以把学问和德行融于一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传授知识,这是育人的最佳途径。如果只重视学问而轻德行,那么就会误入歧途,引发悲剧。
古代书院注重“品行高尚、知行合一”,“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育人理念。品德教育是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将其写进规约。如耿介在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在嵩阳书院制定了《敬怒堂学规》,而后到了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敬怒堂学规》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嵩阳书院学规》。学规首先就讲到“书院同人,皆有志于圣贤之学,须从德性涵养中来,致知力行,而后可渐渍,以几于道”。学规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每一条都有具体阐述,使人一目了然。学规的订立有助于培养书院师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古代书院教育非常重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育人理念。学术自由首先体现在学者们可以自主地进行学术研究。有了一个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学者们可以潜心搞学术著学说。有了学术自由,自然避免不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就体现了“兼容并包”的育人理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辩”,在这次著名的学术聚会上,朱、陆双方就“为学之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此后,朱、陆两人多次展开思想交锋、学术论辩,但终未能“会归于一”,这体现了双方各自学说思想的特点。有了这种各具特色的朱、陆之学的存在,使得南宋儒学以至南宋以来的全部儒学才更加丰富多彩,展露出生命活力。并且,朱、陆之争促进了朱学、陆学乃至整个理学思潮的发展。
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受到其育人理念的影响,书院大师在讲授学问时,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经常是提纲挈领以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大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平等交流,自由探讨的。此外,书院为了进一步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会制定相应的规定加以约束规范。
“学问有成,在乎自修,而不在乎外界压迫”,因此书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大师的讲学指导为辅,同时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做自主研修。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不明白的大师再给予讲解和辅导。另外,书院在教学过程中,定期还会安排各类学术演讲,包括“升堂讲说”、“会讲”和“讲会”等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自由研究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3 大学书院文化的特征
现代大学教育近二百年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学科、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目的的。现代大学加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却减缓了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重视了科技创新,却忽视了文明传播;弘扬了技术理念,却冷落了人文精神;强化了才能的功效,却疏漏了道德的价值。这些现象无疑把大学变成了社会的“附庸者”,把一切教学科研的最终目的变成了社会服务,把科研成果变成升迁发财的“武器良药”。因此,如何转变这种功利心态,对于大学,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了转变这种不良风气,摒弃功利之心,弘扬全人教育理念,现代大学不断寻找改革方向。而大学书院制的出现,给现代大学带来了无限的光明。
大学书院是大学内部自行设置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承担学生生活与文化活动的新载体。这种新载体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可以充分弥补高等教育中学科专门化、课程专业化所带来的弊端。大学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不仅要术业专攻,更重要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而书院制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载体,必然在全人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大学书院制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先后有近百所高校进行了书院制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比较典型的高校有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复旦大学(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淮海工学院(2008年)、汕头大学(2008年)、肇庆学院(2009年)、上海大学(2011年)等。书院制与现代大学的有机结合,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探索现代大学教育的必然结果。
大学书院与古代书院具有明显的区别,但又有内在的联系。区别在于大学书院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以弥补大学学科专门化、课程专业化所带来的弊端,目的就是造就综合素质良好的新时期青年。大学书院的存在形式大多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形成学生生活社区。在学生书院生活,有专门的书院管理服务老师,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一起生活,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及时给予帮助;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等。同时,通过书院这个新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调动更多的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等。
大学书院制建设过程中,关于书院文化建设一直是构建书院的核心内容。而要建设“书院文化”,就要研究“书院文化”具有哪些特点。通过总结国内外各高校书院建设经验,可以知道“书院文化”具有“有而无”的存在特点,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周围、影响我们的一种文化,而文化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存在形式。
“书院文化”又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普遍性体现在书院的育人目的都是为了弥补学科专门化、课程专业化所带来的弊端,书院所做的一切事务工作都是围绕全人教育开展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大学的不同书院,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有的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有的注重科学精神教育,有的注重人格情操教育等,可以说由于“书院文化”具有“特殊性”,也就可以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书院文化”,而“特色的书院文化”又是书院的命脉,不同特色的书院文化当然会造就不同的社会人才。
“书院文化”具有依赖性的特点,这体现在所有的书院文化建设活动全部依赖于学生,学生即使文化的创造者,又是被熏陶者。“书院文化”的积淀不仅是靠时间的推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创造与传承。
“书院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文化形式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主要通过书院的内外环境布置,书院硬件设施等体现,隐性文化主要通过人际交流、制度规范等方面体现。
大学书院是否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是左右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书院制生命力的所在。只有具有特色鲜明的大学书院文化,才是大学培养多样化全面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需要,同时,也是形成特色大学的需要。
4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文化建设探索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主动走近学生为基本原则,以服务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成长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业指导、加强服务保障,努力将书院打造为强化立德树人的阵地、密切师生关系的舞台、提升发展能力的课堂、落实精细管理的平台,充分发挥书院在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积极践行卓越理念,通过进一步发挥学生书院的育人阵地和平台,丰富并拓展第二、三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融通、自主学习、组织管理等实践能力。坚持传承学校学生管理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推进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促使学生管理更加强、体制更顺畅、工作更有效,最终实现“学科融合,学院不虚,书院更实”的目标。坚持推动更多教师
广泛深入学生、走进学生,促进导学、助困、解惑常态化。通过实现党团组织进书院、教师导师进书院、讲堂课堂进书院、事务服务进书院、社团组织进书院、校园文化进书院、平安创建进书院等等,实现各种育人力量的协同。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建设开始于2010年,多以绍兴籍名人的名或字命名。截止到2015年末,绍兴文理学院共成立12个书院,涵盖了全校各个层次的学生。
南山校区分布四大书院,分别为阳明书院、仲申书院、文澜书院和建功书院;河西校区分布四大书院,分别为成章书院、竞雄书院、树人书院和青藤书院。在兰亭校区成立羲之书院,上虞校区成立东山书院以及在河东校区成立嵇山书院等。
在成立的这12个书院中,每一个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其中以仲申书院为例,仲申书院以绍籍名人蔡元培先生的字命名,位于南山校区,所辖7—10幢公寓楼,每幢公寓楼均设有综合办公室、学习辅导室、病号房、公共储藏室、心理辅导室等8大功能房,目前有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等学院的学生入住。
书院由院长、副院长、院务主任、辅导员组成,设有书院团委、学生会、自管会、楼委会等多个学生自治组织,另有书院宣讲团、诚信驿站运营团队、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院报编辑部等多个学生工作团队。
书院以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为院训,以校友文化为主题,秉承先生“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教育精神,学习北大“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的人文理念,希望住在仲申书院的每一位“准校友”以历届杰出校友为典范,怀揣梦想踏进小舍,以大家之身走出小舍。
书院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主动走近学生为基本原则,以服务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成长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业指导、加强服务保障,努力将书院打造为强化立德树人的阵地、密切师生关系的舞台、提升发展能力的课堂、落实精细管理的平台,充分发挥书院在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经过多年的书院制建设探索,绍兴文理学院逐渐形成了立足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具有显著书院制特色文化的先进高校。
参考文献
[1]曹磊.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8084.
[2]孔素美,白旭.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形制浅析——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为例[J].建筑文化,2011,(7):177179.
[3]宫松涛.嵩阳书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4]朱为鸿.传统书院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创新[J].肇庆学院报,2013,(1):812.
[5]杨秦,杨万文.中国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事[J].学术探索,2014,(3):153156.
[6]李翠芳,朱迎玲.现代高效书院制建设及原因追溯[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