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6年7月18日
地 点:甘肃省渭源县
主持人:冯玉雷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
参会人员:(按发言顺序排名)
何晓云 中共甘肃省渭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朱 鸿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
张天恩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李永平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
杨 骊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副教授,文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卢法政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人大主任,作家
张振宇 中国甘肃网总编辑
李迎新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作家
王文元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专栏作家
刘培文 中国甘肃网记者
军 政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白晓霞 甘肃省渭源县副县长
田学忠 甘肃省渭源县文广局、旅游局局长
何全文 甘肃省渭源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杨 斌 甘肃省渭源县博物馆馆长
何晓云 中共甘肃省渭源县委常委,
渭源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因此而得名。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渭源古城首阳亦是古丝绸之路东线南路重镇。渭源县境内不仅有马家窑、齐家、四洼和大禹始祖文化,还有商周文化、秦长城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渭源还是全省景区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以渭河源大景区为代表的10多处景区是理想的休闲、避暑胜地。近年来,我们以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为平台,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平和发展,在打造渭河特色文化建设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发源于新石器早期的玉文化是中华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显著特色。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根据从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的齐家文化及其他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推测,五六千年以前玉石之路的雏形就已经存在了,张骞所走的丝绸之路正是在玉石之路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
2014年6月,丝绸之路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渭源是古丝绸之路东线南路必经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宝库,希望各位专家将渭源作为学术研究的宝地,多来渭源传经送宝,帮助我们共同挖掘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的重要内涵,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传承创新,进而合理开发,扩大渭源本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从2014年至今,我们共进行了九次玉帛之路的考察,主要按照周穆王西行昆仑的路线进行,由东到西,包括山西代县、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南北道。商代以前,中国的交通无马无车,主要依靠水道。《尚书·禹贡》、《水经注》都突出了水利的漕运作用,如果说上古时期存在一条从中原到西域的交通路线,那一定是沿着黄河及其支流进行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经陕、甘两省,有“一条渭河历史,多半部中国历史”之说。上古夏、商、周三代,除了商人来自东部,夏人、周人、秦人都与渭河流域紧密相关,直通关中。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而得关中又是得中原的核心条件。
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交通问题,且研究以文献记载为主。自从考古学兴起,在研究上古历史问题方面,文献研究逐渐退居次要位置。通过考古我们发现,包括马家窑、齐家等多样史前文化在内的甘肃在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远远超过史书中的记载。渭水与黄河汇流的地方是最具有戏剧性的地方。山河地理与文明兴衰、朝代更替之间关系密切,实际的田野考察可以补充和纠正史载记录。渭源有东亚大陆上最早的长城遗址,秦人兴起于甘肃礼县,先占领关中,再统一六国。前几次考察集中在广河、临夏一带,关注齐家文化和“夏”的有关问题。齐家文化是以玉器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类型,渭源县境内也分布有齐家文化遗址,通过我们的考察,发现齐家文化最密集的分布区就是定西。铜被发掘以前,最重要的国家资源就是玉石,《诗经·公刘》记载:“何以舟之,唯玉及瑶。”《山海经》一直被视作文学作品,但其背后一定有历史的真实,其中记载的400多座山中有140多座出产玉矿,鸟鼠山前后就出白玉,遗憾的是,这里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尚书·禹贡》中也记载了西秦岭出产四种玉石,《尚书·顾命》中也有大量关于玉石的记载。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中国金属文明的起源与中亚、西亚有关,尤其是黄金,中国最早的黄金耳环出土于河西走廊西段的玉门火烧沟遗址,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原则崇拜玉石,玉石是王权的象征,可见,对玉石的关注是华夏文明独有的标志。中原王权对西域玉石资源的需求直接催生了玉石之路,而在这条路上运送玉石的主要力量是少数民族。最新发现的敦煌文书是晚唐时期的,记载了敦煌太守带领28个人前往长安,带了三件献礼:一块玉团、一个牦牛尾、一个羚羊角。返回时,朝廷赏赐布匹2000多匹。从今天的经济意义上看,中央政府是吃亏的,但这就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所在,即对玉的崇拜高于一切。
从玉石之路的角度看,渭源大有文章可作。周秦汉唐,渭水之源还有很多故事埋藏在历史的长河里,这都需要我们当地的文化人来挖掘、重建。
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完成的九次玉帛之路田野考察,始于“玉石之路黄河道”假说的求证,两年来,基本是围绕着河西走廊及其两端的古道作拉网式的实地调研,大体上摸清了从新疆喀什到甘肃马衔山一带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从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2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在西汉之前,不属于华夏国家的控制范围。除了后羿和周穆王,没有多少人去过那里。即便是秦始皇,其西巡的边际也不过陇西,连兰州都不到,秦长城就是秦帝国的边界。在西汉武帝和张骞的时代,西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中国版图的西部边界才以玉门关为新标志。汉唐以后的边塞诗,让这个以玉为名的边塞关口名扬四海。“玉门关”这个名称意味深长,若没有几千年来持久的西玉东输的运动,就不会有这个名称。如今看来,玉门关位于200万平方公里西部玉矿资源区的中间位置。新发现的马衔山和马鬃山玉矿,都在玉门关的东面。先秦时代的西玉东输运动,一定还有其他的道路支线和关口,但黄河及其主要的上游支流,发挥着主要作用。
从距今4000年以上的龙山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直到秦汉时期,西部的玉石始终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正是顺着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的流向,夏、商、周、秦四大王朝中的三个先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国家政权。渭河流域孕育文明的重要意义,从夏人、周人和秦人的运动方向看,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尚书·禹贡》讲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是顺着河流方向的。周人崛起于陇东,秦人崛起于礼县,也是顺着泾、渭两河的方向,先入主关中,再入主中原的。从渭河的发源地渭源县鸟鼠山到渭河汇入黄河的华山之下,不知深藏着上古文明的多少奥秘。一直到宋代,渭河还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将六盘山一带的森林木材,沿着渭河、黄河流向,漕运到开封府。那么,在远古的西玉东输过程中,渭河的作用如何呢?第四次玉帛之路考察的马衔山玉矿,距离渭河源头不过几十公里。我希望通过第十次考察,为问题的解答寻觅线索,也对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以来的西北玉文化分布搜集更加细致的地域资料。这就是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的缘起。
渭源有很多齐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对应商代时期,渭源主要是羌文化圈。周穆王西巡沿着河套平原北上,走草原路,并没有经关中过河西走廊,因此,这里也没有周人的痕迹。渭源有秦长城遗址,可以推测出和秦有关的一支戎人曾在这里活动。这种对历史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完善地方志也有很大帮助。
张天恩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关注齐家文化,就是要关注齐家玉器,我手中有一件齐家玉器,是齐家晚期的一件作品,不是用来祭祀,而是有其实用价值的。它的包浆、沁色、单面钻孔、喇叭口都显示出强烈的齐家玉器特点。
我在渭河流域徘徊了几十年,过去对渭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它冲击了关中平原,由此引发了汉唐各代在此建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我曾两次专门考察过渭河,从宝鸡峡到入河口——潼关,向往渭源,但今天才得以成行。对渭源的考察使得我对中华民族产生、繁荣的相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渭河沿线见证了人类生存的艰难,这里有残杀、斗争、妥协。其次,包括渭源在内的整个渭河沿线以及整个黄河流域也见证了民族的融合。再次,包括渭源在内的整个渭河沿线是玉器传输的线路之一,其背后包含着文明的传播,因此,渭水流域也是文明、文化传播最密集的管道之一。我一直在思考:谁是中国人,谁可以成为中国的主宰?先民的主宰之争实际上带动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最后,我要指出,文明传承中,对于资源的保护尤其重要,一定要重视渭源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李永平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
对于此次考察,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渭河流域的早期中国”,在这一主旨下,我一直在关注小麦这种农作物。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和小河墓地都有炭化小麦出土,时间大概为距今3800年;甘肃张掖东灰山遗址出土的小麦距今4250年左右;陕西武功、河南的部分地区也有小麦的发现;汉代以后,小麦传播到了江南地区。渭源周边自然环境非常好,特别适合农业生产,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说明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美。由此,我想到,齐家人是不是最早培养小麦的人?众所周知,面食源于中国,向西传播到意大利,最后波及整个欧洲,向东传到日本、韩国,向南传到东南亚。发现面食的遗址在中国据说有300多处,青海喇家遗址发现的面条是用糜子和谷子做的,从青海的考古发现看,这里的小麦种植比新疆早。这也是我思考这个问题的缘起。
第二,渭源县博物馆征集的文物数量多,出土的相对少。这说明丢失的信息量大,使我们对有些问题不能进行全方位的判断。
第三,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以及产业化的开发方面,要全面、慎重地利用好,要全方位地将这些信息保存起来,这对解决早期中国的相关疑问意义重大。
杨 骊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副教授,文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对于此次渭源考察,我认为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和谐”。渭源有十分优美的自然环境,这就使其有了承载、养育文明的能力。历史上,渭源经历了很多战乱的侵扰仍然发展下来,其根本就是和谐的体现。鸟鼠山能够使鸟鼠同穴,这就是一个和谐的文化意象。渭水源头民族很多,文化交流很频繁,和谐、包容的精神就是非常可贵的。众所周知,玉也代表了一种和谐——天人和谐,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化干戈为玉帛”,二者之间是有相同之处的。
我要说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源头”。过去,我们关注的都是中原、黄河,但忽略了其他源头性的存在。童恩正先生的考古工作为我们划出了一个半月形的文化带——中原文化之前、从东北到西北的文化带,这个范围内的各种文化类型都是历史悠久、非常璀璨的。苏秉琦先生提出了“满天星斗”论,其中,渭源处在源头性的地理位置,将其放置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来看,它就是中华文明发源的重要节点。但是,渭源的相关考古工作比较薄弱,还有很大的可挖掘空间。西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期待着这里能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卢法政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人大主任,作家
在我看来,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文化考察活动意义重大:第一,2014年7月,玉帛之路河西走廊道考察结束后,专家们提出了一个论断:马家窑和齐家文化先民东迁,最后由大禹建立了夏朝。希望此次考察能进一步论证这个课题。对渭水之源的相关历史文化的挖掘有利于梳理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史,对甘肃省和渭源县也意义重大。第二,加强渭水源头的保护意义重大,对于拉动当地生态旅游十分重要。我工作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与甘肃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希望双方能加强合作、联系。
张振宇 中国甘肃网总编辑
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文化考察活动的一个主题是“助力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我们的这次考察意义重大。甘肃是文化资源宝库,有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简牍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三国文化等,但玉文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此,叶舒宪老师提出了“玉出二马岗”,对甘肃玉文化的宣传和挖掘有着重要意义。截至目前,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已经举办了十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此次考察的目的就是加大对渭源的宣传推介,中国甘肃网作为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将实时更新考察进程,推送专家考察手记,全方位报道此次考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