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霞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额肌瓣悬吊术治疗, 观察组给予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欠矫率、过矫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79.1%)高于对照组(51.2%), 欠矫率(0)、过矫率(0)均低于对照组(11.6%、9.3%)(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先天性上睑下垂;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62
上睑下垂对患者形象美观、正常视力等均会造成一定影响, 而手术是上睑下垂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1]。本次研究将探讨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接收救治的86例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 女20例, 年龄16~45岁, 平均年龄(28.2±5.6)岁, 轻度20例、中度17例、重度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 女21例, 年龄16~46岁, 平均年龄(28.5±5.9)岁, 轻度18例、中度18例、重度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为单眼病发患者, 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事前告知患者病情发展以及手术方法, 征得患者同意后签订责任书。上睑下垂患者病情分级标准[2]:轻度:患者上睑下垂量≤2 mm;中度:患者上睑下垂量>2 mm且≤3 mm;重度:患者上睑下垂量>3 mm且≤4 mm。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 患者给予局部麻醉并根据患者重睑实际情况于距离其睑缘4~5 mm位置作切口, 直至患者上睑板表面后切除切口以下4 mm宽度的眼轮匝肌, 充分暴露患者睑板结构。而后对患者眼轮匝肌表面直至眉弓上方20 mm、宽20~25 mm的位置进行钝性分离, 于患者眼眶上缘下方的额肌以及眼轮匝肌的范围交界点作横切口, 切开患者额肌纤维并向上不断分离额肌纤维直至后眶隔, 于眶上缘贴骨膜并再次分离直至眉上距离10 mm位置。整个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眶上部神经血管束并再次与患者上睑位置切开上方的眶隔膜, 向后方分离直至眉下后剪开眶隔膜并将其左右分离, 完成眶隔后隧道的建立工作。此时术者将额肌瓣穿过眶隔后隧道并以褥式缝合法对睑板1/3交界处进行固定, 间断缝合切口后将睑板表面进行深度固定。最后使用胶布缝合患者额部而避免角膜暴露, 伤口给予加压包扎。
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额肌瓣悬吊术治疗, 患者给予局部麻醉并根据患者重睑实际情况切开上睑皮肤, 切除部分睑板前眼轮匝肌并充分暴露睑板, 由患者额部开始不断向前分离其皮肤与眼轮匝肌之间的阻滞并直至距离眉弓2 cm位置, 暴露患者眼轮匝肌与额肌交界范围后对额肌作横切口且剪开约1.5 cm, 分离患者额肌、骨膜并将额肌剪开直至两端长度为1.0~1.5 cm, 最终形成上宽下窄的梯形额肌瓣, 此时术者使用褥式缝合法对患者睑板1/3处进行缝合, 尽量维持患者上睑弧度的自然、匀称效果。最后术者根据患者重睑时间情况缝合上睑皮肤切口, 使用胶布贴合患者额头, 将眼睑闭合后伤口给予加压包扎。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欠矫率、过矫率、并发症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79.1%)高于对照组(51.2%), 同时欠矫率(0)、过矫率(0)均低于对照组(11.6%、9.3%)(P<0.05)。见表1。
2. 2 并发症 观察组无并发症出现, 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2例、暴露性角膜炎1例、复视2例、严重眼睑闭合不全2例。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 低于对照组的16.3%(7/43)(P<0.05)。
3 讨论
上睑下垂是当前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科疾病, 其指的是患者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自身双眼上睑覆盖上方角膜且长度达到1.5~2.0 mm, 此时患者上睑缘低于正常范围, 即患者上眼睑下垂时遮盖瞳孔。上睑下垂患者的病发原因多为上睑提肌发育不全或者结构缺损, 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弱视症状。测定患者眼睑位置、提升患者上睑肌提力是患者手术治疗的关键[3, 4]。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额肌瓣隧道的建立来直接达到恢复患者上睑肌提力的目的, 由患者额肌力量来主动承担提起上睑的效果, 此时患者额肌瓣隧道仍然存在良好的血液供应以及神经支配, 充分维持患者额肌的正常收缩功能, 不会使患者出现抬眉、皱额等不良现象, 有效避免了常规额肌瓣悬吊术中使用丝线、异体巩膜等中间物品提起上睑而引发影响患者术后美观形象的现象, 同时其提起效果也更加优秀。且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手术过程中仅用1个切口就足以完成手术, 更加减少对患者外观形象的不利影响[5]。
综上所述,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艳艳.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临床分析. 当代医学, 2012, 18(4):69.
[2] 胡军.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5):126.
[3] 杨萍, 杨静, 龚慧, 等宽大额肌瓣悬吊术手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5, 12(3):56.
[4] 吕艳.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护理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8):224.
[5] 武静.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38.
[收稿日期: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