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职业病,也可能是经验主义导致的偏见,做涉外报道久了些,见的外国人多了些,不论是日常随性的吃饭喝茶、说话聊天,还是严肃认真、刨根问底的工作采访,我越来越喜欢与有着比较丰富的海外经历的人打交道。
这次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进行采访的过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哪怕是面对一个研究了几十年无人机的总工程师,作为彻彻底底的技术盲,我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工科精英男”之间的太多障碍和隔阂;或者是面对业务出身的院领导、科室主任,我也感受不到多少领导的威严或者那种一眼看上去就显得刻意的放下身段、平易近人。尽管身份和级别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接受我们采访的过程有一种默契,尽可能去说我们想听且听得懂的话,并且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媒体人身份而显得过于拘谨或者保守;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常出国,常和外国人打交道、谈业务、做生意。
其实不难理解,不论对于经常“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机构还是人,在对外合作中也都寻求这样一种关系的达成。久而久之,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思维和言行上的惯性。而置身于其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种其实叫做开放的惯性已经融进了他们的血液里。
中国的无人机产业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时代的产物,走的是典型的“引进来、走出去”的路子:技术源于西方和苏联,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又因为大踏步的“走出去”而在世界市场占有了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
不过,中国无人机的疾行快走并没有让这个行业中的人自我膨胀,反而随着同国外交往、合作以及自己开放程度的加深,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同领先者的差距所在。这种落后并不只是体现在技术、产品等硬件上,而更体现在人身上,从基本功到服务意识再到沟通能力,几乎是全方位的。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正是得益于赶上了一个开放的时代和他们自己选择的开放路径,中国无人机才做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如今,力争进一步做大做强甚至是“赶超西方”的他们,更加笃定地相信并会坚持开放的路径选择,并期待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
@黄刚:菜鸟首次全面呈现智能物流运营体系,今年双11,菜鸟的智能物流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其实国家的政策有很多扶贫的,出发点和文件精神都是好的。关键一点,没有落到实处。(为何不浪漫是罪名)
当打工赚钱成为改变自己家庭生活状况和开拓自己眼界的唯一机会时,童工就不难理解了。(小开开黑暗骑士)
与此类似,每年都有大量的中专生、大专生,被学校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强迫到工厂实习。不去实习就不给毕业证,干着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越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