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继坚
从奥运报道看“现场新闻”引领媒体业态变革
文/周继坚
用全面报道、现场体验、专业知识将线上的受众全息包裹在可体验的新闻环境中,这种“现场新闻”理念和效果的实现将成为未来职业新闻机构的发展出路和优势所在。
在内容生产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新闻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信息传递,而是发挥各种专业技术优势,将新闻产品的现场感和体验性做到极致。大型体育盛会是新型新闻生产模式操演的绝佳舞台。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社以蔡名照社长提出的“现场新闻”理念统筹新媒体报道,以新媒体专线改造升级为契机,以新华社客户端为载体,通过整合移动终端平台,大力加强创意策划和技术创新,突出全息直播态报道,丰富和实践了“现场新闻”新理念,在奥运新媒体报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里约奥运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首次奥运会,也是各家新闻单位展示新媒体报道的竞技场,新华社“现场新闻”在已有6个月实践的基础上,在奥运会报道中调用全媒体报道手段,进一步拓展功能应用、创新报道产品,使“现场新闻”报道呈现出5个主要特点。
全息。奥运“现场新闻”报道重点围绕比赛现场和嘉宾访谈,实现文、图、视频、动图、动漫、VR等全媒体手段融合呈现,实现跨媒介、多形态传播,除在新华社客户端实时发布外,所有现场素材经二次加工后,形成产品同步在新媒体专线播发。
一是系列品牌栏目全方位呈现奥运。推出“新华社记者带你直击奥运”“里约鲜知道”“里约下午茶”“约大牌”“图说奥运”等系列品牌栏目各有特色,极大地丰富了“现场新闻”报道形态。其中,“里约鲜知道”共推出25篇,《昨夜今晨:跳水第6金,国羽全线失意》《探秘开幕前的马拉卡纳体育场》等浏览量超过70万次;“里约下午茶”共推出17篇,《中国队首金“难产”,正常吗?》等稿件浏览量超100万+;“约大牌”共推出26期,专访夺金运动员、奥委会委员等,其中,《专访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浏览量超100万+。
二是VR报道丰富视觉体验。VR沉浸式视觉特点,在奥运会报道中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体验。新华社客户端连续推出6期《VR全景看奥运》系列短片,用全景视频真实记录里约,带观众走近亚马逊球场、基督像、热带雨林、里约海滩等,全景观看里约的地标性建筑和独有景色,让用户通过客户端就可以对奥运所在地进行“深度游”。其中,《VR奥运之旅——奥运村升旗什么样?》浏览量超100万+。
三是“动新闻”让报道生动有趣。“动新闻”是新华社新媒体拳头产品之一,此次奥运报道,共发布奥运“动新闻”16期,从多个角度切入比赛项目。其中,《里约奥运会的正确观看姿势》系列动新闻,用二维动漫创意视频的模式科普奥运会赛事,轻松幽默的语言加上好看好玩的动漫形象,配以愉悦欢快的背景音乐,使奥运科普报道变得生动易懂,浏览量65万人次。
全时。里约奥运会从7月31日开幕到8月23日闭幕,为期24天;而北京和里约还有11个小时时差。新华社前后方两个发稿平台接力,以“24天×24小时”模式接力滚动发稿,依托“现场新闻”为主平台全程直播,实现“零时差”无缝对接,创造了“现场新闻”连续报道时长的新纪录。如此长时间的全时直播,不仅在新华社历史上没有过,对于电视媒体来讲也是不可想象的。“现场新闻”之所以能够做到,主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生产、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是一种崭新的新闻样式。
为克服异地、时差等干扰因素,前后方建立了细分、便捷的联系机制。由总编室牵头,新媒体中心与全媒报道平台、体育部、摄影部、音视频部、图片中心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按照不同职能,建立多个细分的微信群沟通工作,提高了发稿效率。在开幕式直播前,前后方加强沟通、策划,确定了“专家访谈”“现场互动”“里约长卷”等报道方案,明确了负责人。前后方采编人员组成的“新华社快讯飞报群”专打快讯牌,后方预制快讯准备弹窗内容,前方记者根据现场情况对接后由编辑弹窗,为新华社客户端抢得奥运重要资讯90%以上的首弹率。
全球。奥运会是全球的盛会,新华社是世界性通讯社,开展奥运报道,新华社能够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由新华社打造的“现场新闻”报道目光四射、视野开阔,不囿于赛场之内,既把奥运资讯和现场向国内传播,也将巴西和南美文化特质向全球直播。
在关注中国夺金项目现场报道的同时,国内还同步连线冠军家乡,分社记者和运动员家人一起观赛,发挥了新华社作为专业新闻机构的优势,烘托“全球奥运”的热烈气氛。
同时,用全球理念报道国际焦点。比如,前方记者聚焦难民代表团参赛,推出有故事、有温情的一组3篇新媒体报道:《尤丝拉游出难民代表团“最美一分钟”》《奥运难民代表团教会我们坚守梦想》《自主选择比1万块金牌更可贵》,被网民称为开赛至今最感人的报道。
“现场新闻”在报道奥运会800米田径比赛难民代表团选手赛事的同时,与肯尼亚分社合作连线非洲肯尼亚难民营,推出环球连线现场报道《我们在肯尼亚难民运动员训练营陪你一起跑》,联动亚非拉三大洲,充分体现了新华社的全球报道能力。
“现场新闻”还和海外媒体直播打通,一边在新华社客户端上进行现场直播,一边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同步直播。比如,访谈中,华天等嘉宾一边用英文说一段,在海外媒体直播;一边又用中文说一段,在“现场新闻”上播,体现了全球化传播理念。
全网。“现场新闻”是一种新的理念,而不是新华社客户端上的一个栏目。“现场新闻”稿件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布之外,还通过新媒体专线加工成更多新媒体产品,向700多家媒体用户推送。
通过新华网这一PC传播主平台,将“现场新闻”嵌套进行传播。同时还根据比赛当天热点提炼“现场新闻”精华视频,在有“世界十字街头”之称的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屏”播出。其中,《纽约大屏里约奥运会宣传片》系列除在“中国屏”展出外,还在社属海内外社交媒体及终端同步展示,实现移动端和PC端全覆盖、小屏和大屏全覆盖、国内和国际全覆盖。
“中国屏”播出视频类稿件近50条,《绽放 in RIO》系列展示中国运动员夺牌等精彩瞬间,展示“中国军团”良好形象;《不一样的国家队》系列以项目为维度,呈现中国队员的个性;《新华社记者带你看里约》系列,分篇章有侧重地呈现开幕式、风土人情、冠军风采、家乡连线、精彩赛事、难民代表队等。
全链条。“现场新闻”不仅综合运用全媒手段,更打通了多部门、多产品和多种编辑加工手段的应用,为主流媒体采编流程改造进行了有益探索。“现场新闻”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出的碎片化信息,又被整合成通稿,在全媒报道平台被加工成一个个新媒体产品,真正实现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传播。
“现场新闻”还进一步释放新闻生产力,体现在从采集端开始就强化报道能力。“现场新闻”报道中,记者的采访过程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直接播放,将过去记者安安静静看比赛、然后写稿子的封闭式写稿模式,变成记者直接参与的开放式传播模式,从源头上解放了新闻生产力,当然也提升了对记者全媒素质的要求。如今,“现场新闻”已能成功连接全球3000多名新华社记者,下一步还将接入更多的PGC和UGC内容,进一步丰富报道素材、强化报道能力。
“现场新闻”这一全新新闻样式需要强大的采集力量和专业的媒介素养作为支撑,这仍然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优势所在。在里约奥运会的“现场新闻”报道中,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独特品质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蔡名照社长曾说,“报道可以碎片化,但不能零碎化”,这是需要通过专业性来实现的。里约奥运中国女排夺冠后,新华社记者对郎平进行独家专访,报道从每一个球的技术分析,到战术运用、队员素质,再到郎平的心路历程等进行了详细报道,记者提问之专业,和郎平回答之精彩,令人印象深刻。记者的提问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多年的积累,才能提出如此专业的问题,也让业界对新华社记者的专业性感到钦佩。
比如,里约奥运开幕式的报道,“现场新闻”发稿1100多条,全媒体、全方位、零时差向世界传播里约奥运的视觉盛宴和文化背景,开幕式报道精彩纷呈。“现场新闻”之所以能发稿如此迅速,是因为新华社记者团队四年前在伦敦奥运会报道中,就已在微博平台尝试碎片化报道。为了让受众看到开幕式文化元素的精髓,前方报道团队做了大量的准备。在开幕式开始之前,记者就在现场提前拿到英文台本,通过多人协作、迅速翻译出来,直播时也就更加专业,充分发挥了新华社英语人才的优势。
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新华社还邀请了三位解说嘉宾,包括巴西文化学者,他们的专业解读,让开幕式报道更专业。
创新。“现场新闻”仍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现场新闻”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不断应用新的表达形式,丰富报道形态、引领直播趋势。里约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社客户端创意开发的“动表情”产品,成为奥运报道的一大亮点。
“动表情”利用GIF图技术,对图片、视频、文字、符号等元素进行再加工,制作无限循环播放的无声动画,同步穿插到文稿中,形成多媒体报道。运动员傅园慧表情包红遍网络,新华社客户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通过每天一早总结前一比赛日夺金点、关注点,累计制作奥运“动表情”124个,每天以组图形式在客户端首屏重点展示,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奥运会现场亮点,共推出组图稿30期,受到网民喜爱,其中,《动表情-跆拳道见金赢突破 乒乓球再现全包揽》《动表情-女排晋级四强 美选手“扶”获赞誉》等稿件浏览量均达到100万+。
先进技术是创新的重要支撑,本次奥运报道还对“现场新闻”进行了技术升级,推出“主现场”和“子现场”功能,在主现场《新华社记者带你直击里约奥运》下设子现场《女排冲金路》《带你看田径》《竞走冠军王镇访谈》等,实现同一页面下便捷切换,方便用户收看,奥运子现场浏览量均超100万+。下一步,“现场新闻”还将引入目前最先进的云导播台技术,实现多路音视频切换、字幕滚动、多路画中画场景及多种视频流输入,进一步释放采集、播发环节的生产力,提升全息直播效果、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全方位的技术提升优化用户体验,有效拉动用户增长和活跃度提升,真正用最新技术发展和丰富“现场新闻”理念。
融合。加快融合发展,首先考虑新媒体特色怎么实现,如何让读者感兴趣。在里约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社明确以“现场新闻”为主平台,突出融合发展理念,形成统一的组织指挥体系,为媒体融合发展积累了新的经验。
一是实现对新媒体用户的直接供稿,形成融合供稿机制。于奥运会开幕前夕进行升级试运行的新媒体专线,推出12大类20多个发稿栏目,涵盖9种产品形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改造升级之后,新媒体专线所有类型的成品稿件,实现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网易、ZAKER、南方+、北京晨报、深圳特区报等新媒体用户直接供稿,稿件签发后实时接入用户后台、推到前端。
二是实现新媒体产品形态的融合,使稿件新媒体特色更加突出。比如,“里约必杀技”报道突出动漫元素,通过动漫加工,使视频呈现的形式更加活泼。同时在话语风格上进行创新,引入武侠风格的“飞龙在天”“飞侠驭马”“闪电绝影”等词汇,结合对应的体育项目和运动员的一技之长进行包装,可读性更强,在浏览量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现场新闻”兼容全媒体各种形态的产品和稿件,是一个融合的新媒体平台。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应用和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以产品形态、传播渠道、覆盖范围等为主要指标的新媒体报道和传播能力,是检验各大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新华社在实践“现场新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认识:
得移动者得天下。本次奥运会是第一次以移动平台传播为主的奥运会,通过移动终端观看奥运会成为主流选择。在用户和受众加速从传统媒体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时代,奥运会也成为“小屏”时代的奥运会,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报道策略和传播渠道。新华社里约奥运报道明确以“现场新闻”为主打,24小时不落地向受众传播,这只有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实现。“现场新闻”要引领风起云涌的直播潮流,必须进一步突出“现场新闻”作为移动互联网新闻样式的独特品质,这也是加强现代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融合才能适应新生态。创新和创意是新媒体的生命线,任何报道形式如果不在常态化报道中持续创新,就可能沦为新的“传统形式”,而被市场淘汰。发展新媒体,必须进一步发挥融合平台作用,带动全社各个部门、单位的参与和融合,加强各部门协同,理顺稿件采集和供稿流程,放大整体优势,产生几何级的乘积效应。
移动互联网时代,渠道的作用更加凸显,必须构建立体化的移动终端传播平台,一体统筹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根据终端特点区分定位,建立优势互补的终端传播渠道。
以先进技术支撑新理念。不断优化“现场新闻”的技术支撑,升级“现场新闻”内核,实现多现场切换、完善现场新闻形态,不断丰富现场新闻的呈现方式。现场要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可以借鉴其他媒体花式直播模式,如邀请明星参与直播等。其他媒体直播平台上的UGC直播虽有过头之处,但吸引UGC和网民参与分享的内容生产与分享技术值得借鉴。
当前,移动直播成为国际化潮流,Facebook推出的“Mentions(直播)”产品、谷歌的“纪实新闻”,Twitter即将推出的“闪电”等等,都是直播态产品。新华社“现场新闻”作为最早推出、最早定义全息直播态报道的全新新闻样式,需要进一步增强前瞻性,丰富报道形态,需要加强与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应用的结合,巩固先发优势,在未来媒体业态变革中继续发挥好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
总之,奥运会的舞台给“现场新闻”理念的实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品面临巨大挑战,一个普通的手机持有者可以迅速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大型通讯社在时效性和在场性上的优势受到挑战。然而,如果能够像奥运报道中所展示的那样,充分调动职业新闻机构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传统媒体仍然可以在信息传播上占得无可替代的地位。用全面报道、现场体验、专业知识将线上的受众全息包裹在可体验的新闻环境中,这种“现场新闻”理念和效果的实现将成为未来职业新闻机构的发展出路和优势所在。
作者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