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曾拍过古装动作喜剧和匪帮传奇电影的导演杨树鹏,这次突然转向了黑暗系复仇题材。如果你以为《少年》是一部讲述白衣飘飘年代的故事那就错了,该片是一部结构庞杂的黑暗系悬疑复仇戏。尝试总是值得鼓励的,不过该片也流露出一些用力过猛的表达欲,类型化的同时如果能把故事基调稍微接点地气儿,也许会更出彩。
类型化的尝试
游戏程序设置暴烈青春
《少年》开片的情绪就是暴烈的,虽然故事以学生时代的爱恋纠葛展开,影片并没有像其他残酷青春片一样有一段交代前史的青春文戏,而是以一个可以致命的打架镜头、以及女朋友为男朋友复仇的线索,就衔接上了成人后的故事。规避了以往青春片堕胎、分手等桥段,整个故事的节奏一点不矫情,反而有点粗暴以黑色悬念开始了,解开这个悬念的过程就是整部片子的内容。杀人案、警察、劫匪、追踪设备、破案等这些元素,都是悬疑片的必备,影片的基调树立得有模有样,十年设局+白骨迷案,是本片的两条线索,最后这两条线索又和谐统一在一起。关于《少年》的主题,除了故事是在少年荷尔蒙时期展开之外,用游戏的方式开展悬疑,也透露出一种年轻化的叙事气质。从叙事风格和剧作元素来看,《少年》的黑色元素是直截了当的,对于每个人物的设置似乎导演也有自己用心,比如代表精英阶层的演奏家是阴沉狠毒的,救死扶伤的医生其实心底暗涌着欲望,兢兢业业神情疲惫的警察或许偶尔会犯错。在类型化风格中试图融入一些对社会的探讨,综合看起来,《少年》的故事模型及风格化树立,在犯罪悬疑片这一类型化方面差强人意。
导演自述
我有个特别奇怪的感觉,如果电影里不死人我就没兴趣。以前的我算是比较自我的,现在电影市场变化特别剧烈,怎么样在保有职业化的前提下保有更多的自我?于是我开始做《少年》这么 一部片子。《少年》的原剧本可能更接近于有一点伤感的小城势力的,影调是下很多雨的这样一个故事。后来在我跟编剧的改造下,变成了可能更暴力一些,更血腥一些,更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所能接受的那种程度。我觉得年轻人的世界也都挺多样化的,也一定有太阳照不到的角落。所以这个是我为什么拍了一个这样青春电影的初衷,我拍的不是那种骑着自行车在雨里喊我爱你的片子,而是更阴沉一些,分量更重的东西。有时候极度的黑暗其实就是一种光明。
形式大于内容
黑暗复仇夹杂青春生长
影片建立了多个人物主线和支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一开始给人感觉主讲少年为爱复仇的故事,没想到影片发展是先从支线展开,一点点展开了另外一桩谋杀案的来龙去脉,最后才解释了那张来自开场戏的复仇。大概是因为故事悬念太过绕,难免给人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为了复仇而设置情节。不过用少年的视角讲述犯罪和复仇的残忍,也容易投射出一种年少野蛮生长的执着、轻狂和浪漫,具有一丝新意。整体来说影片的形式感还是很强的,包括最后抖出“究竟是谁为谁复仇”的谜底,也容易给人一种郁闷感。也许是因为删了许多戏份,叙事有些不完整,导致一些戏份出现逻辑上的断层,给人一种为了制造悬疑而存在的假想。在一些细节的营造上,也稍微显得不接地气,比如乐团指挥官的犯罪行为似乎给人一种“病态感”,但影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他是正常犯罪还是病态犯罪。男主角轻易可以操纵警察和罪犯的设置,也有点想当然。男主角幻想出女友还活着是全片亮点,至于为什么当年和男主一起打架的小伙伴,成年后竟然没有认出男主,恐怕在这些小细节上,影片自圆其说的功力还需要再斟酌一下。
导演自述
这部电影就是悬疑动作电影,又是青春追案电影。首先我们提出来一个悬疑的背景,一个没有破获的案子和一个精心编织的网,一个陷阱。电影初剪时有四个小时,然后被剪到两个半小时,到最后发行的时候,又被剪到105分钟。一些人物的感情线被剪掉了,本来张译饰演的警察和余男饰演的医生有一场感情戏的,因为审查也被剪掉了,导致现在成片呈现出的后面余男的作用好像不是那么大。还有很多更加暴力和血腥场面,也都被剪掉了。电影最可怕是因为要追求意义而去拍了一个电影,我不是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我明白现在我其实是在寻求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