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玲
当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毋庸置疑,孩子便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幼儿时期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很多家长不当的引导、包办代替几乎成了家庭教育的通病,往往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自立能力的发展成了家庭教育的难题。
一、家庭教育中的常见误区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专心于学业,长大以后出人头地。同时又都想为子女思虑周全,呵护他们一辈子,这就使得家长们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疏忽对孩子的培养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呈现出随意、不关注、不重视的特点,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等他长大了再教育来得及。”这会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怕麻烦,怕孩子添乱,觉得孩子小、动作慢,认为很多事不如自己做,既快又省心,这是一种懒惰的表现,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二)过度保护孩子
我们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家长的呵护中,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家长们生怕孩子摔倒,从心理上强化了摔跤的可怕,从而也阻碍了孩子面对困难自己克服的机会。
如今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基本上没有属于幼儿的环境。幼儿有和同伴一起玩的渴望,而父母又怕幼儿和同伴之间打架等原因,限制幼儿活动,这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发展非常不利,限制了孩子的交往,也影响了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三)一味包办代替
很多家长认为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才是爱。他们常常包办代替、纵容、庇护孩子,妨碍了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有的家长觉得让小孩做事简直在开玩笑,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扼杀孩子积极动手的欲望。家长觉得小孩吃饭速度慢,硬要代替来喂他。出发点是好的,可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会觉得还是让人喂饭比较好,丧失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反而助长了依赖性的风气。
四、过于苛责孩子
家长一味对孩子的过失吆三喝四,横加责备,也对孩子的自立能力发展非常不利。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总在找孩子的差距,习惯于用责备的方法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丧失自信,缺乏独立性。美国心理学家塞德兹说:“如果得不到鼓励的孩子是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时常受到责备的孩子就会如同渴死的枯草。”
目前,据调查有不少研究显示幼儿独立性指标,没有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别,专家对此深表忧虑。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见的幼儿则在8%左右,即使自己可以干,也需要大人的帮助;而不希望得到大人帮助的幼儿仅占8%。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幼儿都要求别人的帮助,基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二、幼儿独立性培养的策略探析
幼儿期孩子好动、好模仿、独立性强、自理能力也日渐增强,他们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蒙台梭利说:“我们为什么老是要什么都替孩子做?总是把孩子看成是无能的?孩子自身是有潜力的,要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去行动。”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就告诉我们孩子的独立性培养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陪孩子解决问题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原则。
家长应该认识到:小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规律,即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因此,不要过于责备,也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就去代替他,这样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获得鼓励后,就会感到“我行”,就有了自信,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种动力。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的帮助要讲究技巧。首先父母要成为孩子精神的支持者,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支持孩子大胆尝试。另外,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启发和点拨,有时也需要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孩子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会产生成就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会建立自信,从而能消除畏难情绪,增强独立性。
(二)让孩子体会自我努力的快乐
要接受孩子的成功,也要接受孩子的“落后”,少用功利的眼光去评判孩子。孩子的手、眼、脑协调能力还不完善,他的书写可能会不规范;孩子的词汇还不够丰富,他可能有时会词不达意;面对成人,他们是那么矮小;面对世界,他们是那么柔弱。因此,在孩子苦思冥想的时候,在孩子一筹莫展的时候,在孩子做砸了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急于去打断、去说明、去责备,而是用心去观察孩子、倾听孩子、研究孩子。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请家长们耐心地等待孩子的顿悟与发展,这样孩子会在等待中独立,会在等待中成长!
(三)要得到就必须劳动
自我服务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不应仅仅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
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他们的认识和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其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四)爱得适度,敢于放手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习惯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能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做成功后,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赞赏,他们会感到无比快乐和兴奋。家长不必替孩子们包办一切,该放手的就放手,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做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自信心。
(五)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家长总是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险,从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不去考虑孩子在独立做出决定和处理事情时的那一种宝贵的信心和热情。因此,建议家长应该多说这样的一些话:“这由你决定”“这是你的责任”“不管你怎么想,这由你选择”。而一旦孩子做出决定,你就必须使他意识到他要对他所做选择的后果负责。
培养孩子积极独立的能力非常重要。当然,并不是说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就让他要独立。当孩子还分不清楚对与错的时候,父母还是要引导,但是父母要学着慢慢去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决策,作为父母主要是做好孩子的“参谋”和“后勤”,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需要父母科学地教育,也需要激发孩子兴趣和内在需求,这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华服美食不是爱,包揽替代不是爱,收拢起庇护的羽翼,放开孩子的手脚,“逼”孩子吃苦受累,他们才会在磨砺中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