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辉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自然形成的,要想让分享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行为,成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加以引导。我们可以用快乐的情绪真实地和孩子分享,对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慢慢习惯并乐意分享。
分享不仅只是带玩具等物质方面的分享,还包括精神的分享,如把好听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念一首好听的儿歌,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送给朋友自己喜欢的画;还可以利用谈话方式,让孩子们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向同伴分享自己会的手艺,如折纸、翻绳等。总之,要借助多种方式,让幼儿更深地理解分享的含义,让他们充分体验给予及接受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分享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互利。让孩子学会对别人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别人可能也会回报给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在分享时,我们要教给孩子必要的交往技能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技能,有的孩子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在分享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互相争抢、攻击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会孩子友好的交往技能和一些礼貌用语,如“我们两个一起玩好吗”“咱们交换可以吗”等交往方式。阳阳小朋友带了几次玩具后就不愿意带了,老师和孩子交流过吗?他为什么会这样?有可能在他分享玩具时,同伴把他的玩具玩坏了、弄脏了等等。教师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处理和同伴之间的矛盾,学会轮流、交换与合作,提高交往能力。总之,找到孩子愿意或不愿意分享背后的原因。
教师也可以做好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认真观察记录每个孩子的分享意识和与同伴的互动能力,针对个别孩子进行个案分析,为幼儿提供支持的环境和适当有益的帮助,引导启发幼儿合理地解决冲突,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也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