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典型模式研究

2016-12-24 18:14李鹏梅
中国工业评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试点基地工业

李鹏梅

为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了河北省承德市等12个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堆存集中且综合利用具有一定基础的地区作为试点,目的是通过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推广一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打造较为完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探索建立符合国情、适合不同行业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扩大产业规模,促进综合利用产业较快发展。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规模与 水平明显提升

各试点基地基本完成了创建之初制定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建设目标,固废综合利用量、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产值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较好。2015年,尾矿、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渣、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2.5亿吨,与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总目标基本持平。12个试点基地的综合利用产值达1550亿元左右,比2011年提出的目标值1260亿元高出将近300亿元。各试点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2010年基础上均提高10-12个百分点。在落实与完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中“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6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0%,年产值5000亿元”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技术创新能力与推广能力大幅提升。各试点地区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成立各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80家左右,获得130项国家技术专利。与多所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攻关,致力于共性、先进和关键适用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综合利用技术。例如承德的尾矿生产蒸压灰砂砖、干混砂浆和加气块生产技术;朔州的高铝耐火砖技术;鄂尔多斯的工业固废制高档陶瓷砖技术、煤矸石井下绿色填充开采技术;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尾矿高效选矿、深度回收利用技术等。

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综合利用技术。高值化利用技术突破较大。例如承德研发成功了利用金、钼、萤石、硅砂、单一磁铁矿尾矿制备微晶装饰板材、微晶发泡陶瓷和微晶耐磨材料技术。朔州市研发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白炭黑技术,粉煤灰制造陶瓷纤维技术,粉煤灰制造氮氧化物耐火材料技术,目前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

经济效益突出。试点基地创建期间,实施的重点项目超过500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培育了上千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12个试点基地2015年的综合利用产值达到1550亿元左右。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利用产业的规模化、聚集化发展,形成了一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创建发展了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境效益显著。一是推进矿山复垦,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尾矿库充填与复垦率大幅提升;二是节约土地资源,大规模消纳粉煤灰、尾矿等工业固废,节省大量土地资源,并减少新污染的产生;三是节能、节水、减排效益突出,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社会效益显现。一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二是促进了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试点地区借助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进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四大典型模式 促进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以强化政策引导、完善配套政策为核心的协同发展模式

模式特点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在地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是影响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第一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创建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形成了以强化政策引导、完善配套政策为核心的协同发展模式。具体特点是:

一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地方行政部门的一把手高度重视。表现在第一批试点基地就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二是专门的组织结构。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推动地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该组织机构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职责明确,分工明确。表现在第一批试点基地就是以市长或者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由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

三是良好的顶层设计。针对区域特点和具体情况,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编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确定区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

四是相关部门协调性强,为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形成合力,为区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和引导。

五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包括建立区域资源综合利用信息中心、技术创新平台、数据采集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也包括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平台的建设。

六是宣传力度大。政府牵头,鼓励、支持和组织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参加各种展会、推介会等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等舆论工具,促进社会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和产品的认知与了解。

主要内容及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实施方案;二是加强规划引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统筹安排;三是在建设用地、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优惠、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制定地方标准,加强行业规范化发展;五是加强宣传推介,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典型案例

河北承德市、江西丰城市、贵州贵阳市比较有代表性。以河北承德市为例说明。

河北承德市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011年2月25日承德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全国12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工信局局长为副组长,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等单位为成员的承德市尾矿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编制了《承德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成熟技术推广为重点,引导与约束结合,大量消纳与保护性利用并举,综合利用与相关产业发展兼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分结合、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大发展”的基地建设总体思路。

三是协调相关部门,为推进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市委先后两次在《中共承德市委领导议事纪要》中要求,对全市现有钒钛磷铁共生矿铁精粉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尾矿选钛、选磷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改部门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项目整体列入《燕山-太行山(承德)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基地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资金支持上,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作为申报上级资金的重点,同时在市县两级设立的总额达1.5亿元的工业技改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在市场衔接上,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就尾矿砂制品的研发、生产及针对北京市场的销售渠道进行了多次对接,并达成了尾矿制备多种建材的初步合作意向。

四是推进市级管理平台和县域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创造条件启动基地信息中心、数据采集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提高基地的管控和服务能力。

以补链招商为关键的产业共生 发展模式

模式特点

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产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招商引资,补齐生态产业链,构建产业共生体系。重点是补静脉产业,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第一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试点基地针对区域发展存在的企业间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副产品或者废弃物无法有效利用,产业与产业之间耦合性不高等突出问题,探索形成了以补链招商为关键的产业共生发展模式。具体特点如下:

一是区域产业物质流分析明确。可以清晰找到需要补链招商的产业链环节,能实时把握物质流的变化,发现薄弱环节和不稳定因素,及时招商补链,保证产业链的稳定性。

二是主导产业链完善。区域主导产业链实现“开采-制造-使用-废弃-回收-再利用”的闭路循环。

三是产业与产业之间耦合性强。通过副产品或者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业与产业之间形成产业共生网络。

四是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与产业的特性及关联性高度吻合,新上项目符合区域产业共生的总体设计,已有园区或项目通过改造,促进工业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和聚集发展。

主要内容及做法

依托地区主导产业,创建“园区内大循环、企业间中循环、企业内小循环”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为纽带,进行产业布局和进行招商引资,园区现有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结合,形成园区大循环的局面。一方面,延长产业链,推进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实现纵向延伸;另一方面,推进产业之间协同循环链接,实现产业之间的横向耦合。

典型案例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辽宁本溪市、四川攀枝花市、甘肃金昌市代表性较强。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说明。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坚持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培育4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优化工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综合利用等4大产业,提高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支持大掺量利用固体废物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建设规模化和产品多元化的利废建材企业。

二是以现有典型循环经济模式为指引,形成各具特色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区,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深入发展。重点扶持蒙西、伊东、棋盘井、亿利、树林召、大路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区,逐步带动鄂尔多斯市14个工业园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传统产业向高度节能环保产业的转化和纵深发展。

三是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技术研发,促进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推广,拓宽综合利用途径。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技术力量,同时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自主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对现有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进行改造升级。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煤-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电-高载能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典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构筑“资源开采-粗加工-精深加工-制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核心企业纵向延伸发展模式

模式特点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行业的核心企业纵向延伸为特点,所谓的核心企业是指区域内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所谓的纵向延伸指的是鼓励、支持核心企业业务向纵深发展,在搞好传统业务的同时,拓展资源综合利用业务,依靠自身的规模、技术优势,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现实中,很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依靠的并不是单纯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而是主要依靠产废企业纵向延伸业务,成立固废或副产品综合利用子公司来实现。针对这一产业发展现状,第一批试点基地探索形成以核心企业纵向延伸为主导的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模式。该模式的具体特点如下:

一是区域主要产废行业的核心企业积极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纵向延伸发展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业务。

二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以点带面,带动整个行业、整个区域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三是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受市场影响较大,该模式中,固废综合利用业务只是核心企业的一项子业务,不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导致整个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相对于单纯的固废综合利用企业风险较小。

主要内容及做法

一是以核心生产企业为依托,解决区域主要工业固废资源化问题;二是鼓励核心企业纵深延展产业链,特别是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并促进产业化发展;三是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工业固废交换系统,促进产废企业之间以及产废企业与废物消纳企业之间的交换利用;四是依托核心企业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挖潜增效;五是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布局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六是以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创建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典型案例

云南个旧市、广西河池市、河南平顶山市是典型代表。以云南个旧市为例说明。

云南个旧市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以核心企业为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推进基地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核心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有效削减工业固废产生量,促进个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是鼓励核心企业纵向延伸产业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在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了试点项目建设,建成了锡尾矿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炼铁高炉烟尘综合利用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4大工程构成的锡尾矿和有色金属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三是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突破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以云锡公司为龙头,云南乘风公司、振兴公司等为骨干,通过“锡烟化炉系统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及应用”、“低锡物料烟化炉富氧侧吹烟化挥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稀氧燃烧技术及透气砖技术的稀贵金属火法回收生产线的改建”,“电炉炼锡烟尘多金属回收方法”等科技成果和集成创新,实现了含锡废渣、含铅锌废渣、含铜废渣等有色冶炼废渣中多种有价金属的回收,2015年利用率达到56.72%以上。

技术路径差异化发展模式

模式特点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针对区域内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从现实出发,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差异化技术发展路径。具体特点如下:

一是针对技术发展比较全面的固废种类,实施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层次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开发出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

二是针对某一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程度,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核心关键技术能充分推动产业化发展,对尚不成熟的核心关键技术能加大研发力度,组织突破。

三是针对核心关键技术能布局差异化的工程项目,突出区域特色,全面推进区域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主要内容及做法

一是确立区域以科技为引领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思路;二是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力度,包括人力和财力;三是成立企业或区域技术中心,并推进产学研模式的发展;四是依据技术发展水平,制定区域固废差异化资源化利用战略和路径;五是围绕差异化技术发展路径,布局重点工程项目。

典型案例

山西朔州市、山东招远市是典型代表。以山西朔州市为例说明。

山西朔州市的具体做法如下:

被工信部列入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朔州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打造全国一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目标,不断提升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粉煤灰的利用是最大的亮点。围绕技术研发和创新,近年来朔州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先后与国内20多所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

围绕粉煤灰产业的发展,按照高、中、低端三条技术路径,开发出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多数技术产品属于国内首创,有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端的有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白炭黑,粉煤灰制备陶瓷纤维等;中端的有粉煤灰地板、家具板材、装饰板材和系列耐火保温材料等;低端的有粉煤灰砖、砌块及新型墙材。通过这些高、中、低端的技术完全可实现对粉煤灰全资源化利用,吃干榨尽的目标。尤其是北京大学的研发中心已经完成实验室研究,正在进行工业化试验的有粉煤灰生产建筑瓷、卫生瓷、工业瓷、日用瓷的技术,一旦实现工业化生产,将对全国的陶瓷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存在的问题

产业规模仍有待提升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虽然显著提高,但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仍然不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以综合利用率较高的粉煤灰为例,朔州的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已经高达80%,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接近100%的综合利用率还存在较大差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产业仍未形成规模优势,试点基地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单个企业规模偏小。

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重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这个问题在各试点基地普遍存在。资源综合利用以粗放的建材产品为主,中、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技术创新工作有一定的进展,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技术研发转化为工业实践的力度不够;在有价元素提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仍需要提升技术水平,加大提取有价元素后废渣的综合利用力度。

政策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尾矿、赤泥等综合利用是世界性难题,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尤其是传统建材产品虽能大宗消纳尾矿砂,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利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企业投资上项目的积极性较低,以一个地级市来推动困难重重,希望能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给予扶持。多个试点地区均提出这一请求。此外,现有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产品目录对有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产品、新工艺不适应,建议拓宽此类政策覆盖面,加大扶持力度。

市场销售不畅

受产品地域、市场认知度影响,多数企业产品滞销,开工能力不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产品多集中于建材产业,且附加值较低,当前建材市场低迷,严重影响到基地建设和发展。原材料市场的不景气严重影响了以有色金属提取为主的试点基地建设。如何做好市场预警,进一步拓展市场,是很多基地当前面临的难题。

对策建议

强化法规保障

建议工信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出台工业固废条例等规章制度,尽快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完善工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指标及评价考核体系,对综合利用管理及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加大财税支持

建议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各类专项资金向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方面倾斜,用于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技术推广、设备升级改造、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列入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出台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专项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项目建设积极性。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优惠政策。

完善产业政策

工业固体废物与原生矿产资源相比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品位低、成分复杂、处理量很大而产品数量却比较小,不宜套用原生矿产资源的产能规模和技术经济指标,应该从实际出发,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因此,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在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条件上,建议调整并制定专门的行业准则和政策、技术门槛,试行符合实情的产业政策及准入条件,有利于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资金实力不足,加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相关技术开发难度大,风险高,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建议国家从政策倾向和资金安排上,对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给予支持。列出相关的技术开发目录,制定相应的标准、综合利用目标等,鼓励更多的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研究开发项目列入重点技术创新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推动技术创新,努力突破技术瓶颈。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

猜你喜欢
试点基地工业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