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妮
“北京话讲,这是挑事儿。这个问题我不用回答你了。”说这话时,王健林的表情有点复杂,故作不高兴,嘴角却带着一点笑。在场的人哄堂大笑,当然也包括提问者《环球时报》记者在内。憋了半年的问题,终于得到当事人的回应,虽然好像吃了一口芥末。
真不能怪记者“挑事儿”,只能怪中国首富的一言一行太让“吃瓜群众”着迷。一句“小目标”就让大伙儿欢乐了好一阵。眼下,热点又来了,万达参与投资的电影《长城》引爆热议。有人吐槽,好端端的中国题材为啥让西方英雄拯救人类。有人力挺,这是第一部从资本、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合作的中美合拍电影。当有记者询问王健林对这部影片的票房期待时,他再次呛声:“你把我当成娱乐企业家了吗?问得我好具体。这应该不是我管的范畴。”
当然,以上只是“断章取义”的花絮。实话讲,万达集团董事长的这场“导师私享会”干货很多。王健林很少在公开场合谈情怀,大多数情况是一本正经地分享他的生意经。这次,他的文化产业战略布局再次让人叹服。要不,只靠呛声怎么能当上中国首富呢?
前些年中国电影票房是假象
王健林是军人出身,据说公司管理有军事化风格。在《万达工作法》一书中,这一点得到了印证:如果有一天,你8点—18点没穿正装,不但你,连你的部门领导也会被扣钱!难怪每次见到王健林,他都是西装领带。这次参加《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6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也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首富感冒了,声音有点低沉,不时喝口水。但这并不影响他侃侃而谈。
好不容易争取到提问机会,《环球时报》记者希望求证一个大家之前普遍关心的问题:“今年6月上海迪士尼开业前,您曾表示,有万达在,迪士尼在中国十年之内别想赢利,您现在还持这个观点吗?”“你说你这个问题问的……”讲台上的王健林看着记者,顿了一下。“你没看到我前段时间去美国时访问迪士尼总部吗?我不是也到上海迪士尼去看了吗?我们(王健林与迪士尼CEO)有很亲密的合影,我都已经跟迪士尼和好了,你又来挑事儿。”首富还是很厚道的,已经给出答案。这一系列公关举动显然没有当初王健林“呛声”迪士尼那么引起关注。这次,当事人终于首次明确回应“和好”,把这篇翻过去了。
不过,还有一点想不通,明知自己的影响力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为什么当初如此直白地挑衅迪士尼?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般的心血来潮吗?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王健林的一步好棋。在此之前,有多少人知道万达城?那一句话不知道让万达省了多少广告费。
对于《长城》的票房预期,“我真没法预期多少,这是电影公司负责,但我相信是不错的。”很多媒体报道中国电影市场今年下滑很大,王健林不这么看:今年才是真实的中国电影市场,前几年是假象。“中国电影连续3年保持40%多的增长,你觉得可能吗?经济增长6%,文化增长10%—20%还可能是真实水平。所以很多片子都是注水的。”不过,他坚信中国电影市场明年是一个大年,会迎来两位数以上增长。“因为这个行业的所有人今年都会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下一步怎么走。”
文化走出去要先铺“铁轨”
做游乐园、投资电影、收购国外院线……这些浮在水面上的新闻,只是冰山一角。水下深处,才是王健林宏大的战略版图。他的“小目标”是,将万达从地产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以文化、旅游等为核心。这不仅因为2020年中国要实现文化产业收入翻两番,王健林还觉察到,绝大多数行业都有天花板,唯独文化产业没有,不管是在品牌影响力还是利润上。
王健林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软肋。“建高铁,要先铺高铁轨道;要开车,先把公路修好。但现在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无论电影、电视、网络、平面,都严重缺乏传播渠道。”中国电影票房近3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海外票房基本上没有增长。王健林主张先布局传播渠道再布局内容。他举例说,2012年万达并购美国AMC院线当年,就放了8部中国电影,2013年播放13部,此前,一年有一部中国电影上映就不错了。在铺好渠道的基础上必须打造内容品牌,否则“不管花多少钱、过多少年,最终还是回到原点。”
这是万达的第三次转型。前两次,这家公司先从地方企业发展为全国性企业,之后从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未来第四次转型的“大目标”则是:2020年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收购国外知名品牌自然是一个捷径。为此,他们在主要发达国家派驻代表,每年分析几百个信息,找到有价值的项目。“所有人能看明白的生意一定不是好生意,因为没有超前性。”在王健林看来,2013年将伦敦圣汐游艇公司纳入麾下就是一个好生意。“中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游艇进入家庭是迟早的事。”
不过,国际化并非坦途。不久前美国参议院多名议员联名致信特朗普,要求对万达收购美国公司进行严格审查。对此,王健林先是自豪:“这说明我们在美国有点影响力”。然后藐视:“不要以为众议员、参议员写联名信多么神圣。有一哥们提个提议,开会时人多,‘来来来帮忙签个名,大家给个面子就递上去了”。最后是霸气:“我最近会见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他要见特朗普,问我要捎什么话。”王健林刻意把腰挺直:“我说,你告诉他,我在美国投了100亿美金,有2万多员工,弄得不好这2万多人就没饭吃。你得想明白,英语片就是靠中国市场在增长。”
“我一定会兑现承诺”
因为首富的身份,王健林隔三差五上头条。前段时间,网上爆炒万达负债达4200亿,“首富”变“首负”。在“私享会”上,王健林做了一次“经普”,核心意思是:万达商业公司负债4000多亿,资产6900亿,净资产1900亿。是不是“首负”一目了然。“这个报道连续3天都在出。有两种可能,一是这小子真不懂——我估计可能是真不懂。二是真懂,资产不说,就说负债这一条,误导我们广大的吃瓜群众。”
媒体对首富嬉笑怒骂,而对很多渴望成功的企业家来说,王健林是用来膜拜的。“私享会”上的一名观众就是王健林的粉丝。“我已经听了您3年演讲,让我从负债者成为一名企业家。”王健林听后露出并不多见的、孩子般的笑容,他向前探了一下身,对粉丝说:“那就是说,我的演讲对你有帮助呗。”
虽然现在被光环笼罩,但王健林在创业之初却屡遭冷眼甚至歧视。在《万达哲学》一书中,王健林对此记忆犹新。1988年,30多岁的他已在部队升到团职,但当时下海大潮风起云涌,他决定创业去做房地产。创业早期,为了某银行已承诺的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他去银行找行长,但行长不愿见他。“那个行长看我在银行门口,就从其他门拐走。我到他家楼下等他,他从窗户看到我,宁可不上班也不见我”。王健林前前后后跑了50多次,也没拿到贷款。当时,他就立了一个志:“我一定要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到世界第一,争这口气。”王健林坚信,有大志向就有大成功的基因和可能。当然,还需要创新和坚持。“我经常讲两句话: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为什么?到了黄河搭个桥就过去了,撞了南墙搭个梯子就翻过去了。只有这种精神,才能获得所谓的成功。”
在商场征战近30年,62岁的王健林这次又被问到接班人的问题。“我问过我儿子,他说不愿意过我这种状态的生活。”王健林略显无奈,“也许年轻人有自己的选择吧。”不过,公司有职业经理人储备团队。“交给职业经理人,我们在董事会层面看着他们做,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既然大家都关心他的财富,首富也不讳言:“我不是炫耀,我声明,最后不管多富,我绝大多数财富都要捐赠给社会,一定会兑现我的承诺。”台下响起了一阵掌声,王健林看着远处,终于有一点点动情:“只不过我现在还在享受追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