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霞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在互联网模式下,90后群体对自身生活方式的态度和观点,解析互联网对90后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并提出其影响未来社会结构的相关假设。
【关键词】互联网;90后生活方式;青年价值观;未来社会结构
一、90后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他的心理状况和价值观念。大多数90后崇尚“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各式各样的咖啡店,向往酒吧的夜生活,喜欢到哪都拿着相机自拍,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有些女生偏爱“怀旧风”,喜欢过往时代的“遗物”,比如旗袍,比如戏剧;男生除了常规的打篮球踢足球等常规运动外,还喜欢骑行和很多户外探险活动。虽然,在80后甚至70后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兴趣爱好,但从来没有一代人,能像90后这样,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将这样一些看似与基本的生存手段无关的娱乐项目,看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将这看成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对很多90后来说,娱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娱乐。浏览网站或者报纸杂志,我们不难发现离开父母“一直在路上”的徒步旅行者变多了,辞职旅行最后落脚在西藏云南的人变多了,靠写游记赚生活费的人变多了,靠自己的摄影技术拍人物写真生存的人变多了。而对于这些人来说,过去并不重要,未来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当下,及时行乐,快乐最重要。
二、互联网的发展成为90后生活方式的引路人
这种娱乐至上、活在当下的价值观念,缘起何处?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互联网以一种旋风般的速度席卷整个世界,中国俨然已经与世界形成一个整体。在诸如微信朋友圈这样的社交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朋友分享他们旅行途中的美景、美食和美丽经历;我们打开电脑,点开“去哪网”,就可以购买机票、预定酒店,还能货比三家,我们再也不用跑去机票代理点浪费时间,出行变得如此简单;所有的学习资料网络上也都有,只要你点点鼠标,打上几个字,总能找到你想要的,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将全球化模式发挥到极致,而且为在其中生活的个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互联网又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消费产品和消费模式吸引社会个体,尤其是时间更加充裕、思维更加开放的90后群体,这再也不是一个“从前慢”的世界。
在过去,生活中的一切,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外,或许最让人着迷的就是“一生只爱一个人”了,因为时间过得很慢,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渠道去想更多的事,在时间无边的旷野里,做好那仅有的几件事,足矣。而在今天,人们的思维被浸泡在各种信息中,思想变得纷繁复杂,多元多变。今天的想法可能因为明天的某个新闻和媒体宣传而瞬间改变。互联网媒体,社交网络等在年轻的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互联网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向年轻人宣传一种反传统的思想。例如:我们曾经认为,有时间,有金钱才有能力和资格去旅行。而互联网背景下的价值观告诉你:不需要多少经济基础,只要你有时间就可以去旅行,去做你想做的事,并且网络中也给你提供了各种“穷游”的解决方案。你可以从各种其他人的经验中获得你想要的答案。相比于以前你只能从老师口中、从家长的口中、从有限的书籍中得到启示和帮助的前喻文化所对应的时代不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可以真正超越时间,空间,国籍,文化,年龄,阶层的时代。
互联网以文化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覆盖力和穿透力为载体,塑造着90后的生活观念。而在我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也能看到,互联网的运用,改变着90后青年与其家庭的关系,塑造着90后青年的独立个性。和父母联系不再需要用书信和固定电话。手机,社交网络,电邮等互联网催生出的“新事物”迅速取代了传统联络工具。虽然中国的90后群体在与其父母的关系上依然十分紧密,但已经大大突破了对其心理上的绝对依赖,更多地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和经营规模,各种媒体评论等不再以单一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呈现在读者面前,多元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独立个性,崇尚自由等观念深入90后的心。
三、90后生活方式的特点与背后的价值观念
或许90后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特别分散,似乎并不能用一两个词语就能概括它的特点。然而这些基本就已经可以概括了。如果你问我,90后的世界是怎样的,那我会告诉你,没有标准答案,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答案。是的,在90后的世界里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他们都奉行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理念。你可以潇洒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可以充满热情的成为某项活动某个群体中的一员;你可以谩骂媒体的无耻,也可以保持沉默,亦可以褒扬。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关注自我,寻找个人归属感的方式。
有篇关于90后的调查中提到:90后是高度世俗化的一代。在对几个90后的访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对这一评价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只是不再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救世主,而是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化解自己的各种困境,或创造自己的福祉,或享受自己的人生,即“上帝只救自救之人”。这并不代表没有信仰情节。我们通过治愈系走出困境,包括失恋,失去亲友,学习和工作中遭受瓶颈。我们或许没有信仰,但我们有自己的方式走出人生中的艰难。
四、社会结构在互联网新模式下悄然改变的可能性探索
传统的社会结构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基础是怎样的呢?它在90后的这代中是否已经悄然瓦解了呢?又是怎样一种力量带来了这种改变呢?要想解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弄明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
费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容为“差序格局”,“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掌握各类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决定了作为私人网络中心的这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私人关系的紧密程度,甚至决定了他的“家”的边界。在这个次序中,波纹最深、与每个人最切身最被看重的是每个人“己”的利益,其次是他的“家”,然后是他所在的更大一个范围的团体,这样一层一层推出去,最后到“国”和“天下”。
细看费先生关于中国社会关系“差序格局”的解释,当今社会似乎仍未改变这种结构。但考虑其道德基础,我们仿佛依稀看到一种新的观念在90后中滋生新芽。最近几年流行的一个商业用语叫做“互联网+”,它意味着人们需要摒弃封闭、迎接开放;要求思维破除陈旧、拥抱创新。“互联网+”的思维不再是以企业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出发扩展其业务,而是以顾客需求为圆心,以优质服务为半径,通过“互联网+”主动对接客户、对接市场,不断探索跨界行业合作,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扩展开来的商业模式将不再适用于未来。这一商业上的思维模式转变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推及他人的思维方式。而作为青年人的90后,是“互联网+”思维的享用者和未来的继承者。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正在悄无声息的变化着。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 孙隆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