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中的人性哲学

2016-12-23 09:36崇斌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真知苏菲哲学家

【摘要】《苏菲的世界》缘起于苏菲收到一封信,以对话和书信授课的形式,将欧洲哲学历史贯穿在一个个问题中慢慢铺陈开来,唤醒每个人心灵深处对人性哲学的好奇心。本文就以《苏菲的世界》中对文明的探索过程为线索,从理性下的真实、人性白纸和无知才是真知三个角度浅析人性哲学的发展。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人性哲学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哲学的史诗,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将以往晦涩的哲学通过一个童心未泯的中学生的哲学探索过程娓娓道来,波澜不惊中却又悬念重重。书中以苏菲收到的神秘来信提出的问题为线索,一步步地引导读者跟随苏菲的脚步开启哲学的探寻之旅。哲学不再是深奥难懂的哲理,而被通俗化和趣味化,使非哲学专业的人群能轻易地读懂其中的趣味。以时间为轴,这本艺术和哲学完美的融合体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笛卡尔、黑格尔等不同时代的经典哲学理论的代表人的主要观点进行过滤,用对话的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下将其进行了逻辑性地推演。

人生是哲学的显性表达,作者期待通过苏菲对哲学的学习挖掘读者尚未丧失的哲学家的好奇心,在平凡庸俗中重构自己的人生观,看清繁杂的表面下事物的本质。一本“1991年出版的,销售640万册的书籍”如此受欢迎是不无道理的,作者将自身咀嚼消化后的拗口哲学通过通俗的语言展现出来,还原了哲学本身的趣味和聪慧,也将“一无所知”的哲学家生活化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无限热爱思考的孩子。本文试图以《苏菲的世界》为载体,浅析人性哲学的发展,在快速消费文化的今天,人性化地透视哲学带来的精神震撼。

一、真实是隐藏在理性下的灵魂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是书籍开篇向苏菲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两个令人措手不及的问题,打破了苏菲平静的生活,也给简单生活的读者一记当头棒喝。“我是谁”,苏菲开始思考,并自己提出“人是什么”和“人不会永远活着”两个命题,开始了哲思的远航。百科全书没有问题的答案,上帝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像魔术师从他的礼帽中变出一只兔子一样,我们如何才能读懂魔术背后的戏法。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沉淀,人们的视角逐渐从整体审视整个魔术过程转化为魔术的一部分,眼光逐渐畏缩在兔子细毛下,习惯地去接受,哪里还去管“你是谁”,只被动接受生活,去妥协。

在“你是谁”的引申下,书信向苏菲简述了雷神索尔夺锤这个善良打败邪恶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深层的意义是人类尤其是希腊人在空闲的生活环境下试图以自然的解释去回答大自然变化提出的问题,以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理性的思维,这是哲学的萌芽。就像苏菲自己编造美丽的公主故事一样,即使是虚构的,她依旧相信故事内容的存在,而故事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具体化。为进一步探索事物的本质,书信中又抛出若干问题,如“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哲学家又开始了一条探索的不归路。

通过苏菲的哲学课程,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本质的观念或灵魂都不能臆断,需要结合现代手段进行验证,同时以哲学的路径进行思考。我思故我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拒绝习惯性的存在,怀着孩子的好奇心去探寻存在背后的真实原因,在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挖掘自己隐藏在理性下的真实灵魂。

二、人性的最初状态是一张白纸

在出生时,婴儿的大脑是一张不谙世事的白纸,是后天的所见所闻在大脑的投影形成了后天的思维。而在哲学史上形成投影的第一个观念就是“信仰”和“迷信”。书中以“你相信命运吗”这个问题开始了对思维的讨论,探讨是什么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哲学是一个工具,教会人们如何去思考,如何面对生活,是塑造人性的基础。在初始阶段哲学家还困在愚昧的思想陷阱中,相信宿命论的存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神论影响人们至深,以至于国家领导做重要的决定时都需要请教神谕。耶稣能否复活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信仰,耶稣是不朽的灵魂,如果没有在复活节转生,那么一直的信仰就会化为枉然。

读到这里我们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在白纸上作图,构成我们生活的片段是巧合还是计划。我们的所见所闻通过听觉视觉传递给大脑,由理性组织后进入意识,不同的实物大脑自动删选归类,动物、植物、人类都有不同的属性,那么我们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将他们组织成幸福的生活。在康德看来,因果律是内心的种子开出的花,在每一次生活经历之前,我们可以预知内心的是非判断,并做出选择。作者本身就是一类灵魂思想的寄托者,他试图通过苏菲和艾伯特的哲学课,表达自身对哲学的见解,以书籍作品的形式将其传为永恒。最后我们选择了解的是我们可以运用智慧来学习和掌握的事物,并将其记录在我们每个人各自的白纸上,理想型到现实投影的过渡。

三、无知才是真知

对于真知的探索是哲学家永恒的话题,在这本书中也不例外。人生的答案,摆放在树荫下一个普通的黄色信封里面,拆开来,无穷无尽的未知就是最佳解。艾伯特在给苏菲上这堂课前,先教她分清智者和哲学家,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否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最聪明的人往往是总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智慧是外人的评价,自己只在乎追求真知灼见,在茫茫宇宙自己是砂砾,不值一提。

作者选择14岁的孩子作为故事叙述的视角,本质上也在承认无知才是真知这个观点。苏菲对世界有基本的了解,但是跟同龄人比更加爱思考。同时作者用苏菲和苏菲妈妈做对比,即使苏菲的年龄小,但是也可以将妈妈问得目瞪口呆。对于苏菲而言,这个世界是存在不合理的,甚至是神秘的,就像捉迷藏树丛和森林深处的小木屋。每一次苏菲收到信件,信中总会提到“如果你还有耐心”,侧面反映了作者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时代已经有浮躁的气息萌芽,哲学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在书的结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反转,苏菲和艾伯特竟是席德父亲的故事里的角色,是虚拟的存在,读者跟随苏菲的视角建立起来的世界观瞬间变成了一个玩笑,但是这个玩笑更值得我们深思。作者构造了一个三层空间共存的世界,作者在写着席德的故事,席德爸爸在写着苏菲的故事。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怀疑我们的存在,是否是真实,还是也是一件画作里的素材,是另一个空间的风景。从古希腊到雅典,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对反抗神权到推崇理性,我们在一部书中读到了理性下真实存在的智慧,人性白纸描绘的经验主义和无知才是真知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少了“孤独存在”的迷茫,在故事中活化出对幸福的忠诚和向生活的回归。《苏菲的世界》是一个哲学的科普教材,更是一部审视人生的指南针,透过生活繁杂的表面洞察人性的实质,以思辨的谨慎态度客观地寻找生活中真知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李恒超. 从《苏菲的世界》看哲学的通俗化与趣味化[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0):157.

[2] 何成洲. 《苏菲的世界》与元小说叙述策略[J]. 当代外国文学, 2007(3):143-145.

[3] 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8.

[4] 邓  岚. 《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3).

[5] 杨  晨.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读《苏菲的世界》[J]. 语文世界, 2008(5):9-11.

【作者简介】

崇斌,男,汉族,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真知苏菲哲学家
实验出真知
开悟
开悟的障碍
船夫和哲学家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出真知
苏菲的故事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苏菲寻龙记
泥泞处脚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