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张培�オ�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要使学生获得这种力量,语文课堂只有与美同行,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
那么,怎样才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艺术美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本之美”和“结构之美”的融合
任何一堂课都离不开文本和课堂结构这两个方面,就文本而言,教师要带领学生领略到所学的“文本之美”。
文本处处洋溢着美:杏花春雨江南是美,骏马西风冀北是美;小桥流水人家是美,大漠孤烟直上是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深刻的体会这种美丽,自然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了。比如高中课文《兰亭集序》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不就是中国水墨画的简笔勾勒吗?于青葱一笔下点化出精妙的神韵,诗与画在无形中达成了默契,相映成趣。课堂上可引导学生想象那种画面,有条件时甚至可以让学生做素描或草图,感受魏晋先贤的风骨与气度。《兰亭序》还是行书中的极品,学生对艺术和书法的解读,也是对作者进一步的认知与理解。学生在鉴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王羲之书法时,也能管中窥豹地认识到魏晋时代是“一个个人意识高度觉醒的时代”。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之美,去感悟其中的意境,就不可能体会到文本之美。
1.巧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化用、改写了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里的一段话作为导语:“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小镇的故事:许多年前的一天,一个文人从死刑牢狱中被押出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带着满心侥幸和满心绝望,来到一个很荒凉的小镇……他在这里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而这座小镇也因为他而名扬海内外。这个文人是——苏轼,这座小镇是——黄州。苏轼成全了黄州,黄州点化了苏轼。”这个导语以讲故事的形式,设置了悬念,很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了一种凝重深沉又不失活力的课堂气氛。
2.巧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
写文章讲究过渡,力求“隐、空、轻”。在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也需教师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衔接起来,自然流畅,不露痕迹。教《济南的冬天》一文,对景物特点分析时,可做这样的设计:摇篮似的小山如此慈善,还不是济南最妙的景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还有,别忘了,济南的别称是——泉城,看来,水是不能不写的,那水呢?等等。由于巧妙地设计了过渡性的语言,所以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3.巧结语——撞钟清音绕远方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教学也应注意结语的设计,好的结尾,如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能使整个课堂教学首尾呼应,能给人一种“撞钟清音绕远方”的感觉。教《变色龙》时,教学结尾可做这样的设计:作者抓住一个“变”字,围绕处理“狗咬人事件”瞬息之间,6次变化来写,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个反动统治阶级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卑鄙灵魂。
巧妙的设计课堂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夺取教学最佳效果的手段,在施教过程中,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达到充满“艺术美”的境界。
二、“追问”与“幽默”并行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善教者必善问,教师要注意循序点拨,一点点把学生推上去,最后达到“花开见佛”的境界,问题彻底解决。同时,还应于无疑处有疑。在看似寻常的地方通过巧妙而有效的追问挖掘出深意和新意,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度解析。
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可抓住本文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开始学生的回答也许会浅尝辄止,不在点上,此时教师要加大问题难度,适时“追问”,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促动其积极思考,想方设法探究问题答案,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好的、有趣的追问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教学语言应体现机智、俏皮,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思维。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增添课堂的幽默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稍作探究:
1.曲解词语法
所谓“曲解词语法”,就是用现代汉语去解释古代字词,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会产生出其不意的“幽默”。比如在讲“悬梁刺股”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刺股”解释为“刺自己的屁股”,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古文,闹出笑话,增强学生对“股”字含义的记忆。再如讲《项脊轩志》中“迨诸父异爨”时,我故意把“诸父”翻译成“各个父亲”,同学们哄笑,这样曲解词义,故意造出笑话,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之后再引出词语的正确意思,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认识。
2.直观情趣设置法
最简单常见的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把一些课文排练成小舞台剧,进行表演。比如在讲《雷雨》(节选)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排演,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把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观众”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牢牢抓住了,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和上课效果就不难想象了。
3.夸张法
带着谐趣的“夸张”也是一种幽默,课堂上适当加入一些合理的“夸张”,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讲授《药》这一课时,鲁迅描写康师傅的那段,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眼光像两把刀,把老栓刺得缩小了一半。为了让学生对缩小的夸张有更好的理解,我又补充道,你们可要好好遵守纪律喔,要不班主任的眼光可像一把刺刀,把违反纪律的同学刺得缩小2/3!同学们很快就对此修辞手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课堂教学当中渗入了纪律教育。
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说:“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构建“艺术化的语文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自己,能带领学生去体悟课本的“文本美”;认真设计每一节课,使其体现出课堂的“结构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让自己的课堂语言能“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