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蕴含的“理想妻子”形象

2016-12-23 17:30张会燕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理想妻子爱情

张会燕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作为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之一,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贵族家庭妇女的风貌和思想特性。本文旨在探索托尔斯泰眼中的“理想妻子”形象,通过对三位主要女性角色内在素养的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其并不指特定的人物,而是集秀外慧中,勤俭持家,关爱子女,忠诚于家庭且精神世界不断成长为一体的综合形象。

关键词:理想;妻子;道德;爱情;家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2

一、创作背景

1860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后,封建宗主制的土崩瓦解,贵族统治阶级的衰败没落,西欧资产阶级思想的涌入,都促使社会发生新的裂变。而家庭是社会的因子,女性又在家庭中起着重要作用。小说中女性角色矛盾复杂的形象正是资本主义改良后的俄国社会与刚刚萌发的女性意识碰撞的结果。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女性进入婚姻后是坚守传统还是奔向自由?怎样的妻子才是理想的妻子?我们一一来看。

二、作品分析

“理想妻子”的形象不仅只囿于外表,而是扎根于托尔斯泰宗法制家庭思想的土壤之中。托氏通过两条线索:安娜、卡列宁与伏伦斯基的线索,列文和吉提的线索来体现城市贵族资产阶级与乡村贵族地主的家庭生活方式。笔者试从内在修养方面来阐述其眼中的“理想妻子”。

1、道德观

宗法制家庭观,要求妻子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夫妻的结合是合乎法律道德和社会风俗的。列文和吉娣的结合可以说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列文是乡下拥有巨额地产的莫斯科老贵族,他与谢尔巴茨基公爵小姐门当户对,交往颇深,他们的结合合情合理。安娜与卡列宁结婚时,虽然卡列宁比她大二十多岁,但是从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和政治联姻的角度,这桩婚姻也是无可厚非。然而,安娜与伏伦斯基的公然结合却不被上流社会所容,原因就在于安娜与丈夫卡列宁并没离婚,虽然俩人毫无感情,但法律上她还是卡列宁的妻子。至于上流社会,他们可以无视甚至纵容婚内偷情这样的无耻行径,却不容许有人公然揭穿这众人皆知的秘密。所以他们要彻底斩断同安娜的关系,并且无情地对她进行攻击。吉娣对安娜的态度由爱慕到厌恶,这种转变也说明像安娜这样离经叛道,公然反叛社会的法律道德,伦理纲常的人是会被孤立唾弃的,妇女嫁为人妻只有遵循伦理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建立幸福的家庭。

2、爱情观

遵循社会习俗与道德规范结合的夫妻就一定幸福?爱情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托翁借列文之口说道:“结婚中的重要东西就是爱情,有了爱情,人总是幸福的。”列文和吉娣的相亲相爱的婚姻生活是令人羡慕不已的。尽管吉娣的婚姻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之前她被年轻俊朗的伏伦斯基所吸引,没有认识到自己心底真正的爱情,但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之后,吉娣发现了内心对列文的真挚情感,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后生活是幸福、和谐、美满而又甜蜜的。

相比之下,安娜听从姑母的安排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彼得堡显贵卡列宁,然而八年的婚姻生活却并没有让她爱上这个醉心于官场的机器,两人更谈不上夫妻间的情感互动和精神交流。安娜对卡列宁是嫌恶憎恨的。正是这种没有爱情的囚徒式的生活使得安娜的婚姻亮起红灯,最后夫妻俩貌合神离,分道扬镳。而当安娜遇到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贵族青年伏伦斯基后,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被重新唤醒,让她发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呼喊。安娜在与伏伦斯基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生活虽然短暂,但是她却体会到了过去漫长岁月里从未有过的幸福。她克服万难去维系跟伏伦斯基的关系,正是爱情的力量将她变得如此迷人,如此超凡脱俗。

托尔斯泰还揭露上流贵族社会的社交圈,来说明如果妻子不爱丈夫,以婚姻为幌子的生活是虚伪而肮脏的。例如毫无感情可言,夫妻在外各自有情人,却用虚伪的婚姻关系维系着的米娅赫基公爵夫妇;假正经的风流妇人培特西公爵夫人等。神圣的婚姻和纯洁的爱情被这些人糟蹋地面目全非。这些没有爱情的婚姻,名存实亡,培特西夫人之流虽然被冠于各种伯爵夫人,公爵夫人的头衔,也不过徒有虚名罢了。这些夫人根本称不上是妻子,与理想中的妻子形象更是背道而驰。

正反两方面的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托翁眼中的幸福家庭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妻子嫁给丈夫不仅仅要遵循社会道德习俗更要内心有爱,没有爱情的婚姻终会轰塌为废墟。如果幸福的家庭是一座花园,那么理想的妻子则是其中辛勤的园丁,只有她用爱去浇灌这里面的一草一木,才会迎来花园的繁花似锦,生气盎然。

3、家庭观

托尔斯泰在《论婚姻和妇女的天职》里说“婚姻的结果是生儿养女……一个妇女为献身于母亲的天职而抛弃个人的追求愈多,她就愈完善”。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小说中遭遇丈夫出轨的妻子陶丽显得没有什么个性和追求,隐忍退让,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家庭琐事和儿女,但正是她的恭顺与俭朴才能使得奥勃朗斯基的家庭井井有条,儿女生活无忧。

安娜从前没有也不可能从痛苦枯燥的家庭生活中汲取包括爱情在内的营养。而在与伏伦斯基的“偶合家庭”中,爱情成了她的全部,除此之外,安娜的其他活动,包括读书写作,收养孤儿实质都是为了排遣无聊的日子罢了。安娜悲剧的原因是多重的:原欲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自身精神心理的。(张建华,温玉霞:2008,132)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不能很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她几乎不插手家务,甚至舍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对情人又不断猜疑,缺少沟通,一味索取爱情,依附他人,而不是从家庭中汲取改善自身性格的营养,导致逐渐丧失了以前熠熠发光的独立人格,以悲剧收场。

如果说安娜是勇敢追求爱情的带刺的玫瑰,那么吉娣则像纯洁的百合一样始终散发着精神独立的芬芳,她在家庭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壮大。吉娣进入婚姻生活后,“积极准备迎接今后繁重的家务,她是丈夫的妻子,一家的主妇,还将生产、抚养和教育孩子们”(托尔斯泰:2008,466)。吉娣悉心操持着家庭琐事,乐此不疲,不断探索持家之道,最终赢得了老保姆阿加菲雅的尊重。同时她还是一位好母亲,竭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大雷雨中她浑身湿透,但是儿子“米嘉身上一点没湿,平平安安,一直睡得很香” (托尔斯泰:2008,772)。吉娣爱家护子,为苦于精神探索的丈夫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能量。托翁通过描写吉娣细心料理家务,关爱儿子来与安娜离家弃子不负责任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一个母亲如果放弃了教养孩子的职责就得不到心灵的安宁,同时陶丽心绪的前后变化也暗示我们:为了个人的一己享乐,抛弃作为母亲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即使锦衣玉食也必然要受到社会和良心的谴责,这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更谈不上是个合格的妻子。

此外,吉娣对列文的哥哥尼古拉病逝前的悉心照料,对妓女身份的玛丽雅的一视同仁,展现出她灵魂的高尚和纯洁,博得了众人的尊敬与喜爱。而当维斯洛夫斯基在不断向吉娣献殷勤之后,经夫妻俩商量,最终被列文驱逐出去。平日生活中,虽然夫妻之间免不了争吵拌嘴,但是每次都能化干戈为玉帛。她善于与丈夫沟通交流,不猜疑,在处理家庭关系和夫妻情感摩擦方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这与安娜的怀疑猜忌情人,因缺少沟通以自杀收尾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吉娣在家庭中成长为出色的妻子和主妇,她能恰当地处理家庭关系,与家庭建立起互惠互馈的关系,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人格的独立。这是“理想妻子”的代表。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由于时代和托尔斯泰自身思想的局限性,“理想妻子”的主要活动范围被限制在相对封闭的家庭生活中,还尚未走进广阔的社会实践,但是这并不影响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理想妻子”形象是从外表到内在都散发着迷人光彩的综合整体。“理想妻子”指向的不是某个人物,而是汇集了众多内在特质于一身的妻子形象。她端庄贤淑,更重要的是要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在生活中与丈夫相亲相爱,担负起贤妻良母的职责,从容地处理家庭危机,维护家庭的完整,与家庭建立起互馈互惠的关系,既保持人格独立又在家庭中不断完善成长。

参考文献:

[1]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张建华.温玉霞.托尔斯泰画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邓楠.试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思想”.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02期.

[4]朱丽蒙.《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服饰话语”.武汉:文学教育,2012年.

猜你喜欢
理想妻子爱情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