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梅兰妮·汉密尔顿

2016-12-23 17:26唐阳静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女性主义

唐阳静

摘 要:《飘》是玛格丽特·米歇尔唯一出版的作品,为米歇尔在全球赢得了赞誉与批评。基于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女性主义观点,作者高度评价了女性在南北战争中的体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同时讥讽了表面强壮的男性对女性的依赖。梅兰妮·汉密尔顿在过往的文学评论中,一直被错误地认为是南方女性的典型,娇小柔弱又头脑简单,需要男性的保护。本文将讨论米歇尔如何在整个战中发展过程中,将梅兰妮塑造为一个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生活,掌控主导地位的坚强女性。梅兰妮与斯嘉丽一样,是另一个现实主义的斗士,作者亦藉此表达自己的女性主义呼声。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梅兰妮;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3

1、简介

1936年6月30日,玛格丽特·米歇尔的畅销小说《飘》出版问世,书中高度褒扬的“勇气”在大萧条中鼓舞了无数的美国人。《飘》的销售量甚至让米歇尔自己也始料不及。随后,这部销售“飘”向了全世界,南方种植园的生活被翻译为各种语言,被各国读者熟知且向往。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南方幻想”。好莱坞根据小说制作了电影《乱世佳人》,将斯嘉丽·奥哈拉、瑞特·巴勒特、梅兰妮·汉密尔顿以及阿什利·威克斯的生动形象带入观众视野。

由于小说里强烈的种族偏见,《飘》无法被美国文学界认定为一步严肃的作品,但是其永不减退的畅销却如谜一般让人无法忽视。很多人都试图从不同观点解读该小说的销售奇迹。有被书中关于南方的描述所吸引从而将其与《山姆大叔的小屋》作比较,但更多的是将斯嘉丽作为讨论中心,而瑞特·巴勒特则一度成为最佳情人的标志。反种族主义者对于书中黑奴的低人一等的形象强烈不满,而女性主义者则找到了女性的胜利。南方种植园主对于三K党以及战后重建的观点无疑是最引人争议的地方。

本文的重点在于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梅兰妮这个角色。玛格丽特·米歇尔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不可避免的将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投射在小说中,小说中的所有女性都或多或少的表达了女性主义诉求。而梅兰妮虽号称是南方淑女的典范,实际则为女性主义者的代言人。

2、文献综述

中国学者对《飘》的人物分析通常都集中于斯嘉丽·奥哈拉,梅兰妮极少被提及。梅兰妮是作为斯嘉丽的对照面,以其不现实而怯懦的形象出现,她的礼仪与美德被误解为南方的古风,所以梅兰妮通常被划为与凯瑟琳·奥哈拉以及阿什利·威克斯一类人,这类人无法在变迁的时代中适应变化而存活。也有部分学者找到了梅兰妮行为中的矛盾之处,提出异议,但却没有具体分析其中原因。

而放眼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则对书中的种族身份更为敏感,所以斯嘉丽再次成为讨论中心,鲜有论及梅兰妮者。

本文的讨论重点为梅兰妮,将探讨作者是如何在女主角斯嘉丽身边安排梅兰妮这个具有现实主义态度的女性主义者,以及她在战争中的成长并最终取得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胜利。尽管这个看似完美无瑕的角色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但是她已经完成了一个女性的所有成就。

3、玛格丽特·米歇尔与女性主义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歇尔出生于亚特兰大,她具有典型的战后南方女性的特点。随着她的唯一小说《飘》的出版发行,玛格丽特迅速成名。而这部小说本身也因其种族观点和女性主义观点毁誉参半。但小说的销量足以证明这部小说的吸引力。

3.1南方背景

玛格丽特·米歇尔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家族,因此对南方的种植园文化特别感兴趣。她的父母曾经都属于奴隶主阶层,被种植园文化深深浸染。而米歇尔所受的教育也是一个传统的南方淑女应有的教育。对女主角的行为以及思想的详细描述统统来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这与大多数南方人的记忆吻合,同时也引起了北方人的强烈好奇心。随着种植园随风而逝,《飘》则为美国人构建了一个南方幻想。

由于周围的人对南北战争中联盟军的津津乐道与念念不舍,玛格丽特从年少时就打算写一部关于南方以及南北战争的小说。南方人在被战争破坏殆尽的亚特兰大重拾财富与尊严,这份勇气一直鼓舞她不停创作。她甚至亲自去探访奴隶制度的见证人。

3.2女性主义

玛格丽特的母亲,是一个很激进的女性主义者,也是佐治亚妇女投票联盟的创始者,玛格丽特深受其影响,成年后,完全脱离了自己过往所受的淑女教育,成为一名观点独特的记者。她不在乎社会传统,勇敢的追求自己的二次婚姻。她以自己的女性主义理想与行为震惊了整个亚特兰大社会。在她身上的最大的丑闻就是在舞会上大跳“流氓舞”。这些行为及当时的心理状态都在小说中一一展现。

整部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很浓。书中的经典角色斯嘉丽身上的强烈女性主义倾向在全世界都引起了争论。即使南方女性的代表,或者是黑奴主妇嬷嬷都反映了女性的力量。全小说的女性主义主题讽刺了脆弱不堪的男子气概。

4、梅兰妮·汉密尔顿伴随战争成长

4.1战前

战前的梅兰妮是一个典型的淑女,外形显得单纯、脆弱而美丽,气质高贵、有教养而矜持,顺服且愿意为家庭牺牲。她坚定的尊崇每一个南方女孩从自己的母亲及嬷嬷那里得到的教导。在悠悠的生活节奏中,如果女性高贵而谦卑的对待生活,生活则会给女性回报。舞会、烧烤、华丽的服装以及将来的婚姻是梅兰妮生活的全部内容,也是所有南方女性生活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梅兰妮还具有她家庭的显著特色,对文学与艺术情有独钟。

小说中对战前梅兰妮的描述寥寥可数,但在这仅有的文字描述为后续的故事情节发展做了大量铺垫。尽管梅兰妮的订婚在小说开头突然出现,但是在她与阿什利的交流中显得亲密而理智,这表明她早已与阿什利心灵契合,不难想象这以前他们有过多次类似的讨论,心灵相通。她全身心热衷文学艺术,并大胆地对阿什利关于特拉克利的评论提出异议,这些都与外界对她的评价截然不同,也让当时深受南方淑女教育的斯嘉丽认为这丝毫没有女性吸引力,是“老鼠一样的小女孩”“愚蠢的小傻瓜”。她与阿什利的私人相处时间和空间,从来都不曾有过以斯嘉丽为代表的南方女性熟练使用的用于讨好男性的调情技巧。相反,她无视社会风俗,积极却又文雅地表达她的个人观点,并加以陈述说明。这些行为显然与传统的南方淑女的行为准则不一致,所以斯嘉丽即刻判断这些言语行为根本无法讨好男性。然而,阿什利的反应却根本不是男性尊严受挑战的恼怒或者尴尬,他欣然接受这种早已在他与梅兰妮之间建立的相处关系。

4.2战中

战争使梅兰妮大为改变以适应生活。梅兰妮开始理解除了诗歌与音乐之外的金钱的意义。随着南方社会的解体,她对“事业”的看法,对周遭人群的评断,以及对道德标准的理解也随即全然坍塌。梅兰妮开始认识到女性的力量,并逐渐成为家庭的精神支柱。

战中伊始,由于缺乏对北方人的了解,梅兰妮不能免俗与大多数南方人一样,相信棉花之王将轻而易举取得胜利。她在颂扬“事业”的歌声中饱含泪花,对战争最后的胜利信心十足。但随着战中的发展,尽管她有着各种不解与困惑,但她心理早已认同战争最后的失败,却又怯于口头承认。她的矛盾心态在与梅里韦瑟太太讨论如何对待瑞特·巴勒特时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阿什利告诉她,战端一开,南方也就不复存在了,梅兰妮对于战争的失败已做好充足的准备。“事业”的残酷远远超出了其神圣性。

尽管梅兰妮深受其身体条件的限制,但她还是迅速看穿了战争的危险。她尽全力让斯嘉丽与她共同生活。从斯嘉丽到达亚特兰大,直到她们全家逃离亚特兰大,梅兰妮都不遗余力的阻止斯嘉丽离开自己,因为她明白只有一个和她一样拥有现实主义态度的人,才能帮助她并弥补自己身形体力上的不足,在战争中存活。为此,她不让皮蒂姑妈打扰斯嘉丽,阻止社会舆论谴责斯嘉丽,甚至不让艾伦跟吉拉德带斯嘉丽回塔拉。为了确保斯嘉丽一定在自己身边,她甚至利用斯嘉丽对阿什利的爱慕,让阿什利要求斯嘉丽留在亚特兰大。

梅兰妮与斯嘉丽共同见证了南方的轰然坍塌。她曾是鼎力支援联盟军的众多南方女性之一,但是亚特兰大的毁灭将她推向了死亡与饥饿的威胁,梅兰妮迅速从一个南方贵妇转变为为生存而奋斗的现实主义斗士。她默许偷窃食物,协助枪杀窃贼,提议对窃贼尸体搜身。现实的危险让淑女气质荡然无存。

梅兰妮在她的核心家庭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她在邮件中指导阿什利战斗,即使在她亚特兰大的家中,她也是家里每个重要决定的决策者。在一个“缺少男性保护”的房子里,她迅速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角色,并让自己的所有决策执行下去。所以,她成功保护了她的新生儿子并在战争中存活下来。她对家庭掌控的强烈欲望彰显了她的男性气质。在所有的灾难面前,她是第一个提出“做一个老处女没什么可耻的。女性完全可以不依靠婚姻自己生活。” 不难猜测,即使阿什利阵亡,她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整个家庭。

4.3战后

梅兰妮已完全从一个温柔的南方贵妇转变为现实主义资产阶级女性。斯嘉丽凭借自己的智慧赚取了大量财富,但梅兰妮却凭借斯嘉丽的经济支持掌控领导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与舆论。由于没有任何财务上的忧虑,梅兰妮让自己的家庭重拾凝聚力,并赢得了社会尊重。在战后的亚特兰大,她无情地抛弃了隐藏在她家庭里的南方的一切。

不管在塔拉还是亚特兰大,她一直都坚持保护斯嘉丽,以确保自己的物质来源与经济安全。只要斯嘉丽能够挣到钱,她自己的家庭则可以免除威胁,她仍可以保持自己的优雅的南方气质。她在斯嘉丽被社会舆论批评时为其辩护,即使与阿什利的亲妹妹决裂也在所不惜,甚至为此得罪亚特兰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她让阿奇护送斯嘉丽,她替斯嘉丽照顾孩子,她宽慰巴特勒船长,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斯嘉丽开展工厂的生意,这样阿什利才可以有足够的收入养家。

梅兰妮在面临饥饿和失去塔拉的威胁时,纵容各种不道德的行为。为了救塔拉,她对斯嘉丽出卖自己给巴特勒的行为大加赞赏,甚至为其制作各种服饰。她默许苏艾伦为金钱而发出背叛誓言。但是曾经她的丈夫阿什利面临生命威胁时她都拒绝让她丈夫发出类似誓言。生存成为了第一。梅兰妮迅速成为亚特兰大的联邦社会的中心人物。尽管在斯嘉丽看来梅兰妮“几乎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从不说任何不友好的言语”,但是梅兰妮的很多惊人言语会让公众感到震惊,但随后马上让公众听从或执行。她掌控了公共舆论的导向,但也反对主流舆论。任何人威胁到她的家庭都遭到梅兰妮的报复。梅兰妮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抛弃了谦逊与高贵,放弃了她母亲最好的朋友,抛弃了她儿时的玩伴与年少时的追求者,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成员阿什利的血亲姐妹。

5、梅兰妮与斯嘉丽

梅兰妮的形象通常被认为与斯嘉丽截然不同,有时候甚至被认为相互做对比。但实际上玛格丽特·米歇尔将她理想的女主角一分为二,随着情节发展,两个角色相互重叠。第一次的重叠是斯嘉丽枪杀了一个北方窃贼的时候,标志着在战争中的存活。在此之前,尽管斯嘉丽与梅兰妮相互依靠,但总的来说她们两个总是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遇到的难题。杀死北方佬让两人对北方人共同的憎恨和对饥饿共同的恐惧都暴露无遗,两个女性角色第一次合二为一。梅兰妮是精神,而斯嘉丽是肉体。第二次重叠是斯嘉丽父亲吉拉德的死亡,标志着重建的新生。同样面对一百五十美金的诱惑,两人都选择了效忠于美国政府的誓言。梅兰妮是第一个知道苏艾伦打算做背叛誓言的人,但她并没有阻止,这最终间接导致了奥哈拉先生的死亡。同样,斯嘉丽即使对父亲的过世感到很伤悲,但并也不对这些背叛誓言有任何罪恶感。第三次重叠是故事结尾梅兰妮的死亡。当这两位女性远离了生存威胁,她们对自己深爱的阿什利的判断惊人相似。

梅兰妮在很多方面被塑造成一个超越斯嘉丽的形象,她完成了斯嘉丽一直试图去做去永远没办法成功的完美女性的一切。梅兰妮拥有高贵的家庭出身,这在亚特拉大的贵族社会中至关重要。战前的亚特兰大有一半的人与梅兰妮是亲戚或者是远房亲戚。但是斯嘉丽仅仅是由于她母亲罗宾维尔家族的血统才被认可为奴隶主阶层的一员,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初来乍到的爱尔兰人,这对她上层地位没有任何正面影响,爱尔兰身份在整部小说中都没有太高的正面评价。即使是深爱斯嘉丽同时又嘲讽南方种植园文化的瑞特对吉拉德的评价都逃不出粗俗暴发户的圈子。此外,尽管这两位女性都以现实主义态度面对世界,但梅兰妮获得了公众的认可,而斯嘉丽却被社会所孤立。梅兰妮战前是所有南方淑女的典范,战后更成为整个亚特兰的中心;而斯嘉丽除了曾经是最受未婚男青年宠爱的年轻姑娘之外,此后的生活一直生活在社会的谴责与孤立中,几乎成了“背叛者”的代名词。尽管比斯嘉丽少两次婚姻,但梅兰妮却比斯嘉丽享有更多的家庭快乐。她与阿什利的关系稳固、享受生活、照顾孩子,这些都和斯嘉丽的生活相距甚远。

6、结论

《飘》随着战争的发展慢慢展现了梅兰妮·汉密尔顿的现实主义与女性主义态度。除了斯嘉丽外,米歇尔还将自己的女性主义诉求体现在梅兰妮身上。梅兰妮反映了与斯嘉丽粗暴方式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男性气质与支配力。梅兰妮作为一个洞察世事又掌控一切的女性,展示了女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Fox-Genovese, Elizabeth. Scarlett OHara: The Southern Lady as New Woman [J]. American Quarterly, Vol. 33, No. 4 (Autumn, 1981): 391-411. http://www.jstor.org/stable/2712525.

[2]Gelfant, Blanche H.. Gone with the Wind and the Impossibilities of Fiction [J]. The 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 Vol. 13, No. 1 (Fall, 1980): 3-31. http://www.jstor.org/stable/20077650.

[3]McGraw, Eliza Russi Lowen. A “Southern Belle With Her Irish Up”: Scarlett OHara and Ethnic Identity [J]. South Atlantic Review, Vol. 65, No. 1 (Winter, 2000): 123-133. http://www.jstor.org/stable/3201928.

[4]Margaret,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1936. New York:Macmillan, 1964.

[5]查明.《飘》中郝思嘉的性格特征解读[J].时代文学,2010(14):172-173.

[6]郭静.凌驾于传统之上的完美——论媚兰的人物魅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04.

[7]郭开文.《飘》中的女性与婚姻[J].小说评论,2011(S1):200-202.

[8]金铃,杨林.Character Analysis of Scarlett and Melanie[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03):231-239.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kj-kjtd201003105.aspx.

[9]荆兴梅.《飘》的女性主义解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5 No12, 2005(06):76-80.

[10]黎雪芬,夏腾飞.《飘》中斯佳丽的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2010(01):93-95.

[11]刘可.媚兰·汉密尔顿:有几分不像天使?[J].作家杂志,2011(03):85-86.

[12]邵丽君,陈晓枫,王海涛.从思嘉与媚兰的性格特征透析女性的脆弱与坚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114-115.

[13]施经碧.适者生存──简析《飘》的主题[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7 No. 2, 2004(04):65-67.

[14]宋晖.谈《飘》中的女性配角[J].东京文学,2010(12):39-40.

[15]陶敏芳.《飘》对当代女性的启示——《飘》中女主人公斯嘉丽和梅拉妮性格特征的分析[J]. 海外英语(中旬刊),2010(11):208-209.

[16]陶淑琴.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87-89.

[17]万丽莎.《飘》中的人物宿命简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40-141.

[18]袁妮子.《飘》中主要人物性格解析[J].东京文学,2011(07):41.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jwx201107029.aspx.

[19]张亚利.一位水与钢铸就的女性——对《飘》中斯嘉丽“双性同体”性格的解读[J].文学教育,2010(07):45-46.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女性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新法律现实主义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