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唐旋
摘 要:曹操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透过其形象主体、知兵才能、识人艺术和生命意识几个方面的辩证法分析,在这一视角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史上这一少见又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曹操;辩证法;分析
作者简介:朱峰(1991-)、唐旋(1990-),大连交通大学思政部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1
一、从“雄”与“奸”分析曹操的形象主体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奸雄”是曹操的主体性格,但并非他性格的全部。曹操的人物性格十分丰富,是由多种性情和才能组成的。而仅针对曹操的主体性格来讲,也是由“奸”与“雄”两面构成。概括说曹操即是一个奸诈、狡猾、虚伪的阴谋家,也是一个多谋、识人、雄才的政治家。纵观《演义》从“孟德献刀”、“诸镇应曹公”到“挟天子令诸侯”再到“称魏王”发展脉络,曹操的境界也在对于自己的不断否定中得到升华。
诸如史书《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闻言大喜。不过此记载非许邵评价曹操事件的唯一说法,《后汉书·许邵传》中存在与之相左的记载:“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无疑,天下将乱已无“清平”、“治世”可言,所谓“奸贼”或“能臣”均为飘忽无稽之谈;谓“乱世奸雄”才正遂曹操有志于世的豪杰理想。《演义》中曹操形象不须赘述,回顾曹操,无论在初登仕途诛杀宦官党翼一族,还是将济南治理“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的繁荣景象,所做所为处处展现出积极干练的“能臣”形象。
历史上曹操是多为正面角色,文学艺术中曹操则是多扮负面人物,其形象迥然相异、正负交杂,把曹操塑造成文学史上少见又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二、从“实”与“虚”分析曹操的知兵才能
曹操的军事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曹操分析出军事中诸多矛盾现象,如虚实、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纵擒等。认为“物盛必衰,形露必败”,事物内部蕴含着相互对立的条件且互相转化。即战争中须考虑到利害两面。
战争是力量的比较。曹操认为本质上分析战争应是“强弱一势”。为创造利于我而不利于彼的条件,曹操认为应“以事烦之”;为趁机击敌空虚,曹操认为应“以利诱敌”;为扰乱敌人预先计划,曹操认为应“攻其必爱,出其必趋”。只有创造条件才能化弱为强。
对于进攻和退守的两种战争基本态势。曹操认为“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是判断进退攻守的标准。进攻先决条件是策划,即“欲攻敌,必先谋”;其次在定计,“量敌而动”;最后是行动,“择便利而行”。对于退守,曹操认为“引兵避之”不如“勿与战”。要懂得“以退为进”,施行有目的的战略退却,再寻机遇。
曹操重视采用灵活战法,奇、正便是重要环节。正,是按照一般情况正面公开作战;奇,是采用灵活方式如迂回、偷袭。影响战争因素众多,即所谓“兵无常形”、“兵无常势”,随时需假想、应变、权衡。对此,曹操赞同“奇正相生”思想,并且将其上升为指导战术基本方法。
三、从“信”与“疑”分析曹操的识人艺术
曹操的用人策略可以从“信”、“疑”两个角度分析。从“信”说来,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如派遣品行正直的毛玠、崔琰担任选拔人才的职位;派遣任劳任怨的任峻为屯田制推广者等。宋朝文学家洪迈对此作出直观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无论安排何人做何事都非常合适称职。曹操用人第二个特点是不计前嫌,器量宽宏。官渡之战后曹操谓陈琳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左右劝杀之,操怜其才乃命为从事;军士检出书信,皆军中诸人与敌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可见,无论在对己对人,曹操在用人方面阐释了“信”。
另一方面,曹操用人表现为用而先疑,疑而后用。曹操任用许攸、庞德时,
首先展示出了怀疑的态度。两人均为新降,未知其心。而事实上曹操此时则是欲施展其才能,而又率先展示出怀疑的态度以博取两人忠心,以致得到其竭力的辅佐。即依靠怀疑来赢得信任。
四、从“慨”与“忧”分析曹操的生命意识
曹操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其诗歌中。一方面,曹操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现实和国家百姓的关切忧患。乐府诗《薤露行》“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即是对汉末国家衰亡,帝王无能、奸佞当道状况的直接描述;《篙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是描写战争残酷及战后悲惨场面;其晚年所作《述志令》“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全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肺鬲之要也。”也表现出对于国事的关切忧虑。
另一方面,曹操慷慨情怀体现在对于时光和生命流逝的珍惜。《短歌行》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阐述了其感受生命的渺小脆弱和对其坦然的接受;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则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情怀,深刻地表达了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品格。哲理来自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将述理、明志、抒情完美结合起来。
自身丰富经历和特殊战乱背景赋予曹操强烈的生命体验。任气豪爽,悲悯世事,有统一天下之壮志,又有不堪百姓流离之温润,曹操且“慨”且“忧”的生命意识,在矛盾的对立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郭国灵.从《孙子注》看曹操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J].1994-3.
[2]魏建龙.关于曹操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1.
[3]不戚年往忧世不治.[BE/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be41e89f0101fb2s.html,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