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和《祝福》等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性。所谓悲剧,即是将人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个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祥林嫂、闰土都是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最终挖掘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
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大都揭示了现实生活,反映最底层人民的悲苦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的这些悲剧性人物一点一点的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裸露出来。悲剧在作者的笔下鲜明的暴露出来。但是作者的悲剧性的表达并非直接的显现,而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先是觉得事情可笑,然笑过之后却又发人深省,让人去沉思,笑中带泪的写法,是作者的独特之笔。
《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故乡》中的闰土。作者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物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祝福》中的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把她彻底压碎了。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强嫁给山里人。可是不久后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尽管如此,她还有儿子。儿子成了她活下去的唯一寄托。可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平静多久。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了,她终于改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祥林嫂每碰见一个人就跟他讲自己的儿子被狼叼走了,不断重复着自己丢失儿子的悲剧。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换来更多的却是对她的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人对她没有同情、没有怜悯,他们甚至嫌弃她。其中典型的就是柳妈这个人物。柳妈和她一样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原本应该对她的遭遇有所理解。可她却觉得祥林嫂是一个不祥的人,是一个不干净的人。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恐怖。于是,祥林嫂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是在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而这最终都是因为人们深受封建思想的侵滞。封建礼教腐蚀着人们纯洁的心灵。这终于使得祥林嫂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再嫁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于是,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悄然的死去。人们一边热闹的祈祷着,一边却在大雪纷飞的街边孤独的死去。作者以这种反常的热闹,衬托出祥林嫂死时的凄凉。越是渲染热闹的场景,越能反衬出祥林嫂人物的悲剧性。
二、《故乡》中的闰土
作者通过塑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形象,反映出封建思想对一个人的改变,从骨子里将一个活泼、单纯的人物改变为目光呆滞、满脑都是封建礼数的人。在作者笔下,少年时的闰土,是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的农村少年形象,在作者文中,闰土给"我"讲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在海边拾贝、在雪地里捕鸟,表现了少年时的闰土有着宽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知识。
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他在多年后再见作者闰土时,喊出的第一声却是一句“老爷”,这两个字在作者听来是沉重的。他在文中写到:“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这一声老爷使得作者觉得我与闰土之间隔着一堵无法跨越的墙。而这一堵墙正是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法,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的封建等级观念。在封建等级观念下,闰土由一个天真活泼的人转变为木讷呆滞的人,在他的这一转变里,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悲哀。悲剧悄然无声的上演开来。淡淡的却无法避免。这种悲痛,是来自内心的沉重。有作者永远也无法修补的友情,有作者永远无法缝合的隔绝的伤痛,有作者想要跨越却无法跨越的鸿沟。
鲁迅的小说善于剖析,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发人深省的闪光点。在故事情节的表现中,逐步揭露黑暗社会的本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里,展现人物的悲剧性,其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造就。封建等级制度使得作者笔下的人物都很难逃脱命运的结数。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披露社会的现实。让人们在故事中,在笑语中领悟其中的道理,看似不在意,看似在戏谑,实则在笑中带泪,在笑中领悟其中的悲哀。会让读者笑语后明白人世的疾苦,明白拯救社会的根源在于拯救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