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达真《康巴》中的多元共生主题

2016-12-23 16:30张亮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康巴

基金项目:2016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6ZYXS84。

摘 要:达真的小说《康巴》通过描写康巴地区的百年历史和康巴人的生存状态,力图还原真实的康巴,小说中的康巴作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各族人民在此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体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主题,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康巴地区之所以成为多民族交汇地的原因,以及这种多元共生对当今多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达真;《康巴》;多元共生;康巴文化

作者简介:张亮(1992.3-),女,湖南慈利人,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2

《康巴》是藏族作家达真的处女作长篇小说,2009年一经发表便受到广泛的关注,2012年荣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骏马奖”。2015年英文版《康巴》也作为中译出版社外译的“青年藏族作家丛书”之一走向世界舞台。小说主要描写了以康定为主的康藏地区百年历史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作为一部46万字的长篇小说,《康巴》具有史诗般的格局和气魄。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个相互联系又可单独成立的故事:“改土归流”时期云登格龙土司一家的兴衰史;大商人尔金呷与降央吐司家的世仇;回族青年郑云龙为情杀人,逃到康巴藏区后,慢慢顺应和融入康巴的故事。达真生于康定,长于康定,他做过编辑、记者、制片人,为了写这部小说花费了数十年心血,执著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足迹遍及藏区及相邻的西部地区,走访过众多的高僧大德。在《康巴》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出他对这片土地的了解与热爱。在其后记中,他说:“康巴,在外人眼中一直是无限神秘的,让人在阅读中领略杂居地多个民族的秘史,是我的终极目标。”就像阿来曾说过他写作的目的是要还原真实的西藏,力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向外界化解遮挡住西藏真面目的“雾障”。而达真的小说,就是要还原真实的康巴。从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出康巴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民风民俗;我们能够看到康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能感受到康藏地区藏、汉、回等各种文化交汇的多元的文化环境。本文联系文本和实际,主要试图分析小说中们所体现的多元共生主题,康巴地区之所以成为多民族交汇地的原因,以及对当今多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一、《康巴》中所体现的多元共生主题

在小说中,康巴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之地,不同的民族、宗教在这里交集并且和谐共处,像一个“什么菜都能装下的大火锅”。小说中的英国学者鲁尼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与康巴文化互为他者,他以他者的眼光去观察和了解康巴,康巴丰富的自然资源、康巴藏人的婚礼、解决草原边界的“天断”等风俗习惯一一呈现,虽然康巴人也不理解他的一些行为,但还是礼貌的以客人待之。鲁尼在看到朝圣者的虔诚之后对原本“所谓用文明去开化提升亚文明”这种白人的优越感产生了怀疑,也认识到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个人生在何处,生于何时是娘胎中就决定了的,是无法选择和预演的,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无悔地热爱自己的降生地。” 云登土司就热爱着康巴大地,他是一位具有开明思想意识的土司,他一直想要建一座“康巴宗教博物馆”,像世人展示康巴的包容与大爱。虽然最后没有完成这个愿望,但在去世前,他终于明白想象中的巴宫其实就是康定的缩影,保护好现存的康定也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真正认识到康巴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在在康定遭到边军洗劫的时候,各个商会和帮派的人,清真寺、天主堂的代表,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汇集在一起请求他带领大家一起保卫康定,他深刻的意识到,这些平日里与他素不来往的人们,也是属于康定的一份子。这个时候,他真正放下对外来人的偏见和排斥,认识到在生存的底线面前“什么藏族、汉族、回族这抽象的赋予人的符号像是悬浮在半空,而人却牢牢地站在大地上,共同组成了一道保卫家园的生命之墙,各族人的空前团结令他感动不已。”在包容与尊重之前,“康定的确是一片大爱之地。”与此相反,仇恨只会给这片大地带来毁灭。尔金呷与降央土司之间的家仇没有及时收手最后落得两败俱伤。降央土司是个极其残暴狡诈的人,为了更多得到父亲的权利和财产,他不惜害死两个弟弟,他是迂腐残暴的旧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认为土司就是“拥有最多最广最肥沃的土地,拥有数量庞大的畜群和科巴, 拥有更多更贵的珠宝和金银,能吃最好最美的食物, 能睡更鲜更美的女人, 能吞并相邻弱小土司……”两家的世仇源于尔金呷小时候放养的牛不小心误吃了降央家的草而遭到毒打,尔金呷的父亲为此杀死了打手和降央妹妹的男人,也因此而丧了自己的命。苦等十八年的尔金呷成为富商之后回到康定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尔金呷有勇气,有智谋,但是却被仇恨蒙住了双眼。虽然他们的后代开始明白仇恨不能再延续下去,但最终也没来得及拯救双方。尔金呷的儿子达瓦看到益珍阿妈为救幼獐面带笑容走向死亡,被这种虔诚和善良所感动,顿悟到“虽然老天带给生灵的灾难时无法回避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屠杀是可以化解的,冤家可以各走各的路。”尔金呷的大女儿与降央家的儿子土登相爱,但最后也难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结局。从两个故事的对比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元共生需要包容和尊重。信仰真主安拉的回族青年郑云龙,也正是有一种包容和尊重的心态,在保留自己信仰的基础上用心学习藏文和佛经,,在真主和菩萨的保护下慢慢稳固了自己在康巴的地位,融入康巴,扎根在这块具有包容胸怀的大爱之地。

二、康巴成为交汇地的原因

小说中的康巴,各种民族、宗教、文化多元共生、和谐相处。现实中的康巴地区也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长期在此共同生存,康巴文化具有以藏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康巴一带历史上就曾出现过氏、羌、多弥、东女、党项、白兰等多个民族。除了藏族,彝族、羌族、纳西族、回族等也是康巴地区的世居民族,他们的历史长的历史多达千年,短的也有一两百年,虽然这些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藏文化的影响,但大多保留了自己个性,并在康巴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建筑上也可以看出康巴地区宗教的和谐共处,“人们在宽容的佛教香火地修建了伊斯兰教圆形的清真寺,修建了欧洲拜占庭时期的尖形天主教,修建了汉人供奉的伏羲、神农、轩辕的三圣寺,修建了关帝庙、娘娘庙、将军庙、财神庙……终于,不甘寂寞的众神在这里聚会。”康巴不仅集齐了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儒家、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其他民间宗教汇集在一起,并行不悖,很难想象在一个民族地区内包含着如此不同的文化类型,而且彼此尊重、互相包容,能够和谐的共存。有很多因素促使康巴成为交汇地,地理上来看:康巴藏区位于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横断山区,加上江河纵横, 低浅的河谷形成天然的通道,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南北民族经过这里迁徙和交流。这里有雪山、湖泊、森林、草原、温泉,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从古至今都在我国西南边疆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汉藏的交界之地,所谓“治藏必先安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康巴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地。“一条绵长的茶与马握手的古道,贸易成为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交融、沟通的黏合剂。” 茶马互市的贸易一方面刺激了康巴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康定城镇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独特的马帮文化、锅庄文化。茶马古道川藏线由成都、雅安经康定至拉萨,康定是内地连接西藏的咽喉重镇。小说中,郑云龙和玉珍的一路逃亡从成都到康定,尔金呷之子达瓦经商的驮队一路走过康定到拉萨,这两段路线的描写都再现了茶马古道的险峻和漫长,背夫的艰辛和坎坷。我们现在熟知的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舞蹈,而小说中所指的锅庄是当时在康定的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它集商店、客栈、旅店、中介、担保人为一体,在历史时期作为汉藏贸易顺利进行的重要平台,“锅庄是藏商、汉商和锅庄主发出三种笑声的四合院。”小说以白阿佳的锅庄为缩影再现了康定商贸的繁盛和强大,锅庄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促使康巴成为交汇地的重要原因。也许是康巴山高水深的自然环境,或者是因为康巴是《格萨尔》的故乡,造就了康巴人不但体格高大,而且天性豪爽、张扬乐观、敢爱敢恨,“康巴汉子”的豪爽和乐观也是促成康巴地区形成包容开放的文化精神面貌,形成交汇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经济和人文因素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相互作用,使康巴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汇地。

三、多元共生主题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康巴》,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康巴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康巴大地的包容性。康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一种边缘性。“康”在藏语中还有“边地”的意思。康巴文化处在汉藏的边界,同时属于藏文化和汉文化的“边地”,除此之外,康巴文化还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有人把它称之为“杂居文化”或“混合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正因为它处在边地,不为很多人所了解,所以作者才要写出真实的康巴来让外界认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在人的生存面貌。而今天包括康定情歌的流传,康巴作家群的写作等都让康巴文化以一种自信的面貌走出边地,面向世界。达真认为康巴文化的这种多元性与包容性向世界提供了和平与发展的蓝本,新世纪的“一带一路”向世界的延伸就是西南茶马古道和西北丝绸之路的延伸。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于多民族共处的我国而言,如何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民族关系,达真通过小说《康巴》的多元共生主题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应该从人性和爱的角度理解看待不同的种族和文化,对待宗教和信仰“热而不狂;信仰与理性同在;宗教热情与宗教宽容并重;尊重信仰但反对极端主义”。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文明的国度,不同类型的文明类型相互并存,“和而不同”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差异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在强调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异,重视不同。费孝通先生在1988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费先生在后来的补充中也认为“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理论的另一种说法,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只强调“同”而不能“和”,带来的结果只会是毁灭。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团结和谐是众望所归,我们应从人性和爱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种族和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才能做到多元共生,也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达真.康巴[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

[2]格绒追美主编.康巴作家群评论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4]阿来、陈晓明.康巴二题[J].当代文坛,2010(6).

[5]焦虎三.山河是一种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康巴
康巴兔种萝卜
康巴学人
——林俊华
民俗学视域下的四川康巴乡土小说
高旭帆:不该被遗忘的康巴文学探路人*——重读《山吼》与《古老的谋杀》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康巴雄鹰
四川“康巴作家群”的康巴风情书写研究
《康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