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中的香港本土意识

2016-12-23 16:29廖昱霄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西西香港

摘 要:摆脱现实主义框架,从香港本土意识的角度关照西西的小说,更易于把握西西小说创作的内涵,理解她小说中的实验意义。本文从香港本土意识出发论述《我城》中的香港本土意识。

关键词:西西;《我城》;香港;本土意识

作者简介:廖昱霄(1993-),女,汉族,贵州都匀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美学、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2

西西作为香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台港曾多次获奖,是颇负盛名的作家,而在大陆却少有人知。近年来台港文学逐渐走入文学批评者的视线,对西西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我城》是西西的代表作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我城》写于1974年,1975年在《香港》快报上连载,字间镶嵌一幅画和几个字,平行拼贴,连载共刊16万字。删减版1979年由香港素叶出版者出版,1989年3月才出版了完整的全文以及插图版,其中108幅图均系作者自己绘出。西西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小说结构及人物塑造等书写了一个轻松愉快、哀而不伤的70年代的香港,在诸多方面在当时的香港文坛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同时,作为香港意识的发轫之作,也使得这部小说具有考察香港意识重要意义。

一、“香港意识”始于《我城》

作家的创作与其生长的环境与生活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香港作为曾经的英属殖民地,有其存在的特殊性。许子东曾说:“真正有香港意识的小说是从西西呐代开始的,她最有名的小说叫《我城》,这是最有标志性的。”

六七十年代,随着新一代本土港人的成长,“香港意识”浮出了地表。新一代港人或者生于香港长于香港,或者生于外地长于香港,他们不再有父母一代的浓厚的“北望”情思和“过客”心态[1],相反,他们以为香港为自己的家乡,与香港共生共存,“港味”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他们的骨血中,他们以香港的繁荣为荣,他们的生命也熔铸在香港的发展中,他们对于香港有不同于父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西西写于70年代的《我城》就代表了这一代人对于香港的情感,也代表了新一代本土作家对于香港的认同。

作品的中呈现的情感取向在无形中显示了作家们隐含的情感立场,无论是阮郎、东瑞等现实主义作家对于都市中辛酸的暴露与批判,还是刘以鬯等现代主义作家对于身处都市的现代人焦虑与疏离,都显示了一种对于香港这个城市中经济文化质疑。西西属于随着香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辈,五十年代工业化,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使香港从一个偏僻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这其中包含着西西这一辈年轻人的青春体验,对于香港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他们为此而感到自豪。在西西心目中,香港是“我的城”,她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正是她“我城”这一叙事立场的一种表现。[2]

二、《我城》中的“港人形象”

《我城》中西西开始了新题材新手法的试验,这背后亦和香港社会的本土意识抬头相互联系。其实,自1971年麦理浩上任以来,香港福利、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快速发展,香港人开始意识到“我城”的存在,本土意识愈趋明显。[3]西西在书中的书写正是为这新一代年轻人立传,书中对阿果、麦快乐等一系列人物的书写正是当时年轻人的真实写照,西西对这些年轻人是不无赞扬的,西西曾说: “那时,香港也有许多这样的青年人,活泼,充满朝气,穿牛仔裤唱民歌,难得的是相当明白事理,有正义感,但这种正义感不会放在嘴边,对生活的要求很踏实,很朴素……他们做的不过是卑微的工作: 看守公园,修理电话,没有什么了不起,生活环境却困难重重,可都努力去做,而且做得快快乐乐。这小说是献给这些无名英雄的。”[4]

在西西的笔下,住在这城里的人是轻松且快乐的。阿果找工作不过是为了有点有趣的事情做,在报纸上见到消息后,阿果做了一些“填字游戏”就被录用了,“你去做你高兴的事,我去做我高兴的事。”[5]可见他在这座成生活得怡然自得。阿果做的电话修理工,这种工作需要串街走巷、登高爬低,但阿果并没有感到辛苦,“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趣,这么高高地站在大街上空,看得几底下忙碌的路人。有时候,也有一两个路人抬起头来朝我看,我就想问问他,你说我的工作有趣吗,你的工作又是什么呢?”他所做的工作固然是这座城市中最基础的工作,但是他引以为傲,西西以赞赏的甚至是有些得意口吻去叙述阿果普通的工作,这在商业化的香港无疑是清流般的存在,由此也可窥见西西本人对于商业社会的观望态度。没有事的时候,就玩牌游戏,他们乐在其中“当这四个人坐在一起作牌的时候,气氛是热闹的,他们会把牌拍在桌子上拍得很响,好像谁拍得最响谁就赢,即使不赢,那姿势,也赢了。”香港快乐甚至延续到了难民营里:“在军营里面,他们每人分配得一张床,有的是帆布床。他们就把帆布张开,把钉钉进木架,他们每人有一双筷,有一个铁碗,每天吃饭的时候排队,他们在一间大的房间内选择衣服,房内满是衣物,他们可以高兴拿多少就拿多少。”

这些年轻人将香港当作自己的归属,只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不论是做什么工作都能让他们感到快乐,工作固然是辛苦的但是它们乐于奉献于这片哺育他们的土地,他们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当作自己的姊妹家人,在照顾难民时他们不分彼此。“到山上来的人,只有少数人特别寻找自己的亲人,其他的都准备粮食和水,对迎面走来的人亲切地说话:你饿了么?你受伤了呵,于是,他们给流血的伤口以药,给饥饿的躯体以粮,众多的外衣和鞋,都披在陌生者的身上了。”[6]

他们不但生活得轻松快乐的,这种快乐和达观一并携着博爱的胸怀,使西西笔下的“我城”处处透着温情的色彩,这与西西以儿童的顽皮视角创作是不无关系的。西西也在有意无意地塑造自己心目中祥和温馨的城市群像。

三、复杂的“我城”情感

“我城”中包含的情感是极富温情的,西西的笔触是柔软的,以顽童般的俏皮语气描摹着港人心中的“我城”,香港人仿佛都充满了爱心,“我的城”、“我们的城”处处都是可爱的。

《我城》中西西创造出的阿果、阿髪、阿游和麦快乐等年轻人都是快乐且积极向上的,他们并不是完全虚构的,而是作者在香港日常生活中所真正见到的年轻人,是鲜活的香港年轻人群像,他们为了自己未来平凡奋斗、苦中作乐、自食其力。西西为这部分年轻人立传,她笔下的“我城”正式这群年轻人的“城”。《我城》不写残酷的商战,不写冷酷的人情,不写上层社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不写下层社会的啼饥号寒、乞讨卖淫。作家用一颗童心看世界,她有意避重就轻,她把扰攘人世写成一片祥和,从而展现自己的理想和爱心。她用的是‘净化法‘蒸馏法。[7]孩子以想象力看世界,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西西将魔幻现实主义运用的恰到好处。但是《我城》也不乏书写商品经济下扭曲的人(开店设厂的阿东) 、不惜违法犯罪杀人越货 (麦快乐被抢劫) 、社会的不安动荡(社会暴动中的自制炸弹“土菠萝”)、受灾的难民……只是西西在书写中没有将批判冷酷的社会现实作为书写内核,她用一颗童心看世界,在这种充满童真的文辞中,她将熟悉的“城”陌生化,彻底摈弃传统写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放肆大胆的进行她的文学实验,这使得全书即便是书写灾难都洋溢着一种轻松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西西本人对于“我城”的情感仍旧是矛盾的,在富有想象力的字里行间还有对城市现代化使人的异化的惋惜,对旧有文化的追忆,这一点也与西西的其他作品产生了呼应。西西在创作时没有流于主流的暴露于批判的模式。这也缘于其生长的时期的所形成的本土认同,西西在对香港的发展的认知上不可能像一些“南来作家”报以审视的目光,香港对她来说仍是“我城”,是一个家园,这个城市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共存的整体,使她在感情上也更为矛盾。对西西而言她无法进行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对她而言没有盲目的爱,也没有盲目的恨,而是以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去书写她所熟悉的城市生活,在字里行间写出隐忧却也不过度批判。

《我城》的结尾西西写阿北被人遗忘的木工手艺和他手制门,以及满是尘垢的房间内无人问津的书本。西西的笔触是哀愁的,与书架中漂浮的灰尘相同,她在对过往的历史叹息。主人公悠悠站在书架前仿佛听见书本在交谈

“——大概要热闹起来了。一本书说。

——要终结这百年孤寂了吧,另外一本书说。”[8]

而这也正显出西西对“我城”情感的复杂性,她既为现代化都市繁荣的有一种同生同荣的认同感,却对工业下人的异化颇感厌倦,似乎又有对传统文化复归的希冀,而这种复杂的期待又使得这本书中透出的作者本人对“我城”的文化关照。西西在创作时无疑是期待隐含 作者的,她在书的末尾也似乎埋下了对本土旧有文化复归的希望,而这样的希望就寄托在她笔下的像悠悠这样的未来的年轻人身上。她渴望有一天新旧文化能够有机的共存在“我城”中,希望“悠悠们”终有一天会重新发现这些宅院深处的书架与书本,能够翻开历史的书页,在父辈的老城中去构筑新旧完美交融的“我城”,而这座“新城”能透着新的现代化的欣欣向荣,也能找到曾经险些逝去的旧文化的身影。也只有这样,才能规避港人对香港有一日会像“落灰的书本”一样被历史湮没的隐忧,也许这种逝去的文化也正是解决人的异化的一种出路,这不乏理想主义的期待也正是西西本人的期待吧。

参考文献:

[1]赵稀方:西西小说与香港意识[J].华文文学,2003(3):7.

[2]赵稀方:本土意识与文学形式——西西小说论.[J].台港小说与华文文学1997.

[3]徐霞:文学·女性·知识[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161.

[4]西西,何福仁:时间的话题[M].台湾: 洪范书店,1995.

[5]西西:《我城》[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89.

[6]西西:《我城》[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89.

[7]袁良骏:香港小说流派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62.

[8]西西:《我城》[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89.

猜你喜欢
西西香港
西西的森林
种子西西的烦恼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幸福的邀请
香港
愚蠢的代价
误会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