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
12月10日和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中国经济的一些指标,总的来看,经济最令人担心的时间段似乎过去了。首先是,CPI和PPI水平分别是2.3%和3.3%。CPI几乎是所有经济指标里最好看的一个数字。从今年上半年CPI总在稍弱于2%的水平,到年底高于2%的水平,这正是一个经济运行处于偏弱周期的经济体需要看到的。在凯恩斯主义成为政府的首选经济教科书之后,一般来说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中,很少见到持续较长时间的通货紧缩,更多时候是经济决策者觉得自己的通货膨胀还不够强。自去年到今年,全球几个主要经济体,中国、日本和欧洲几乎都遇到了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中国在这一块率先上岸了(不过本来中国的问题就要比日本和欧洲稍简单一些)。
PPI的增长相对于CPI更加惊人,这个数字在9月刚刚转为正值,那时候还是0.1%,而PPI持续为负值的日子一共过了54个月。在转正后,PPI迅速增长,已经达到了3.3%,比预期值高出1%。当然,这与去年同时间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偏低,以及最近几个月中国去库存减产能的举措有关。有的市场观察人士因为PPI的水平增长过快,甚至认为中国也应该加息。这显然是对通货膨胀过于敏感了,因为很可能在明年春节后,PPI会恢复到一个更正常的水平。而中国的流动性也并没有宽松到需要紧跟美国步伐的地步。
1月到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85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与1月到10月的持平。其中,国有控股投资19.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0.2%;民间投资33.1067万亿元,同比增长3.1%,相比1月至10月加快了0.2%,占全部投资的61.5%。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增长落在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经济领域(这很可能是因为明年直至以后的通胀预期比较强烈),但这总比以前的民间投资下滑要好得多。
在房地产领域,1月到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3387万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比1月至10月回落0.1%,比上年同期加快5.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6.0%。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904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4.3%。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095亿平方米,比10月末减少427万平方米,已是连续9个月减少。这些数字基本上说明,2016年已经过去的时间中房地产对中国的经济仍起着非常大的支撑作用,同时说明,10月以来的全国性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的抑制作用相当明显。这些基本都在经济决策者设想的“既不冷,也不热”的范围之内。这种趋势如果能延续一段时间,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从第四季度前两个月的GDP增速来看,全年的GDP“任务”基本可以完成(也就是政府在年初做出的经济许诺)。这是因为今年前三个季度的GDP增速基本达到6.7%,最后一个季度还要超过6.7%。人们不用再接受那些“保X%”的扶危救亡式的生产生活了。那是非常令人尴尬的。
11月的进出口总额达2.3467万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1.3224万亿元,增长5.9%,上月为下降3.4%;进口1.0243万亿元,增长13.0%,增速比上月加快9.8%。进出口相抵,顺差2981亿元。这个不错的外贸成绩,是在今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比较大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成绩很可能可以延续到明年,而且起到更大的作用。
总体来说,11月的数据那么乖顺,有一种传统家庭中二胎的孩子知道怎么讨父母喜欢的感觉。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慢慢变化,中国经济在平稳触底,民间投资已经出现积极的回复迹象。中国经济最艰难的时间段似乎已经过去了。但这种事情谁能预测得那么准呢?如果可以精准预测,也许中国根本就不会出现什么最艰难的时间段,写宏观专栏也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在属于我们的逻辑世界里,暂且乐观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