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语晴
余立鑫在大四时加入了“饿了么”团队,那是2011年,饿了么还处于初创阶段,团队里只有二十几个人。和CTO汪渊坐在沙发上聊了十几分钟后,他就决定加入这家未来尚不明确的创业公司。
会从事技术工作纯粹是出于兴趣,余立鑫本科读的是资源环境专业,从大三开始自学计算机课程。“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是早上6点起床,下载学习计算机的相关资料。”一切都由兴趣驱动,那个时候余立鑫并不确定自己能在技术这条路上走多远。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跟他交流心得,他也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直到进入饿了么,他才觉得自己真正踏入了技术圈子。
刚到饿了么的时候,余立鑫负责后端开发,之后他陆续参与了服务器架构工作,DIY组装了饿了么最早的内部服务器—在最初的团队里,他是对整个技术系统最了解的人。“我们看社交网络、看乔布斯、看《硅谷传奇》,有一种创业的感觉。”这让余立鑫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创业公司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余立鑫一直处在解决问题的状态,但这对热爱技术的他来说是个享受的过程。随着平台不断演进,困难接二连三,他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其间比较大的技术难题,是当创业公司的流量迎来指数级增长的时候。
2014年8月饿了么决定扩张应用规模,计划将覆盖城市从十几个扩张到两百多个。这意味着流量会瞬间暴增,而技术团队需要在短时间内,增加百台服务器,对系统做升级迭代,以此扛住流量压力。然而“技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它不会瞬变”,一般来说,这种暴增往往需要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来做准备,但饿了么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因此技术人员在这个增长点上的压力非常大。
几个重要同事的离职使得这个技术重任落到了余立鑫身上,“那段时间就开启了疯狂写代码的模式。”在这个发展的关键点上,他增加了机房,改了两个机房的代码和架构,并紧急招募了资深工程师,与此同时,他还要对付服务器遭遇的黑客攻击。那段时间,饿了么的流量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增长了二十多倍。
产品演进的过程也丰富了余立鑫的技术经验,随着公司不断扩张,像他这样的资深技术人往往都开始转做管理。不过余立鑫对此兴趣不大,他想要继续从事技术工作,但他面临的问题是,公司成熟之后,技术层面也相对稳定了,他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方向。“这就像一个奔跑了几年的人,突然被按在椅子上不动了。”余立鑫需要通过新项目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需求。
目前余立鑫正带着一个小而精的团队做创新研发,经历了公司从创业到成熟的过程,他想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找回当年饿了么创业初期时的激情。回望过去几年,余立鑫从学习到工作都以兴趣为导向,他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始终很明确:“我属于看到代码或者手摸到键盘都会有快感的人,我知道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现在回过头我发现这个状态对我的成长很关键。”
C=CBNweekly Y=Yu Lixin
C: 除了写代码,你平时还有什么其他爱好吗?
Y: 之前玩摄影、玩户外,去西藏走了走无人区,拍拍雪山,喜欢旅游。
C: 会给同行业的职场新人什么建议?
Y: 假如你认可你的工作,而且团队是靠谱的,不要太在意薪水,只要不顾一切地把事情做成,做成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对自己很大的提升。薪水永远是滞后的,你当前的薪水永远只是你上份工作的表现。一旦你有一些很成功的事情,最终会在薪水上反映出来。还有另外一点,常听人聊房价,这个问题如果思考下去反而会有点分心。整个社会层面的压力,在工作早期尽量不要想太多,要更多地专注于工作本身。
C: 你对那些非计算机专业,想自学计算机并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有没有一些建议?
Y: 要想清楚,然后钻下去。想清楚到底是因为薪水还是因为兴趣,也就是,在触摸到键盘的那一刻你有没有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