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侃,刘 刚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 310000;2.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杭州 310058)
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平台的开发研究
洪 侃1,刘 刚2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 310000;2.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杭州 310058)
在以标准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根据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中,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是整个水利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省、市、县三级统一规范的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机制,将有效推进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规范化管理,提升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工作规范化管理,使得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日趋标准化。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平台
纵观整个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成败,它关系着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是工程能否可靠、经济、高效、环境保护和使用安全、能够保持正常工作,发挥设计功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基础保障。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对施工质量以及监理、设计、建设、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测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成败。然而由于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广泛,与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与水利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传统的监督工作方式和单一的监管手段已影响到监督效率和监督实效,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要求。信息化支撑技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已成为了水利发展的当务之急。
鉴于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在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结合标准化管理的,系统梳理了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内容、建设环节,针对各项建设内容分析研究已有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文件,总结凝练需要规范的内容。从标准化基本理论、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系统标准化基础及需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系统标准体系研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系统标准化需求,初步提出了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系统标准体系框架,为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系统标准体系建立提供参考。并针对研发后的系统平台开展标准化典型研究,详细分析了数据库和软件功能方面需要规范的内容。本文最后总结了主要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1.1 标准化及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而对现实问题或者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管理是标准化的重要组成,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标准,是对所有标准进行标准化的标准。
1.2 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体系通常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体系是一定时期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科技水平、资源条件、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它体现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又反映了人们的意志与愿望,是一个人造系统。标准体系可以按照不同范围划分为国家、行业、专业、门类、企业等不同层次的标准体系。
为了加强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范质量监督行为,完善质量监督工作程序和方法,增强质量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以及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提出了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技术体系标准;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于2006年8月1日印发的《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就是对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很好的技术标准体系。
2.1 信息化系统
从水利工程全过程、各环节标准化控制和网络化管理出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整合建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和监督服务平台信息化系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标准化管理流程关键点的过程控制,切实提高各类水利工程管理效能。
2.2 已颁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我国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实行法人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制,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是代表政府的强制性监督,是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随着国家对政府职能转变、监督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深入,对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工作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2.3 技术依据
1)《浙江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2)《浙江省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办法(试行)》。
3)《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4)《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
5)《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基本技术要求》。
6)《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技术要求》。
7)《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
8)《软件工程标准分类法》。
9)《软件开发规范》。
3.1 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分析
1)质量安全监督项目深度、广度大幅增加。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我省持续加大水利投入,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全面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持和保障能力,促进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在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做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重大决策,明确要求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大量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展,为全省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工作任务加重,监管难度进一步提高。
2)尚未构建省市县统一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
目前,省、市、县三级质监机构从事监督工作的工作人员,总数为340余人,而近几年每年新增的监管项目都在3000项以上。监管项目多、任务重,人员紧缺问题相当突出。为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全省质监一张网,构建省、市、县三级质量安全监督体系,达到监督工作信息化,是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实现科学管理的迫切要求。
3)缺乏规范的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工作流程。
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到多个环节业务和管理要素。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相关的各类纸质及电子资料格式不规范、业务流程不统一,不利于资料信息整合、共享和应用。需要在符合各项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对资料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和系统填报并辅以软件工具对信息数据加以整理、判断和归纳,最终实现管理流程资料和版式的规范化、标准化、模板化。
3.2 软件平台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系统是整个平台的核心,科学、合理、准确的组成分类是数据库设计甚至与整个平台使用成败的关键。根据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建设需求,按照数据库内容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
此外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种类繁多,且各业务流程中所生成的业务数据多样,因此,需要针对各类数据特点,对其属性结构进行数字化定义和逻辑的统一设计。
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建设数据库见图1。
图1 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建设数据库构成图
3.3 软件平台系统的开发
3.3.1 软件平台的功能需求
根据前期资料搜集成果,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划分出需求的不同层面,针对具体内容采用用例建模方法展开分析,然后在各层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抽象,形成系统的核心用例模型,分析利用的方法及步骤如图2。
图2 需求分析流程图
3.3.2 软件平台的设计思路
整套应用系统项目按照下面的总体思路实现:
1)分析现有系统总体机制。
分析现有的工作流程的总体机制,包括各个业务系统的用户登录方式、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相关的业务实现流程。
2)明确系统所要功能。
在分析现有系统机制的基础上,明确整个项目的所有功能。
3)提供技术难点解决方案。
分析整个系统功能实现的技术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技术的解决方案,确保项目开发的可行性。
4)确定统一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
按国家及相关部门相关的一些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设计整套系统。
5)组建应用支撑平台。
根据系统建设需要,组建应用支撑平台,为整个服务平台提供公共的核心支撑。
6)设计综合应用数据库。
按应用系统的功能设计实现相应的数据库。
7)实现业务应用系统功能。
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实现相应的功能。
3.3.3 总体软件平台架构及功能机构
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建设(一期)所涉及的系统总体架构如图3。
图3 系统架构图
系统平台的建设可分为3个子模块:即项目管理、检测管理、移动应用。其系统模块组成如图4。
图4 系统功能结构图
3.3.4 总体软件平台开发技术路线
系统将统一采用微软主流技术路线,主体采用B/S软件体系结构进行开发,后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erver2012,开发语言采用.NET(C#)语言,开发环境为MicrosoftVisualStudio2012。
B/S结构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维护,系统的维护更新升级非常容易,成本低。B/S结构的使用越来越多,特别是由需求推动了AJAX技术的发展,它的程序也能在客户端电脑上进行部分处理,从而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并增加了交互性,能进行局部实时刷新。
相比C/S体系结构,B/S体系结构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缺乏对动态页面的支持能力,没有集成有效的数据库处理能力;系统扩展能力差,安全性能难以控制;在数据查询相应速度上B/S要远远低于C/S体系结构。因此除信息的部分后台统计计算模块将采用C/S体系结构进行开发。
基于以上开发出了基于标准化管理理念的“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平台”系统,如图5。
图5 登录主界面
3.3.5 软件平台效益评价及推广应用前景
3.3.5.1 经济效益
本系统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质监项目管理工作方式得到改变,促使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快速反应能力,因而可以直接带来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工、费用、成本的减少等效益。为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优化配置管理资源,充分共享信息资源,集约化的建设将成倍减少重复投资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能,所以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过程中资金的节约本身就是效益。
3.3.5.2 社会效益
通过该系统平台的实施,质监信息化水平将得到提高,质监工作的日趋透明,政府形象得到改善,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本系统平台的社会效益来源于3个方面:①信息化技术本身带来的高效。显然,相比于质监管理传统的工作方式而言,实施信息化以后信息的传递、处理效率有了飞速的提高;②先进管理模式的固化。理顺和规范了业务流程,改进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和堵塞管理漏洞,减少人为的随意性,信息化为其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基础;③协同效应。本项目的实施真正为全省质监实现了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以及其他的信息处理服务,建立了更广泛的沟通平台,大大降低了省级、市县级监督机构之间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平衡协调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该系统平台的研发、将工程管理的各项标准具体细化到每个岗位和岗位人员,将工程管理任务和责任各方面“元素化”地细化到岗位职责,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工程管理实行标准化控制、程序化管理以及网络化监管。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平台”系统是符合现如今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的标准化管理理念软件平台。
通过“质量安全监督移动工作”软件平台的应用,使得质量安全监督项目管理工作方式得到改变,促使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快速反应能力,因而可以直接带来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工、费用、成本的减少等效益。为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优化配置管理资源,充分共享信息资源,集约化的建设将成倍减少重复投资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能,同时,通过“质量安全监督移动工作”软件平台的实施,质监信息化水平将得到提高,质监工作的日趋透明,政府形象得到改善,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鉴于“质量安全监督移动工作”软件平台是初次应用于实际,难免会存在纰漏和不足之处,下一步将通过系统功能优化升级、提高数据流转效率、稳定数据检索服务、健全各类工程基本数据和获取的机制,通过对系统内已有数据资料的清理和归纳,确保工程数据的现时性与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的规划,通过对各类工程管理工作进行充分调研验证,摸清审批流程及成果规范,完成现有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升级和集成部署。
[1]王叶琴,余丽华,程海洲.宁波市大中型水库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探索[J].浙江水利科技,2014(01):76-78.
1007-7596(2016)10-0029-04
2016-09-26
洪侃(1984-),男,浙江常州人,工程师,从事水利信息化研究工作;刘刚(1991-),男,黑龙江绥化人,研究生在读,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利信息化研究工作。
TV52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