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大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16-12-22 07:54刘素娟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艰苦奋斗理想信念

刘素娟

[摘要]抗大建校九余年间,共举办八期,培育了十余万名军政干部,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抗大精神集中体现在毛泽东亲自制定的抗大教育方针上,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新时期,广大党员及领导干部应充分发扬抗大精神时代价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作风建设,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等。

[关键词]抗大精神;政治方向;理想信念;艰苦奋斗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现国防大学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创办的最高军事学府。抗大始建于1936年6月1日,建校九余年间,共举办八期,培育了十余万名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适逢抗大建校八十周年,研究和弘扬抗大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有利于总结革命经验,弘扬优良革命传统,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一、抗大历史回顾

1、创办背景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军事教育工作。1927年11月下旬,毛泽东在井冈山龙江书院创办了井冈山教导队,毛泽东亲自担任教员,讲述红军游击战术。1931年9月,毛泽东更是直接提出了“有军必有校,治军必治校”,并于1933年9月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长征期间整编为干部团。[1]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成功实现战略转移。此时,国内形势正处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的时期,华北事变爆发,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并适时提出“必须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党要有成千上万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的送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1936年6月1日,西北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瓦窑堡米粮山上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2]1937年1月19日,“红大”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2、四个发展阶段

抗大办学九年间,共举办了八期,创办了14所分校,6所陆军分校和一个附属中学。[3]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抗大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可谓“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第一阶段:为抗战全面爆发准备时期(第1、2期),1936年6月1日至1937年8月。校址从瓦窑堡迁至保安,后迁至延安。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学员全部毕业奔赴抗战前线。本阶段共培养了2427名学员,学员主要来自红军骨干和少数知识青年,主要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验,统一思想,为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做准备。

第二阶段:在抗日烽火中发展时期(第3、4期),1937年8月1日至1938年12月。本阶段大致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吸引了大量的知识青年进入抗大进行学习,共培养了6834名学员,其中第4期,招生5562人,知识青年占83%,被称为抗大的“黄金时期”。

第三阶段:深入敌后办学时期(第5、6、7期),1939年1月28日至1942年2月。本阶段大致处于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挺进敌后办学,一直到1943年1月6日,中共中央电示抗大返回陕北继续办学。在抗战形势最严峻的时刻,抗大挺进敌后办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干部,更与国民党日益萎缩的正面战场形成鲜明对比,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斗志。敌后期间,总部曾位于河北灵寿、山西武乡、黎城和河北邢台,其中在邢台办学时间最长,达两年零三个月,培养学员最多,质量最高。

第四阶段:储备干部准备反攻时期(第8期),1942年5月1日至1945年8月。本阶段大致处于战略反攻阶段,党中央出于保存干部,准备反攻的考虑,将第八期学员返回陕北继续办学。该期学员在邢台开学,返回陕北后继续坚持办学,一直到1945年8月陆续完成毕业。

3、历史成就

抗战期间,抗大在全国和世界上已经十分闻名了。抗大毕业的学员在战场上对日寇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冈村宁次曾讲“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宁亡十名皇军士兵以换一名抗大学员,宁亡五十名皇軍士兵以换一名抗大干部。”抗大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学府,承担了大量的人才培养任务,抗大约占一半以上。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授衔的1056名将军中,抗大培养的干部约占三分之一。抗大所培养的干部不仅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建国后更是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

江泽民在纪念抗大建校六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曾指出“抗大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二、抗大精神及其内涵

抗大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及其教职工、学员在抗战时期及日后所展现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教育思想的结晶,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抗大的教育方针上,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938年3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同学会成立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之后,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反复阐述其具体内容,并于1939年,即抗大三周年之际,亲自制定了以上教育方针并指出“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从事学习的。”[4]

首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讲,“方向是革命的方针,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三民主义的方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方针。”“一个学生说到了延安一个多月,了解中国原来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于是豁然贯通,大彻大悟。中国的经济性质知道了,中国革命的性质知道了,目前中心问题是抗日问题也知道了!”其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脱离,“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西行漫记》中描述“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再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的用兵方法。抗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审时度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一切‘走都是为着‘打”。

总的来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精神的灵魂,保证了抗大坚持党的领导,以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为己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抗大精神的保障,只有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才能够不断克服来自敌人和自身的各种困难,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抗大精神的关键,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战场形势更是瞬息万变,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劣势下,更是要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取得最终的胜利。由此可见,以上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抗大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抗大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三、抗大精神的时代价值

抗大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1、广大党员及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党中央从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抗大不是统一战线的学校,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学校。”抗战时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了民族解放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新时期,全体党员,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新时期,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继续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才能够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和活力。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更是把包括“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在内的政治纪律放在了首要位置,凸显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政治纪律和政治安全的十分重视。

2、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加强作风建设。毛泽东在抗大开学训词中曾讲“爬山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否则便成为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了!”抗大师生们自己挖窑洞解决住宿,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创教学设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个务必”言犹在耳,艰苦奋斗永不过时。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五大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从“党中央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以及“三严三实”教育实践,再到2016年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新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则给全体党员树立了“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标准,《条例》更是直接把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纳入党规。

3、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无论敌人用什么方法来进攻,我们都有一样办法对付,敌人用这一种方法打进来,我们用另一种方法打过去”,正是这种“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保证了抗大所培养的学员能够直接奔赴战场,对敌人展开有效的打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大主动挺入敌后办学,直接从战争中汲取教学素材。创新理念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济新常态下,“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取得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不断解放思想,是否能够根据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把握新的规律,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注释]

[1]六大以来(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志民.革命熔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艰苦奋斗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关于“中国梦”背景下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思考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