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对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签订的影响

2016-12-22 17:53张哲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斯大林美国毛泽东

张哲

[摘要]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踏出国门,出访苏联。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為斯大林庆祝70大寿。除了祝寿之外,毛泽东还担负了一项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废除苏联于1945年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然后重新签订一个“既好看又好吃”[1]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此次谈判过程却坎坷异常。就在中苏博弈的过程中,原本是要破坏中苏关系的美国却事与愿违地推动了新条约的签订。

[关键词]毛泽东;斯大林;美国;互助条约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或修改,或重订。”[2]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就是要废除苏联于1945年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早在刘少奇访苏时,“斯大林就曾表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不平等的,这一问题可留待毛泽东访苏时解决。”[3]斯大林的话让条约有了重新签订的契机,但是新中国想要废除这个不平等条约,然后重新签订一个新的条约,必然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常来说,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唯有铁血可以讲公理,唯有武装才能有和平。所以,受损一方要想废除不平等条约,一般都要通过战争的方式并取得胜利,才具有了资格和实力。显而易见,此时的中苏之间并不存在这个关系。中国显然不能对苏联有除了友好之外的其他想法,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也不好太拂了跟自己意识形态相同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面子。于是,谈判就成了中苏之间最好的选择。既然要谈判,中国就必须有足够的筹码。不然,这无异于“虎口夺食”的行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在为数不多的筹码中,美国却歪打正着地成为了此次中苏博弈过程中最大的变量。那么,美国在此次条约签订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斯大林认为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先兆

由于大连港、旅顺港以及中长铁路早已在1945年就成为了苏联的既得利益,所以,当初苏联对这块“奶酪”吃的有多开心,今天中国要动这块“奶酪”就有多困难。苏联作为既得利益者,当然不想与中国就条约签订的问题进行谈判。因此,在得知斯大林的态度之后,毛泽东拒绝了在苏联的一切活动。“我准备完全静养一周,彻底恢复正常的睡眠。我不想参观工厂,不想做报告,也不想发表公开演讲。”[4]而就在中苏谈判陷入僵局之时,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打破了这个局面。原来,得不到任何消息的西方媒体急需知道毛泽东在苏联的访问事宜。于是,英国的通讯社就率先炮制了“毛泽东在苏联被斯大林软禁”的谣言,然后等待苏联和中国的反应。这让斯大林措手不及,倍感压力。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特意向记者表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首先就是现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5]这也是毛泽东在利用国际舆论向斯大林施加压力。

此时,对毛泽东访苏抱有浓厚兴趣的不仅仅是西方媒体,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白宫也在时刻关注着中苏谈判的进程。在过去,斯大林认为中国唯有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有能力抵抗日本。但是,随着“百万雄师过大江”[6],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也逐渐落下帷幕。此时,不仅苏联对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美国也已经开始筹划中共掌握政权之后的政策选择。其实,斯大林不愿修改旧约主要是担心美英两国会因此提出修改条约中涉及千岛群岛、南库页岛和旅顺口等条款[7]。这对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斯大林还不想因为修改旧约的问题给美英以借口。但此时,毛泽东特意向斯大林透露了关于缅甸、印度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消息,而且,英国在这个问题上也将加快步伐。“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西方国家关系出现转机,斯大林感到这是中美关系缓和的先兆。”[8]这让斯大林不得不重新考虑一下事情的轻重缓急。

二、“楔子战略”成为条约签订的重要变量

1949年10月初,美国国务院召集凯南、费正清等人开会讨论对华政策,与会者一致认为:“中苏由于共同的利益会暂时站在一起,但它们内部的分歧会阻止它们成为永久的盟友。美国应该采取更为现实的政策,设法在中苏间打入楔子来破坏中苏关系。”[9]基于这种认识,美国逐渐形成了以拉拢中国来分裂中苏关系的“楔子战略”。

(一)杜鲁门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开启了中苏谈判的进程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发表声明称“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也不打算使用武装部队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10]因为在美国看来,只有苏联才具备与自己在全球范围内争霸的实力,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苏联,而不是刚刚成立且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对美国而言,此时国家利益的得失远远高于中美意识形态的差异。所以,美国决定放弃台湾的蒋介石来向中国共产党释放“和平”信号,希望中国能倾向于自己这边。即使达不到这个效果,只要“中共不成为苏联的‘附庸,就不会形成对美国的威胁,等中共遇到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困难,特别是与苏联的矛盾加深时,美国的机会就会来到。”[11]而且,留下中国作为美苏对峙的一个缓冲区域很有必要。

美国此举可谓一石激起三层浪,牵动了中国、苏联、台湾等的中枢神经。但让美国意想不到的是,原本旨在分裂中苏关系的“楔子战略”却起到了反作用。当这则消息传到苏联时,在无形之中又给了斯大林以莫大的心理压力。斯大林清楚地知道,将中国纳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自己控制和影响亚洲局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出于这些考虑,苏联最终做出了无奈的决定,被迫答应了中方的要求。因此,美国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事与愿违地成了条约签订的“推动者”。

(二)艾奇逊《关于远东政策》的演说打破了中苏谈判的僵局

虽然斯大林同意与毛泽东重新签订一个新的条约,但随之而来的关于条约内容的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又成了中苏之间争论的焦点。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谈判时,要求苏联放弃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以及苏联在大连和中长铁路的一切权益。中方的这些要求相当于将原来旧约中所规定的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权益统统收回。这让斯大林怒不可遏。因为苏联国土面积虽大,但大部分不在欧亚大陆的中心,而且西伯利亚地区冬季非常寒冷,北冰洋沿岸更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地处内陆的苏联一百多年来都在寻求出海口和不冻港。所以,不管是之前的沙俄还是现在的苏联,都对中国的大连和旅顺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现在,几经波折才到手的“奶酪”又要被“抢走”,这是苏联不想看到的结果。因此,刚刚开启的签约进程眼看又要搁浅。

就在此时,1950年1月12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遜发表了长篇演说《关于远东政策》。“苏联正在把中国北方各省从中国肢解出去,并使它们附属于苏联。这个过程在外蒙古已经完成,它在满洲也快接近于完成。”[12]这篇演说深挖中苏在历史上的渊源,历数之前的沙俄是如何割占中国东北、现在的苏联又是如何导致外蒙古独立,详细论证了“苏联才是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观点。因为,从地缘关系上来说,如果美国分裂中苏的阴谋得逞,苏联将失去中国这个保护屏障。一旦中苏关系被破坏,苏联不仅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最重要的是苏联与中国接壤的西部和东部边境就相当于对英美等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敞开了大门。到时,对手可以在中国与苏联绵延几千多公里的边界线上任意一点进行武装攻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3]斯大林无论如何都不会坐等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美国这一大胆举动,却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条约签订的进程。

中苏之间经过多番较量,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虽然前后两个条约的名称只有两字之差,但新条约与旧条约中所规定的内容却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苏联放弃在中国东北的所有特权,这使苏联在远东的利益遭受巨大损失。很明显,这是斯大林迫于国际舆论的巨大压力和对美苏争霸全局的考虑,不得不做出的巨大让步。而原本是要破坏中苏关系的美国却成了此次中苏谈判过程中最大的变量。可以说,美国不期然的加入,使得毛泽东与斯大林的这场博弈出现了不止一次的转机,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此次斯大林败北的重要因素。原本是要破坏中苏关系的美国却因此坐实了其“推动者”形象。

[注释]

[1]毛泽东出访苏联,斯大林问毛泽东:“你来一趟不容易,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泽东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2]盖军,柳建辉.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12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4.

[4]沈志华.1950年中苏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J].东欧中亚研究,1998(4).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31.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4月所写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7]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央党史出版社,2015:248.

[8]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J].历史研究,2001(2).

[9]胡晓丽.美国的“楔子战略”与中苏分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2):4.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67.

[11]陈少铭.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演变[J].中共党史研究,2009(2).

[12]胡晓丽,王淑霞.美国“楔子战略”的出台与中苏结盟友好[J].理论学刊,2009(11).

[13]公元974年,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常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别人侵占。

猜你喜欢
斯大林美国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斯大林军事学术的几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