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历来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是人们所向往的富饶、美丽、和谐、幸福的栖居之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号民生工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十个全覆盖”为抓手,积极打造草原上的“桃花源”,贫困人口的生活居住环境正得到明显改善。
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全面启动了自治区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目标是用3年时间投资800亿元,对处于发展态势落后、发展能力不足的广大农村牧区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十个方面的民生保障工程,提高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合理规划,打造大美乡村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俺们村里和你们城里没啥区别了,想‘充电学习到文化室,想聊天娱乐就到活动室,生病有卫生室,购物有大超市。”房屋变大了,环境变好了,生活方便了,兴和县的百姓再也不想争着往县城搬了,“以前出去的人都争着往回搬呢!”
兴和县的这种变化正是得益于内蒙古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留住绿水青山,要记得住乡愁。”在打造大美乡村的整体规划中,兴和县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把总书记的这一理念充分理解并准确地融入到规划建设之中。
大拆大建是留不住乡愁的,兴和县为了留住“乡愁”可谓是煞费苦心:合理保护村庄住宅用地的原址,适度将村民房屋院落修复改造;合理规划建设居住区周边道路、广场绿地公园;合理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建设卫生室、图书室、文化室、超市以满足村民医疗卫生文化生活需求;合理安排村民公用通讯设施,交通设施……这样一来,兴和县的水域和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闲置地都统筹起来,通过土地流转租用等形式将可生产利用的土地划零为整。
没用多长时间,没用多少资金,兴和县“十个全覆盖”工程就完成了乡村居住区院落的整治,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完成了乡间道路的修建和绿地小游园的建设,并建设了各种服务设施,改善了百姓人居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质量。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美了还不够,百姓的生活也要美。兴和县因地制宜,种植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作物为手段打造大美田园风光特色文化,盘活城乡文化及旅游业,促进餐饮交通酒店等服务业的发展,使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农村生活模式。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我们住上了乡村别墅,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想不到穷了大半辈子,如今过上这种好日子!”兴和县的百姓对笔者说。
整体布局,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万顷莜麦万顷粮,百万花海艳农庄”,兴和县怡人的风景,已成为全国休闲、度假、避暑的胜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极强的区位优势为兴和县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观光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近几年,兴和县农业产业实现了由单纯的农牧业向休闲观光农业的转变。
兴和县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兴和县委书记刘政看来,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村民们平日里再熟悉不过的田园景观变成风景了。当地政府结合自然生态整合环境资源,利用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增进游客对农业和农村体验,让游客玩得好,更让百姓挣得多。
如此一来,兴和县的农村就业机会多了,农民收入渠道宽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
兴和县农村的发展变化只是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两年多来,这项民生工程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不仅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拥护,而且这一共享式发展的实践举措也为内蒙古未来发展增添了强劲助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现在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内蒙古在脱贫攻坚这张战役中不仅要打得赢,而且要赢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