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学诗(外二则)

2016-12-22 01:42武正国
中华诗词 2016年4期
关键词:卖炭翁思维

武正国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借用来学习写诗,也是个有效方法。

我曾在三个方面做过对诗的临摹学习。

一是临摹句式。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省略了“像”、“似”之类的词语,只有形容词和名词并不影响理解诗意:(李白的诗风)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似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这种句式,体现了古诗的凝练,很有特色。我有意模仿,写出“璀璨漳河畔,馨香百姓家”(《读榆社诗词丛书》),表达对榆社诗友们描绘本地风物诗的赞许。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十个字全部是名词,没有形容词、动词、介词等。写了六种景物,绘出一幅声光交融、动中有静的山水图画,恰当表达了作者的旅途思绪。我在《追忆》中,仿这种句式写了“蛙声河岸柳,月色庙门亭”,回忆幼时对故乡的印象,表达乡思。

二是临摹结构。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仿而作《和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主客权钱交易红。主客双移新住所,权钱难抵铁窗风。”两首诗内容不同,结构却相似。崔诗将第二句中的“人面桃花”分开在第三第四句中重复出现,是本诗结构的一大亮点。我也效仿将第二句中的“主客权钱”分开在第三第四句中重现,抨击贪腐,自觉效果还不错。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仿作《和苏轼(题西林壁)》:“横看遮岭侧遮峰,砖瓦水泥无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百楼中。”时过境迁,庐山大变,别墅林立。套用苏诗结构,异其意而用之,也还满意。

三是临摹意境。白居易的《卖炭翁》用强烈对比展示卖炭翁的处境和心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次我在南方某景点,看到抬滑竿者在烈日下汗流浃背抬游客上山,想起了《卖炭翁》,在《山中脚夫》中写下:“心忧凉爽缺人雇,情愿烘炎烈日熬。”卖炭翁在寒冬中卖炭,怕天暖炭贱而愿天寒;山中脚夫在暑夏中抬滑竿,怕天气凉爽缺人雇用而甘受烈日曝晒。意境有相仿之处。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对王杨卢骆初唐四杰有的人吹毛求疵,甚至“轻薄为文”“哂”之。杜甫不同意这种态度,认为四杰的“当时体”虽然还留有六朝色采,但毕竟有新气象,是进步的,进而警告眼高手低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种正确的唯物史观和批评态度,使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边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一边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满嘴脏话。受杜诗意境的启示,我写下《和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剔肥拣瘦三餐饱,放筷嫌今骂不休。口臭只缘胃撑坏,不废时潮澎湃流。”对时下一味发牢骚者给以批驳。

临摹是学诗的方法之一。它对创作有帮助,但不能简单地照猫画虎代替创作。在临摹的基础上转向诗的创作,须通过作者独特的感受、洞察、想象、概括,把作者的再创造和个性融汇进作品中。

突破一般求特色

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有很多一般性的规范应当遵守。但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既有一般,就有特殊。善于把握分寸,运用技巧,突破一般,抓住特殊,是写出有特色作品的一个途径。下面选四类情况来分析。

违律拗句,一般避用,用则救顺。拗句读起来拗口,在格律诗中是禁忌的。不过事非绝对,有些名家高手将拗句进行拗救,也创出了佳句。如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又如陆游的《夜泊水村》:“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南朝四百八十寺”和“一生报国有万死”都是五个仄声字连用的拗句。好在两句都作了拗救:杜诗在对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里用一平声“烟”字,陆诗在对句“双鬓向人元再青”里用一平声“无”字,就分别把两个拗句救顺了,既保留了意境美,又调节了声律的和谐顺畅。

窄韵险韵,一般少用,用则图新。韵有宽窄之分,宽韵的好处是字多,供选择的余地大,因而写诗一般多用宽韵。窄韵,以至险韵,字少选择余地小,因而一般少用。但是,正因其一般少用,出现频率不高,一旦使用,有利于开辟新境界,给人以新鲜感。古人用窄险韵写出的诗不乏新意层出的名篇。平水韵的下平声十五咸韵只有20多个字,是平声韵部中字最少的险韵。李商隐险中取胜,用咸韵写出了名篇《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将隋炀帝游山玩水劳民伤财的丑行刻画得入木三分。再如,上平声九佳韵只有三十多个字,也是险韵。元稹用佳韵写出了名篇七律《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作者同亡妻的深厚感情,在这首险韵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当然,为了弥补险韵字少的缺陷,这两首诗还使用了一些规则允许的办法:《隋宫》首句用了邻韵“严”字;《遣悲怀》首句未押韵,而用了仄声“女”字。

成语典故,一般慎用,用则化活。成语典故是先人的典籍故事,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在诗中照抄,则味同嚼蜡,因而一般慎用。但是善于化僵为活,用得生动,也是一种突破。孟浩然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委婉表达,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提携。这里用了《淮南子》一书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妙在用得自然灵活,不露痕迹,道出了言外之意。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化用了嫦娥奔月的典故,写出了人间伏虎、嫦娥泪飞的时代风貌,也是活用典故的范例。

重复字词,一般忌用,用则求奇。律绝短小精炼,一般忌用重复字词。但遇特殊情况适当使用,能收到奇效。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在短短一首七绝中,第三、四句分别用了三个“一”字和三个“三”字,读起来不仅不觉重复,反而突显了子规啼血,杜鹃吐红,纡曲萦回,愁肠寸断的意境,深化了晚年潦倒异乡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给人一种物是人非、无限惆怅的奇特伤感。前人用重复字词写出的佳句很多,诸如“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等等,韵律优美,清新自然,流畅通达,出奇致胜。

一般和特殊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作诗和打球一样,善于突破一般求特色,如同善于打擦边球,有勇有谋,险而精采。

转变思维天地宽

作诗填词离不开思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丰富多采,人们的思维也应该生动活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思维往往容易形成某种定势,局限对事物的剖析和感情的发挥。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维方式,乃是拓宽诗词意境的重要手段。

一、由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很重要,就写诗而言,主要用形象思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比作“一江春水”则显其又大又长,形象真切。初学写诗容易犯的毛病是在诗中讲空泛道理,用抽象思维代替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一定要转变。

当然,作诗不是不可以讲道理,而是不可以直白地去讲,一定要把抽象道理转化为形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首诗本意是在讲学习的道理,却用了“源头活水”这一生动形象。如果不是诗名冠以《观书有感》,那里会想到这是在讲儒家之道呢!

二、由单向思维转变为多向思维。请看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作者表达闺中妇女思夫的心情,抓住江楼月的两个特征,既恨夫君不似月,又恨夫君却似月,这种双向思维比单向思维的感情要丰富多了。再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将听雨放在不同时期,展示了少年浪漫、壮年流离、晚年凄苦的三种各不相同的境遇,对比写出,反差强烈,是一种仰仗时差的多向思维。这个效果,是单一时间层面的思维难以达到的。

三、由趋同思维转变为求异思维。趋同是模仿,求异才有创新。要想避免一般化、获得有新意的作品,就须转变趋同思维为求异思维。重男轻女,在封建社会是习以为常的观点,白居易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长恨歌》)这种异向思维,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当时社会现实形象鲜明地展示出来,给读者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远胜人云亦云,平铺直叙。天寒地冻,一般被称为花的杀手。当代词人周燕婷却呼吁:“快将风雪造严寒,人在梅间,诗在梅间。”(《一剪梅·天未足寒,罗冈梅花未放》)视严寒为促使梅开的条件,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独具慧眼,顿生新意。

思维形成定势易,克服定势难。只有知难而上,不断努力转变思维方式,才有可能持续迈入诗词创作的广阔天地。

猜你喜欢
卖炭翁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字字皆“苦”:《卖炭翁》文本精读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丫头坪的卖炭翁
卖炭翁